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关于SPOC的探讨

2017-01-06陈国恩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优势互补慕课

陈国恩

摘要:慕课视频的高质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慕课其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但也存在师生直接互动不足的缺点。SPOC利用慕课的资源,再与课堂面授结合起来,在一些课程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向学生展示SPOC的优点,并在课程的结构设计、面授内容、成绩考核及课程管理方面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方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SPOC比较适用于公选课,而对基础专业课则宜持谨慎的态度。

关键词:慕课;SPOC;课堂面授;优势互补

慕课(MOOC)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大学课堂如何利用慕课的优质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武汉大学开设通识课“文学欣赏与批评”,引入慕课资源,辅之以课堂的面授,经过一年两轮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一些数据,据以写成此文,作为引玉之砖。

一、慕课: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慕课的优势,在它的事先录制和在线播放。由于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人员自学的需要,慕课要求每一个讲授视频在10分钟左右,讲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各个视频之间又保持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方便了学员利用业余的零碎时间学习,比如花大约10分钟的时间能看完一个视频,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学员每天看两三个视频,相当于在课堂里听一两节课。他们还可以重复观看,在理解不够充分的地方停下来,或者倒过去重播,直到看懂理解为止。

这样的制作,显然要求主讲者对课程内容仔细规划,做到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所谓重点突出,是慕课的学时比相同内容的课堂讲授一般要少,因而更要求精讲,不能信马由缰、拖泥带水。所谓脉络清楚,则是保证一个知识点讲透后,接下来的视频所讲的知识点要与前面的内容保持紧密联系,不能头绪零乱、前后脱节。这就要求像拍电影一样,教师先写出一个“本子”,对课程的整体布局,知识点分割,乃至每个视频的知识点与讲解细节做出细致的安排。即使主讲者非常熟悉课程的内容,你也得准备一份详细的提纲,有所依据。迄今,上线的慕课,主讲者一般都是脱稿讲授,不照着稿子念。这是为了追求自然活泼的效果。精心准备脚本,又追求自然活泼的效果,不念讲稿,这要求主讲者做扎实的功课,把所讲的内容熟记于心,在拍摄时又能自然发挥。这样的制作方式,保证了慕课的高质量。这也正是慕课的优势所在,或者说是受到学员普遍欢迎的主要原因。

慕课的优势,还在高水平的后期制作上。一般来说,慕课只要把教学内容按慕课的标准设计、录制就行,具体的拍摄方式则是比较自由的。据称可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挂一块蓝色的布片当背景,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再进行必要的剪辑,就可以上传慕课平台。但据我所见,迄今在爱课程平台上的慕课,大多接近专业水平,有的确实聘请了专业的团队来制作。我的“文学欣赏与批评”课就是请的专业团队以友情支援方式制作。拍摄阶段,4人团队、两台机子,外加灯光,花了整整两个星期。后期制作,则延续了四个多月,主要是剪辑,制作字幕,添加知识性图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视频中加入了丰富多彩的影视元素。比如讲到一首诗,使用专业的朗诵音频,配上与诗的意境相称的精彩画面。讲到一部小说或者一部戏剧,凡是它改编成了影视的,就节选一些影视片断编入讲授视频。在不少地方还配上背景音乐,比如讲到左翼文学,配上《喀秋莎》的音乐,以烘托所讲内容的时代感。经过这样的精心制作,“文学欣赏与批评”上线后,在形式美方面就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大家反映,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

慕课的上述优点,是传统课堂难以做到的,却正是现在一般大学生都希望分享的。就文学类课程而言,在校大学生普遍地要求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体现文学的审美特点。老师一般会在讲授中结合所讲内容把文学的审美要素用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可以绘声绘色,鞭辟入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学对人性的表现和对人生的审美表达上来。但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师,现在也开始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PPT,来加强课堂讲授的效果。慕课的摄制水平和后期加工艺术,是PPT难以比拟的,它的影像直观的效果正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要求增强生动性的趋势。从这一角度看,把慕课资源引入大学课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问题在慕课即使有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优点,它的优势实际上又是它的不足。慕课的不足,是它的预先录制。预先录制保证了课程质量,然而缺少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与学生间的那种交流。这不是一般的你问我答的那种交流,而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兴趣的呼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所讲内容的强调或者调整。它存在于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体现在师生间的情绪互动中。教师可以沉浸在自己的讲解所营造的氛围里,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反过来使教师兴奋起来,讲得更生动,更投入。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还有教师包含感情的对人、对世界的理解。慕课作为一种基于技术进步的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设计了一些交流渠道,比如“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等平台,来加强师生间、学员之间的交流,但毕竟缺少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那种即时交流。这种影响,有时是比较严重的,因而一些在校学生宁可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而不愿意接受慕课的在线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使大学课堂利用慕课的优秀资源,又能弥补慕课的缺陷,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换言之,能不能把慕课的优势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优点结合起来,开辟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慕课的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面授的结合,也即是对SPOC的创新性应用。

