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期天津城镇居民就业现状及就业心态分析

2016-12-29◎文/杨

天津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待业被访者求职者

◎文/杨 波 汪 洋

经济转型期天津城镇居民就业现状及就业心态分析

◎文/杨 波 汪 洋

随着天津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地不断深化,就业市场在人才需求、市场价格等方面也随之产生变化,为了解城镇居民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就业心态、求职关注点等方面的变化,以便为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天津调查总队在全市随机抽取336名从业人员和210名失待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此对经济转型期天津居民就业现状、就业心态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从业人员;失待业人员;就业心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中,居民就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发生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天津城镇居民就业状况,包括居民就业质量、就业心态、择业主要影响因素、创业需求等,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在城镇居民中(中心城区)随机抽取546名被访者 (336名从业人员和210名失待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城镇居民整体创业、就业热情高,但对就业形势整体预期相对较低。

一、从业人员情况特点

(一)从业者对工作现状满意度分析

1.从业人员对所从事工作满意度较高

在抽选的从业人员中,近九成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满意或认为“一般”,对当前从事的工作 “不满意”的仅占10.4%。其中,35岁及以下“不满意”人相对较多,占13.3%。35岁以下的人员均是 “八零、九零后”,观念新,学历高,对

于薪金、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各方面期望较高,但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理想和现实间存在差距”,因此对工作满意整体偏低;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学历人群工作“不满意”较多,占12.7%。受近年高校大幅扩招影响,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竞争激烈,不少求职者存在 “骑驴找马”心态,因此,整体工作满意度低于其他学历人群。

2.近七成从业者认可目前收入水平

在抽选的从业人员中,有近七成表示对目前收入水平满意或一般,仅有32.7%的人员对目前收入 “不满意”。其中,25岁及以下从业人员则通常出于工资和预期不相符,导致对收入不满意度最高,占45.0%;56岁以上从业人员主要感觉岁数较大,但是受身体、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从事的一般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精力体力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收入整体偏低,不满意度较高,占35.7%;26-45岁从业人员受结婚和孩子教育等压力,对薪金要求较高,因此对收入不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为32.7%;46-55岁从业人员对收入不满意度最低,仅为27.7%,这部分人大部分子女已经成年,抚养压力相对减轻,身体状况整体较好,工作和收入也相对更加稳定,因此,整体收入满意度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3.八成以上从业者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发挥自己特长

在抽选的从业人员中,83.6%的人认为所从事工作能发挥自己特长。其中,大本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认为目前岗位能发挥特长的比重高于大专和高中学历人员,达86.3%。随着近几年各大高校逐渐把学习教育重点转移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上也越发重视“学有所用”,更倾向于全面考虑所从事工作是否与自身特长相适应。

(二)从业人员心态分析

1.五成以上被访者择业更看重薪酬福利

在抽选的从业人员中,53.3%的人认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公司的薪酬福利水平。除薪酬福利待遇外,公司的组织管理,工作环境和培训发展也是就业人员关注的重要方面。其中,26-35岁人群对公司“培训发展”更为关注,36-45岁人群对公司“组织管理”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最高。调查中发现,学历越高,对于除薪酬福利外的其他要求相对越高,其中,高中及以下35.4%的人觉得薪酬不是第一考虑,大专则为47.1%,大本升为53.2%,研究生及以上为55.6%。对于学历相对较高的从业者而言,通常更容易找到更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从而对自身也更加自信,对未来事业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因此,相对薪酬福利,对单位的组织管理、工作环境、培训发展、单位形象等更为重视。

2.多数调查对象工作“求稳为主”

在抽选的从业人员中,有30.1%的人选择“除非被辞退,否则不换工作”,46.7%的人选择 “通常情况下不换工作,但是不排除去更适合的公司”,仅23.2%的人选择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会毫不犹豫地跳槽”。除对本工作不满意的人群,八成以上(85.7%)调查对象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调查中多数从业人员出于 “环境熟悉”、“习惯性工作方式”、“容易找到自身定位”等原因而偏向选择“不换工作”。

3.生活与工作兼顾是就业者未来追求重点

在抽选的就业人员中,对未来三年的职业规划,占比最高的是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36.3%),其次是薪金收入的大幅提升(30.7%)。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就业者对工作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选择养家糊口即可的比重仅为14.0%),更是对

人生价值的追求。值得关注的是,在已婚有子的就业者中,有17.6%的人选择了未来三年“养家糊口”即可,在调查中,也有不少父母反馈高昂的教育培训支出、孩子看病贵乃至给孩子结婚买车买房等已经成为有子一族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

二、失待业人员情况特点

(一)失待业人员求职现状分析

1.八成失待业人员更看重薪酬福利

在抽选的失待业人员中,择业考虑因素前两位分别是薪酬福利(81.0%)和工作地点(54.8%);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稳定性则是考虑因素的第三和第四位;个人发展机会和自己的性格兴趣则成为择业考虑的第五和第六因素。

2.“专业不对口”是求职就业中最大困难

在抽选的失待业人员中,34.3%的人认为 “找到对口专业难,合适单位更难”;28.6%的人认为“年龄大,竞争不过年轻群体”;15.7%的人认为“经济不景气使企业用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下人群,感觉求职最大困难为“专业不对口”(50.0%),46岁及以上则是 “年龄因素影响”(62.3%)。36-45岁中间群体则面临着两难的局面居多(选择两项比例之和为61.7%)。

