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协同山地攀登训练对策研究

2017-01-01余晓勇

军事体育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绳索连队山地

余晓勇

(特种作战学院 一系,广东 广州 510500)

小组协同山地攀登训练对策研究

余晓勇

(特种作战学院 一系,广东 广州 510500)

分析了开展山地攀登的意义、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开展小组协同山地攀登实战化训练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为部队开展山地攀登训练提供参考。

山地攀登;小组协同;战斗力

小组协同是指战斗中小组成员各自担负不同的角色,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作战行动[1]。小组协同山地攀登是在攀越山地障碍中,小组成员根据任务所需,携带攀登器材,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以达到安全、隐蔽、简便和快速地攀越山地障碍的一种攀登方式。小组协同是在完成单兵基础动作训练之后进行的,完全符合部队作战任务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小组整体作战能力。从实战角度来看,小组协同比单人攀登所形成的战斗力更强,更贴近实战;从训练角度分析,小组协同更能调动受训者自主性,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但从部队训练情况看,山地攀登漏训严重,因此加强小组协同山地攀登训练势在必行。

1 山地攀登开展情况

1.1 外军现状

外军非常重视山地攀登训练。如:俄罗斯拥有专业的山地作战部队,攀登训练时通常设有作战背景,且进行实弹射击,其攀登训练理念为攀登技能与战术紧密结合,以达到实战目的;巴西山地作战部队,夜间攀登训练是必训内容,训练中突出团队协作精神;意大利山地作战部队,根据不同地域的山地地形,组建不同的山地作战部队,每支山地部队都将适应其它地形的攀登训练;印度山地作战精锐部队,坚持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进行多种作战能力的攀登训练,常开展夜间的复杂山区地形攀登训练,攀崖是其重要的训练课目之一。以上外军山地攀登训练的共同点为:非常重视山地训练,部队长期驻守在野外山地环境中开展攀登训练,以适应不同的山地地形、气候和提高小组的作战能力。

1.2 我军开展现状

为了解部队开展攀登训练现状,本文对部分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全军来院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访谈。

1.2.1 基层连队开展现状

从调查结果显示,基层连队开展的攀登训练可分单人攀登和小组协同攀登两类。开展楼房单人攀登的部队占82%,山地攀登训练部队占24%;开展小组协同楼房攀登的部队占6%,小组协同山地攀登训练部队占0%;调查表明,我军贴近实战的小组协同山地攀登训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1.2.2 部队比武现状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组织参加军以上小组攀登比武竞赛中,通常设置楼房攀登训练内容,以建制连参赛的部队占59%,从各连抽取尖子参赛占76%;比武中队员之间可以互助的仅占12%,在不同山地地形下实施攀登的占24%,在设有敌情下实施攀登的为6%。可以看出:以建制连队形式参赛还需加强;应加强不同山地地形的适应能力;应鼓励小组成员间的互助精神;攀登时应设置敌情。

2 提高山地攀登小组协同的对策

从部队开展现状来看,主要是缺乏小组协同山地攀登实战化训练。为此,提高小组攀越障碍能力,应加强实战环境下的小组协同山地攀登训练。小组山地攀登形成战斗力的基本条件为:在建制连队内部抽取人员,组成若干个小组,在设置有敌情背景下,以任务为牵引对攀上、横越和下降等技能所需的不同地形实施攀降;在攀登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协同,着重解决伤员和弹药输送问题,并自行固定和回收攀登绳索。如此方能形成战斗力,满足实战所需。

2.1 以建制连队开展小组协同攀登训练

建制连队是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应重视连队小组山地攀登训练。在建制连队内组成攀登小组,目的是开辟攀降路线,承担输送人员和物资的任务,并确保部队能顺利通过障碍物。以连队形式组成攀登小组,其优势为人员相对固定,训练成果可直接为连队训练和实战服务。为培养小组协同攀登骨干,大单位可组织比武或集训,训练内容中设有小组协同攀登训练;待比武或集训结束后,以问题为导向,查找不足,并根据各下属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在建制连队开展小组协同山地攀登方案,为连队生成山地作战能力提供条件和方向,以此来改变连队“单个动作年年训”的现实问题。

2.2 以任务为牵引攀越不同山地地形

山地地形是自然形成的,山地环境中的树木、山坡、地质结构及各种动物等情况较为复杂,难以全面掌控,其带来的风险也较大。而人工建筑物的情况较为简单,容易掌控,其训练带来的危险系数也小。因此,相对来说,开展不同山地地形的攀登训练难度大,但可以锻炼部队的适应能力。目前部队攀登训练及比武竞赛利用营区内的人工场地开展较多,且训练场地相对较固定,使官兵攀登不同地形的能力偏弱。为加强小组协同的攀登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山地地形,可选择野外山地攀登场地,通常有陡坡、崖壁、山涧和河流等天然障碍。例如坡度为60°~80°地形时,可训练抓绳蹬壁上;在坡度为70°~90°山坡时,可进行先锋攀登或顶绳攀登;在悬空崖壁上,开展踩绳上或利用器械进行上升;通过狭窄的山间小路时,可采用路绳技术确保安全;当遇到宽约10~50 m的山涧或河流时,可采用牵引横越技术实施通过;下山时,利用跑步下降或坐式下降技术;在下降时,因山谷较深,绳索不够长时,将绳索相互连接,利用过结技术实施下降。因此,在行军作战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地形,小组成员应熟练掌握绳索固定、通过方式和绳索回收等技能。