二、SPOC:慕课进入大学课堂的方式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的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对学生的准入设置限制性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进入SPOC课程。把慕课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在“爱课程”平台上开辟一个专区,专门管理获准进入的学生,让他们学习慕课的内容。对这些学生,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主要就是安排他们在线学习,同时又安排适当时间的课堂面授。这兼顾了慕课的优势和课堂教学的优点,既利用了慕课的资源,同时又用课堂面授的方式弥补了慕课中老师与学生缺少面对面交流沟通的不足。

根据我的体会,这要注意以下几点。

1.SPOC的优势展示

要把慕课应用于大学课堂(开辟SPOC专区),让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如果没有优势,或者说优势不明显,比如学习时间花得多,学得辛苦,收获却比不上课堂教学,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兴趣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做法是在第一次面授时,向学生充分展示SPOC的优势。SPOC有三大优势,一是它的在线学习。学生不必按固定时间到教室上课,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参与讨论,完成测试和作业,从而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二是慕课的教学内容制作精良,它10分钟左右一个教学视频,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专业制作的视频又相当精美,学习的过程成了一个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过程。三是学生在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时,既可以获得学校的学分,又能得到中国大学MOOC证书。如果慕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大学MOOC证书将会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一种知识和能力的证明。我在第一次面授时,就向学生强调这些优势,并当场让学生观看慕课视频的精彩片断,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精彩的效果,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SPOC的结构设计

慕课的不足,如上所述,主要是缺少师生间在课堂上的那种即时性交流。SPOC在利用慕课资源时,可以通过课堂的讲授来弥补这一不足。具体的操作,就是把SPOC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SPOC组织学生在线学习慕课,并完成作业和测试,包括参与慕课的课堂交流,这是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第二部分是课堂面授和期末的随堂考试,使学生有跟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并在随堂考试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享受到慕课优势的同时,也有了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SPOC的面授内容

SPOC的课堂面授部分,不能是慕课内容的重复,而应该是慕课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慕课是半个学期(我的“文学欣赏与批评”每周2学时,共计10周),据我的经验,面授要有3周次。如果慕课是一个学期,则面授以4至5周次为宜。就是说,面授时数为总时数的1/3到1/5。

20学时(10周)的“文学欣赏与批评”,第一周是面授,主要介绍慕课的特点、注册和学习方法,演示慕课视频,与学生约定沟通方式。第二周因为还有新的选课学生,也安排面授,重复第一周的内容。第三次面授安排在第六周,采取讨论形式。为了确保讨论的质量,先在SPOC专区提前发布通告,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用100字左右说明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以保证这些问题确实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较高的质量。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与学生约定,高质量的问题将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参考指标。做了这样的准备,面授时就从学生所提问题中选择一些能激发思考、深化认知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加以适当引导,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相应地也具有多种可能的结论。这样的讨论,弥补了慕课缺少师生交流的不足,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是一个学期的课程,中间的课堂讨论可以适当增加,比如2至3周次,总计面授也就4至5周次。

4.SPOC的课程成绩

SPOC综合了慕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那么它的成绩也应该有慕课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文学欣赏与批评”共计6个单元,其中4个单元是测试(客观题,偏重知识的理解),2个单元是作业(主观题,偏重综合能力),各占总成绩的40%。另外,要求学生参与课堂交流区的讨论(发帖20个),占总成绩的20%。对SPOC的在校学生,我要求他们完成4个单元的客观题测试和课堂交流区的讨论,占总成绩的60%。免去2个单元作业所占40%的成绩,由期末随堂考试的成绩替代。再适当考虑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这样安排,意味着学生要认真学完慕课的内容,同时又要参加随堂考试和课堂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凡要申请中国大学MOOC证书的学生,则须同时完成没有纳入SPOC成绩考核指标但对慕课成绩影响很大的另2个单元的主观题作业。这2个单元的主观题成绩占慕课总成绩的40%(在SPOC中,这40%的成绩是由随堂考试成绩替代的),如果缺了这两个单元主观题作业所占40%的成绩,慕课要达到60分及格线,具有申请中国大学MOOC证书的资格将是很困难的(当然并非绝无可能,比如单元测试和课堂交流获得满分,就达到了60分),更遑论申请优秀证书。

