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审计工作的对策

2017-01-09王文华

审计与理财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决策部门

■王文华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审计工作的对策

■王文华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导致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作为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研究新情况,才能更好地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

一、树立新的审计观念

审计工作肩负着为经济改革服务的重任,需要更新思想观念,破除旧体制下的传统观念,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

1.树立市场观念。审计工作要全面深化改革大环境中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市场观念,拓展审计监督的范围,认真分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谋求新的审计方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审计工作规律。

2.树立宏观观念。寻求整体效应是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观点。要适应审计发展形势,必须改变审计研究的传统思维方式,要学会运用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宏观审计问题,把审计监督作为整个经济监督的子系统,并将其置于宏观经济总控制系统之中,以整个宏观经济系统为对象来研究审计监督的理论与方法,以谋求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系统的积极作用。实施宏观审计,要注意从微观审计中发现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倾向,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全面深化改革决策提供依据。在新形势下,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树立宏观意识,通过对账目、报表和凭证的审计,发现倾向性、普遍性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出深化改革的审计建议。

3.树立服务观念。审计部门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前提下,强化为经济服务的意识。一是要维护正当、合法权益,当好“经济卫士”。通过明确政策界限,对大胆开拓,勇于创新,锐意改革,遵纪守法者予以支持和保护;对既有成绩又有缺点的失误者,帮助总结经验教训,以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对钻空子捞取个人好处的“蛀虫”,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制裁。二是排忧解难,当好“经济医生”。审计部门既要立足当前,从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帮助被审计单位排忧解难,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改进经济管理工作,又要着眼于发展,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三是改善经济环境,当好“经济裁判”。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监督各单位和主管部门认真执行有关法规,发现有违规行为,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和纠正,严格执行财经法纪。

4.树立效益观念。审计部门除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建立良性经济活动秩序外,还应把经费绩效考核评价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职责,健全效益考核和审评制度。通过效益考核,正确评价各项建设成绩,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浪费。

5.树立法制观念。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开,审计监督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建设,使审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要维护法规的严肃性,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法审计要注意法规的时效性、整体性,查处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宽严适度。

二、拓宽审计监督的领域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经济活动呈现出量多面广、复杂多变的特征,审计工作应该走向科学审计、现代审计,注重提高审计效率和综合审计效能。

1.开展经济决策审计。经济决策审计是审查决策是否按程序办事,及时跟踪决策的实施效果。在经济决策出台之前,应先由审计部门评估,提出修正意见后方可实施。决策实施后,各级审计部门还应跟踪调查决策在执行中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如未实现目标,要帮助查找原因,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良效果再度出现。

2.开展经济管理审计。开展经济管理审计,是促进各级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说,就是审计部门对各单位、各部门的领导、经管财物的人员及各项管理控制制度进行调查,以确定其管理职能是否健全。管理审计要求对单位、部门的管理目标,它的人、财、物的使用情况,内部管理、决策程序、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内外环境条件等全面地进行分析与评价。管理审计的实质在于,不仅要对过去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而且要对现在和将来可以提高效率或效果的潜力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对被审计单位的目标、计划、程序和策略提出建议,并对管理者履行其职责的效果发表意见。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各方面的经济责任进一步明确,审计必须开阔视野,把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从财务审计入手,监督整个经济活动过程,透过财物审视管理,明确经济责任。

三、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

1.注重全过程监督,积极开展“长线审计”。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运动过程,要求审计部门转变单纯事后审计的观念,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运动系统,从它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进行全过程监督,才能提高审计效果。审计人员要把审计预测、基数核算、编制审计计划作为事前审计的开始,进而控制、管理,实行事中审计,最终考核和分析业绩的合理合法性,得出审计报告,实行“长线审计”监督全过程。因为“长线审计”工作的完成,能够反映从预测计划开始直到最终效益的实现程度。因此,审计工作要以事前审计为关键,以事中审计为中心,以事后审计为目的。

2.适时调整审计重点,提高经济效益。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审计部门要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适时调整审计重点,改革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应有所侧重,以审计报告质量和有效性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重点经费的审计。一是抓好效益审计。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既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二是抓住大型基本建设投资、大宗专项经费的效益审计。这一部分经费数额巨大,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关系重大,如果决策失误,将会造成很大损失。因而这一部分投资必须加强审计论证,促进决策机关增强决策意识和法制观念,强化立项、投资各环节的管理和制约机制。三是抓好对撤、并、改单位的财产物资审计。在调整精简中,撤、并、改单位财产物资管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审计部门要积极开展审计监督,防止贪污盗窃、损失浪费和其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3.开展审计调查,加强综合分析。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调查研究,是确保经济规范运行、改革顺利推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为此,审计部门应运用审计形式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利用获取的各种经济资料,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情况。在审计调查中要做到:一是自己确定题目与主动征求意见相结合,使课题更具有针对性;二是项目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使审计为调查提供服务,使审计调查更为可靠;三是同步调查与单项调查相结合,凡能同时开展调查的项目,就同步展开,以节约时间、人力,使反映的情况更有深度和广度;四是在材料利用上,做到调查过程中的单项反映与调查结束后的综合反映相结合,使调查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分别从审计种类、审计系统、审计的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关键,及时地提供全面详实的反映部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

4.审计力量互补,发挥审计整体功能。目前的审计力量包括审计部门、内审机构和审计事务所。审计部门是主力军,内审机构和审计事务所是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审计部门受到编制的约束,审计力量明显不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健全内审机构,发展审计事务所。重点项目要与财务、业务部门搞好联合,密切协同,形成合力;经费收支大的主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内审机构,通过内部审计,在促进单位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作用。审计事务所要拓宽服务领域,在工程审计、项目论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审计部门要积极扶持内审机构和审计事务所,业务上加强指导,工作上给予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功能。

5.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审计效率。现代审计既要注重时效,讲究工作效率,又要注意节约审计费用。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活动急剧变化,审计仍靠人工查账已不适应于审计客体的变化发展,很难高质、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因此,必须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尤其是许多单位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审计人员不掌握信息化的审计手段,不仅查不清会计核算情况,更发现不了其中存在的弊端和深层次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种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反馈速度日益加快。为适应这种态势,重视和加强对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与应用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陕西正衡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决策部门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