美陆军山地作战学校所进行的小分队作战演习就是一个很好范例,参与者必须在固定时间内穿越6个不同地点。该演习对于士兵在压缩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成功完成行动所需的各种攀登技能进行综合训练[3]。

2.3 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协同能力

目前部队对小组成员间的协同问题认识不全面。调查显示,比武中队员间禁止互助的部队占88%,这说明其训练理念还停留在突出单人攀登能力上,而实战所需的小组协同能力被弱化。在小组协同训练中,应尽可能地发挥队员的优势,提高协同能力,使小组战斗力最大化。

提高小组协同能力,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绳索固定和回收技能。小组攀登训练中应自行完成绳索固定和回收,无需保障人员协助。大部分部队固定绳索在训练前已设置完毕,训练结束后才回收绳索,使绳索设置与攀登训练完全分离;而实战环境下的小组攀登,设置绳索、攀降和回收绳索等3个内容是小组攀登训练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分开的,也是完成越障的基本保证。因此,小组协同攀登时,要求小组独立完成绳索固定、回收技能,可为下一步行动遇到障碍时提供攀登器材。二是提高救助伤员的协同能力。在行军作战中,小组成员常因天气、地形或受敌袭击等因素难免会受伤,如何在确保受伤队员的安全情况下,快速通过障碍?民间的山地救援技术较成熟,可借鉴其技术原理,并结合部队任务所需来完成伤员救助。救助伤员是山地攀登训练中必备技能之一,在山地作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强在山地环境下的伤员救助训练,以提高小组机动性能。小组协同救助伤员训练通常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搀扶或背负伤员向上、向下行动,使队员熟练掌握在斜坡地带的上升和下降方法、紧急制动和自我防护要领;二是担架救助伤员,场地为低谷或山崖,使队员掌握在斜坡地带吊升担架的方法,担架上升时的保护方法以及上下方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三是利用绳索横跨山涧、河流等障碍,使用绳索牵引技术输送伤员通过障碍,锻炼队员设置、回收绳索及相互配合输送伤员能力[4]。

2.4 加强小组攀登时的敌情观念

大部分部队基本属于纯技术攀登训练,未根据具体的敌情变化实施攀登,缺乏实战环境下的敌情观念。

在小组攀登时,应考虑行军与作战时的敌情和进攻与防守时的敌情。在攀登训练中,有无敌情实施攀登,其攀登方式有很大区别。例如攀登崖壁时,在无敌情观念下攀登,会选择安全且快速的路线,这种攀登方式为攀登路线较易,攀登速度快,但易暴露目标;而在设有敌情下实施攀登,会选择隐蔽的路线,此路线可能较难较大,安全性可能会降低,其优点为不易暴露目标。因此,在完成基本技术训练后,应结合实地作战环境和敌我双方具体情况实施小组协同攀登,把技术与战术相结合,从而转化成技能,以提高小组协同在实战中的攀登能力。如印军非常注重部队技术与战术的结合,以提高官兵的突袭能力。在战术手段上改变了过去正面平推、齐头并进的传统战法,运用山地地形复杂、防御间隙多等条件,着重进行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分割围歼、阻击支援等灵活性战术课目的训练,为山地攀登的技术与战术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因此,小组攀登应遵循安全、隐蔽的攀登原则,以保存自己情况下实施攀越障碍,方能顺利完成任务。

3 结语

小组协同是山地攀登训练中重要的一种攀越障碍的形式,在山地作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以建制连队为单位,在完成单人攀登训练后,应加强小组协同攀登能力,为形成山地作战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1] 吴根全.加强特种作战小组协同动作训练的探讨[J].中国特警,2006(4):19—20.

[2] 韩羽,卢存.广西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发展现状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5—88.

[3] 张盟山.山地作战需要专门的训练[N].军事文摘,2005(2):60—62.

[4] 李莹滢.山岳遇险事故及消防应急救援措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4):101—104.

[5] 杨雷,解文杰.对部队开展野外攀登训练的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112—113.

[6] 余晓勇,解文杰,刘莉.军事攀登在部队开展的现状及对策[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3):48—50.

[7] 解文杰,陈泽沛.浅谈野外山地攀登训练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4):41.

Research on Mountain ClimbingTraining of Team Collaboration

YU Xiao-yong

(The First Dept. of Special Operation Academy, 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ountain climbing training carrying out through the form of team cooperation by the unit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 is uncomm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mountain climbing significance, status and influence,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of team cooperation during climbing mountain combat training,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ountain climbing training.

mountain climbing; team cooperation; combat effectiveness

2016-10-17

余晓勇(1975—),男,江西南昌人,讲师。研究方向:军事攀登教学与训练。

G881

A

1671-1300(2017)01-0019-03

猜你喜欢

绳索连队山地
山地草甸
绳索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一二九团注重连队“两委”后备人才培养
一三〇团“民事连办”方便群众
推理:绳索比长短
解开干部身上的“绳索”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