5.SPOC的管理手段

慕课是新生事物。我在利用慕课资源在武汉大学开设“文学欣赏与批评”时,发现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这期间也出现过许多管理和沟通方面的问题。由于是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没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仅仅注册就碰到过各种沟通上困难,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我后来改进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专门的QQ群,在第一次面授时就特别要求学生当场记下这个群号,以备遭遇注册等技术性困难时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或者向群内的同学求助。同时,我把SPOC的注册路径及注意事项,包括我的联系电话,制成一个文档,放在QQ群里,作为选课学生的学习指南。我的体会是要多关注QQ群内信息,并及时作出回应。对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向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及时回复。这有助于活跃气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凡是对学生选课有特别规定的高校,比如武汉大学,我的看法是SPOC的注册必须服从教务部的选课办法。先要在教务部选课,获准后才能在SPOC注册。如果倒过来,就可能在SPOC注册成功,却没在教务部选上课,结果成绩无效,使学生得不到学分。另一方面,SPOC有课堂面授的环节,限制人数又是必须的,其上限应该是面授时教室所能容纳的人数,不能像慕课那样不受限制地进入。

三、优势互补:SPOC的成效分析

SPOC的优势,是慕课和课堂面授优点的结合。

先看慕课的部分。慕课的精细制作,爱课程平台的多种功能,确保了教学的良好效果。以我的“文学欣赏与批评”为例,学员感到满意的主要是传递了一种审美的能量,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多种方法。燕京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在留言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年近六旬的工学教授。做过记者编辑,喜欢文学鉴赏。此次学习您的课程受益匪浅。”一位注册名为gzsxysylipcw2015163com的学员说:“这门课关键的一点,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带我们进入到诗歌这么美的境界,又能跳出来理性的思考。”一位“821486903qqcom”则写了长篇的学习小结:

学习文学,会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它会使你的审美趣味和个人素质有所提升,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夸张,但其实这种改变只有真正学习文学之后的人才能知道。文学欣赏与批评,也有这样的魔力,在拿到文本后,该如何进行阅读,需要带着怎样的思考,思考过后应得出什么结论或新的视角,这些不是简单的阅读就能得到的。

我在我们专业学习中,有接触到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学习,这门课是一种文学欣赏与批评类型的入门课程,它讲得很浅显,但富有生趣,并且令人印象深刻。这与教课老师有很大的关系。……陈老师在课件里讲解得十分详细,在线上解答也十分及时,这种网络课堂我此前在其他平台也有接触,但很多时候,老师因为学生太多或者技术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或者讨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应,更多的是让学生们自娱自乐,因此,在这里也要十分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网络学习的体验。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还远没有结束,文学的欣赏和批评也将一直伴着我的文学课程学习,在此再次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也感谢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同学们精彩的见解。

这位学员的小结,主要是表达了对慕课侧重于人文素质提升的肯定。

慕课学员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社会职业,他们参加慕课,主要出于个人的兴趣和增进知识的需要,没有狭隘的功利考虑。他们特别看重课程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意义。其中一些中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十分活跃,见解和文字能力都令人惊讶。看得出他们有点偏课,在某个领域知识相当丰富,会提出一些精彩的问题。这说明慕课有利于一些个性学员的特长发挥和能力提升。慕课的这些优点,不言而喻,对在校大学生也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正是慕课可以引入大学课堂并受到学生认可和欢迎的内在依据。

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仅仅把慕课搬过来是不够的。他们对SPOC形式的认可,主要还取决慕课的优势与课堂面授的优势如何结合,把慕课的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实际收获。我利用慕课的资源在武汉大学开设SPOC课程,迄今已进行了两轮,体会到把慕课与课堂面授结合起来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我第二轮的SPOC课程“文学欣赏与批评”,注册学生104人。最后获中国大学MOOC优秀证书的10人(占选课人数的9.7%,实考103人),获合格证书的36人(占选课人数的35%),总计获得MOOC证书的占选课人数的45%。

