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中医从虚论治心悸临床浅析

2016-12-29王丽慧刘金涛吴山永张小庆何明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海派养心甘草

王丽慧+刘金涛+吴山永+张小庆+何明+李秋菊

【中图分类号】R26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0-0-01

心悸是心血管科常见病症之一,患者常有不自主的心脏乱跳,呈阵发性,伴随有胸闷、头晕、气促、多汗、乏力等各种临床表现,包括西医病名中的窦性心动过速、早搏、房颤等各种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海派中医作为现代中医一大流派,其医家钻研经典、融入新知,多主张从虚论治心悸病证。

1.心悸病症,虚乃病机

古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认为心悸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并以脉象为纲对此进行辨证:“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并拟定了著名的炙甘草汤等常用方剂。也有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认为心悸主要由气虚和停饮所致。

海派医家张伯臾[1]论早搏,认为《伤寒论》中用益气养阴、补血复脉的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的记载,实则主张从虚施治。脉结代一症,病因复杂,辨虚实是关键。虚者,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振,或心气亏虚,或血不养心,或气阴两亏;实者,本虚而标实也,或气滞,或血瘀,或挟痰饮,或湿蒙心窍。秦伯未[2]认为对于惊悸恐,惊者,惊骇也,悸者,心动也,恐者,畏惧也,此三者皆发于心,而肝肾因之。经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惊虽属肝,然心有主持则不惊矣,心惊然后胆怯。同时秦老[3]指出需注意惊和悸的区别,仲景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指的是凡暂时受外来刺激而心乱跳的叫做惊,因内脏虚弱,长期惊恐心跳,或微有声响即心跳不宁的叫做悸。故惊可镇静,悸则必须滋补。张镜人[4]认为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不振,胃气虚弱有直接关系。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故调和脾胃既可补充心之气血,又可以使痰浊瘀阻得以消散。

2.从虚论治,活用经方

仲景《伤寒论》云“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其方阴阳气血同调,益气复脉,滋阴养血,至今仍被作为心悸主方。裘沛然[5]治疗各种心律紊乱主要用方有炙甘草汤及丹参

饮。炙甘草汤阴阳兼顾,气血并治,补中寓通,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心阳虚甚者,桂枝重用;心阴虚甚者,生地重用。此外,常加用丹参、黄连两味,收效甚佳。裘老认为心为阳脏,主火,若心阳不振,搏动失常,则出现心悸、气短。故治心悸,多用桂枝,且常佐生地,以育心阴;配熟附块,增加温振心阳之力;合丹参,活血和血,心脉方能通畅;配甘草、党参、黄芪补心气;配磁石、龙齿以镇摄;配黄连以阴阳兼顾。诸药同用,疗效肯定。同时裘老[6]针对心阳虚损为主,夹杂痰浊、瘀血之心悸,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瓜蒌薤白汤加减主之。对于肝肾阴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治宜补益肝肾以养心,用《医方集解》八仙长寿丸增减[7]。秦伯未[3]指出“惊可镇静,悸则必须滋补”,故常用枣仁汤、加味安神丸和琥珀养心丸等,都是为了虚证而设。马培之[8]指出因思虑过度,心脾受损,宜养心脾以和肝胃,予归脾汤合半夏秫米汤;因操劳太过,心肾皆亏,宜养心肾以镇冲阳,更宜静养为要,予以归脾丸加龙齿、白芍、生地、柏子仁、合欢皮等。

海派中医,形成于作为现代都市典范的上海,其医家对心悸等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更值得我们去总结与传承。本人临床论治心悸病症,多学习海派医家从虚论治的思想,临床上也不乏有患者心悸,伴失眠,或乏力,或自汗盗汗,或口淡,或腰膝酸软,或头晕,舌淡或红,苔薄或少或腻,脉细或结代。从虚论治心悸,从心肝肾脾论治心悸,多有疗效。

病案:患者,男性,67岁,因“反复心悸10年,再发2周”来诊。患者阵发性心悸,易汗出,疲劳,夜寐欠佳,大便偏烂,胃纳尚可,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濡滑。门诊查血常规、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无殊。心电图、心超无殊。中医予归脾汤加减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治疗。(党参16g 黄芪15g 当归10g 茯神15g 远志15g 广木香6g 首乌藤30g 酸枣仁15g 珍珠母15g 北柴胡10g 炒白芍10g 广藿香15g 佩兰15g 阳春砂3g后下 草豆蔻6g后下 陈皮6g 薏苡仁15g 炒白术15g 甘草3g),中药7贴后患者感心悸、夜寐较前好转,续守原方巩固治疗。

按:此为老年男性,平素性格偏内向,思虑较多,易耗伤心脾,脾不健运,则大便偏烂;气血生化乏源,则心气不充,心阴不足,“弱则为悸”,故发心悸,易感疲劳,夜寐不佳;营阴虚损,卫表不固而易汗出。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濡滑,亦是心脾两虚,脾虚湿盛之征象。治以归脾汤加减首乌藤、酸枣仁、珍珠母养心安神,柴胡、白芍养肝疏肝,藿香、佩兰、薏苡仁、阳春砂、草豆蔻、陈皮化湿行气、温中健脾。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化湿行气,养心安神之效。方证合一,故七剂药后患者感心悸、睡眠较前明显好转,苔腻较前明显缓解。

参考文献:

[1] 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张伯臾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4.

[2] 秦伯未.秦伯未实用中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32.

[3]秦伯未.金匮要略杂病浅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62.

[4]程络新.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的经验[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02):20-21.

[5]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等.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八)[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09):631-632.

[6]裘沛然.裘沛然医论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2-229.

[7]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等.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02):82-83.

[8]吴中泰.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7-68.

猜你喜欢

海派养心甘草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夏季,中午睡个“养心觉”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苦味未必都养心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甘草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