获得武汉大学学分的,成绩又呈现正态的分布(慕课成绩占60%,期末随堂考试成绩占40%)。100~90分的47人,90~80分的25人,80~70分的16人,70~60分的7人。60分以下的9人,不及格率为7%。

9人不及格,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没有参加慕课的在线学习,平时成绩为0分,即使期末参加考试,总成绩仍达不到60分。二是有慕课的成绩,但期末缺考,总分没达到及格线。这表明,利用SPOC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平时必须认真学习慕课,完成在线测试,否则平时成绩极低,必影响总成绩。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因为没有固定的班级组织,仅仅是期末考核,较难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地自觉学习。慕课的单元测试,则能起到很好的平时监督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有学生可能逃课,但在SPOC教学模式中,“逃课”就会直接影响到成绩。这种压力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期末的随堂考试,则又确保了SPOC的教学模式至少可以达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期末考试同样的效果。凡不参加期末考试的,很难获得合格的总成绩,因而也很难得到学分。这意味着,利用慕课资源的SPOC教学模式,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学习要求,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这一点在我所做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为了准确评估SPOC的效果,我曾在选课的学生中做了一次问题卷调查。104人选课,收回97份有效问卷。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问卷中认为学习“文学欣赏与批评”SPOC课程,观看授课视频,完成单元测试,参加“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收获更大的有60人,占比62%。认为与传统课堂教学收获相当的28人,占比29%。两者之和,占总比91%。认为不如传统课堂教学的9人,占总比9%。说明SPOC的模式是受到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充分肯定和欢迎的。

(2)回答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SPOC形式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多了的24人,占比25%。认为基本相同的45人,占比46%。认为少了的28人,占比29%。这一数据说明,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所花费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当,这是他们接受SPOC形式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了,学生一般不容易接受。这一数据又表明,认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课堂教学多了和少了,各占1/4。对照其他问题的回答,大致可以看出,认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了的,主要是观看授课视频在一遍以上,并且认真完成了单元测试,积极在“课堂交流区”发帖,参与讨论。认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了的,主要是因为没有观看全部授课视频,在“课堂交流区”发帖也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这反映的恐怕是一个学习自觉性强不强的问题,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估计在课程成绩上会有所影响。

(3)回答是不是喜欢把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表示“喜欢”的66人,占比68%。表示“比较喜欢”的27人,占比28%。说“不喜欢”的4人,占比4%。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这与第一项的调查结果一致,原因应该如前所述,慕课有其优势,比如内容比较新颖且精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而面授又弥补了师生互动和交流不足的缺陷。

(4)对本校公选课利用慕课资源来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是不是支持,回答“很支持”的70人,占比72%。“不支持”的2人,占比2%。回答“无所谓”的25人,占比26%。其中回答“无所谓”,反映出随大流的心态,对新的探索并不反感。绝大多数学生则是对SPOC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对的只是极少数。这说明SPOC的模式,至少在侧重素质教学的公选课中受到相当普遍的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在回答“本校公选课利用慕课资源,共10周,现安排了三次面授,你认为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时,认为多了的有21人,占比22%。认为少了的45人,占比46%。认为三次面授刚好的31人,占比32%。其中,认为少了的将近一半,我认为这反映了传统课堂教学具有慕课难以取代的优势,学生需要与老师在课堂上交流与互动。这是教学改革必须注意的重点。这一数据中认为10周课程三次面授刚好的,高出认为三周多了的人数,说明有相当多的人认可10周三次面授的安排,这主要是出于学习的时效比考虑。在全程学习慕课的同时,再安排太多的面授必然导致效率低下。事实上,采用SPOC教学模式,更多的面授不仅做不到,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教师来说,既然不能重复慕课的内容,那么就没有大量的新内容可以讲授和讨论。对学生来说,慕课的在线观看本来就是为了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如果再到课堂来听课,不仅其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徒增课程的负担。但是,问卷调查中也有占总比22%的人数认为10周三次面授多了,这应该是反映了部分学生不愿在这门课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是因为学习的兴趣不足,也可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够努力,认为只要拿到学分就好。

显而易见,问卷调查数据所说明的问题,是与学生总体成绩的分布相吻合的。比如,成绩优良的占绝大多数,不及格的占总比7%,我认为这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问题有着某种关联。虽然不能因此认为,凡表示在SPOC模式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课堂教学少了,说10周课程面授三次多了,就必然是学习不努力的,但也不能排除这些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这一点,正是SPOC教学模式在进一步改进时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四、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

SPOC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从慕课视频的制作,慕课平台的改进,教师在慕课平台上的角色发挥,到慕课与课堂讲授的结合,课堂讨论的组织等,有不少改进的空间。这需要做深入的研究,而我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只想就其中两个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1.SPOC的模式并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由于SPOC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慕课的资源,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提:慕课的形式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大学课程,是不是所有的大学课程都可以引入慕课的资源?我认为答案是存疑的。

慕课主要面向社会,内容应该具有很大的普适性,是学习者在现有文化和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过程。这决定了慕课的讲解要精炼,教师讲课所花的时间一般要比传统课堂的讲授时间少,学员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的自学时间。这比较符合已经具有相当文化和专业基础并且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员,或者具有特殊才能的某些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大学课程都适合于慕课的形式,因而也不是所有的大学课程都可以有慕课的资源可以引入。那些专业性很强,需要教师详尽讲解,并配合大量针对性的作业才能扎实学好的大学基础性课程,我个人认为不适合用慕课的形式。原因就在慕课缺少学生学好专业性很强的一些基础课程时所不可或缺的师生互动环节,比如即时的课堂交流,课外的一对一指导和大量作业的批改,还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包括针对性地重复、辅导和补课以及增加新的内容等。那些高度依赖师生互动的基础性课程,用慕课的形式似乎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可能学得不够扎实,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这一点也可以得到印证。文学欣赏与批评是面向全校的一门公选课,主要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选修,他们大多来自理工学科和医学学科,他们的意见或许较能更客观地反映跨学科视野中的慕课的得失。这些学生中的不少人在肯定大学课堂对慕课资源的利用时,也强调慕课一般只适用于公共性质的课程。公选课相对来说不要求专精,而是侧重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则是侧重于专,少不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更为直接的讲解和析疑。

限于见闻,这一判断可能不准确,专业性强的基础课程或也可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慕课方案,但我认为值得把我基于有限实践所体会到的这点疑虑提出来,供方家参考。

2.与慕课有关的一个管理问题,即慕课作业中比较常见的抄袭的防范

慕课的作业依靠系统平台,由学员进行互评。这是因为慕课学员太多,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甚至更多,作业就不可能由教师批阅。但学员互评,更会助长作业的抄袭甚至直接下载网文的现象。如不制止,将会损害慕课的声誉,对社会和个人都没有好处。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证明是有效的。办法是在慕课中设置,每个人评阅他人6篇作业才能得到他人给你成绩的平均分,评阅他人作业不足6份的,只能得到他人所给平均分的80%。没有评阅他人作业的,只能得到他人所给平均分的一半。这是督促学员进行互评。同时在事先发布的公告中特别强调,凡发现抄袭的,作业以零分计,并要求评阅者提供原文的网址。参与互评的学员,大多都非常认真,发现了一些抄袭的作业,并提供了原文的链接作为证据。最后确定成绩时,我只要查看某一学员的作业多人所给的成绩中有没有零分。凡有零分的,就通过其所给出的链接查看原文,凡是发现直接抄袭的,不管其平均分多高,本次作业为零分。有学员曾与我联系,说他作业做了,单元测试做了,在“课堂交流区”发帖了,为什么不及格?我调出抄袭记录,他也就无话可说。许多学员之所以能发现抄袭,显然是他们只需评阅6份作业,出于认真的负责,觉得可疑时借助网络搜索,就可以轻松发现问题。在后来的两轮课程中,我就用第一轮课程的一些事例,通过公告强调抄袭的严重后果,使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作业写得再差,也比抄袭好。这一办法,效果很好。后来的几轮课程,抄袭的现象越来越少。

慕课和利用慕课资源的SPOC,都是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使之越来越切合实际,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本文只是一得之见,抛砖引玉,疏漏及谬见在所难免,期待指正。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优势互补慕课
网络互动课堂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策略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体育报道的制胜之道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