3.“招聘网站”成为年轻人首要求职模式

在抽选的失待业人员中,49.0%的人是通过“招聘网站”来获取求职信息的;21.9%是参加 “现场招聘会”;20.0%是通过“亲友介绍”;仅9.0%的人通过街道居委会介绍。调查中发现,55岁以下失待业人群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互联网在招聘网站上进行求职,其中,26-35岁人群利用互联网求职比例最高,达68.3%。调查显示,“招聘网站”和传统招聘方式相比,除了没有时间空间压力(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查找相关招聘信息)、招聘企业数量远远大于现场招聘的优点外,不少招聘网站为了提升网站服务质量,提高雇主和求职者的使用舒适度,还进一步开发了相关职业推荐、职业性格测试等等内容,以便雇主和求职者更好地了解彼此,提升求职成功率。

(二)失待业人员心态分析

1.四成以上求职者“先就业再择业”

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有单位聘用,薪金达不到要求”,41.0%的人会选择 “先就业后择业”。调查资料显示,年龄越大对于工作“不能达到理想薪金”的容忍度越高,年龄大的人群精力和体力相对较差,在求职中不占优势,又面临来自家庭或自身的各种压力需要工作,不得不 “先就业后择业”。从年龄上来看,46岁以上人群选择 “先就业后择业”的占比达60.7%。远高于25岁以下的25.6%、26-35岁的34.9%和36-45岁的36.2%。调查显示,25岁以下对于 “能否获得工作经验或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的选择比重远高于其他各年龄阶段;26-45岁则更关注“单位发展前途如何,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

2.超三分之一求职者认为“有经验,肯吃苦”是最大竞争优势

在抽选的失待业人员中,有36.2%的求职者认为自己求职的竞争优势是 “经验足,肯吃苦”;28.1%的认为自己 “对薪水和福利要求不高”;25.7%的认为自己“年轻,学习能力强”;10.0%的认为自己 “学历高,相对能力较强”。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下人员多数认为自己的从业优势是能吃苦经验足,大本学历则多数认为自己从业优势是年轻好学,研究生以上则认为学历高能力强是从业优势。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对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等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求职者自我定位上,单纯的吃苦耐劳无法与

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契合,影响就业。

3.国企就业是求职者第一选择

在抽选的失待业人员中,29.0%的人第一选择是国企就业;19.6%选择民营企业;16.2%选择合资企业;14.8%选择外资企业;11.4%选择机关事业单位;9.0%的选择自主创业。调查结果显示,35岁以下求职者选择单位排行前三的是: 国企 (25.5%); 外资(20.6%);民营(15.7%)。大专及以上学历求职者选择单位排行前三的是:国企(24.8%);合资(20.3%);外资(17.3%)。调查资料显示,尽管在企业转型以及国家对民营企业、个人创业扶植政策进一步落实的大背景下,求职者对于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国企依然是求职者心目中收入稳定、压力相对较小的选择。

三、被访者对自主创业的看法

(一)五成以上被访者对自主创业持积极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52.7%的被访者对自主创业持积极态度。其中,“有想法但条件不完备”占26.7%,1.1%的“正在创业”,24.9%的“暂时没有,但不排除将来自主创业”。以从业者角度而言,有22.6%的人有想法或是正在创业;失待业人员则有36.2%有想法或是正在创业。

(二)合伙创业形式是被访者自主创业首选

调查结果显示,自主创业支持者有三分之一将“合伙创业”作为自主创业首选;27.4%选择干个体户;20.5%选择自己办公司;18.8%选择互联网创业。有62.9%的35岁以下居民支持自主创业,且首选创业形式合伙创业(35.1%)、互联网创业 (24.0%)和开公司(21.4%)占据了八成以上人员选择。

(三)资金来源是被访者认为自主创业最大瓶颈

调查结果显示,63.7%的被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在“税费减免”上给予创业者提供更多优惠,63.4%认为政府应该在“资金贷款”上给予创业者更多帮助。在有创业想法和正在创业人中,认为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支持的前四项分别是税费减免(70.4%)、资金(贷款)(67.9%)、简化审批(39.5%)和经营场所(38.3%)。

四、目前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预期相对偏低

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被访者中,近七成感觉就业难度比较大。年龄分布上则主要集中表现为25岁以下人员和46-55岁人员认为就业形势比较正常。被访者感到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形势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就业需求增长乏力;二是随着国内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缩减,部分外资企业撤资,导致一批人员面临辞退或下岗;三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化解产能过剩关停部分高耗能产业也使得部分人员就业形势较严峻。

(二)仍存在一定程度“同工不同酬”现象

在抽选的从业人员中,59.3%的人感到自己的单位存在一定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其中,10.4%的人甚至感到本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很严重。其中,外资或合伙企业职工和民营企业职工能感觉到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比率分别达到56.0%和49.5%。认为单位有“同工不同酬”现象的被访者中有六成以上感觉付出与收入不匹配,极大地打击了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三)七成以上求职者对就业政策了解度不够

在失待业者中,七成以上对政府相关就业政策了解度欠缺,特别是年轻人对政府就

业政策关注度不够。在抽选的失待业人员中,仅有5.7%的人对相关就业政策 “很了解,并随时关注”。有27.1%的人对政策“完全不了解”,46.7%的“了解一点,偶尔通过朋友那里听到”,20.5%的“比较了解,会通过朋友,社区宣传,新闻媒体知道就业信息和政策”。其中,36-45岁的失待业人员中,“完全不了解”就业政策的达29.8%。

(四)自主创业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仍需加强

调查中绝大部分自主创业人员对政府政策支持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自主创业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有经营场所等需求,因为资金等问题导致部分有自主创业想法的人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自主创业热情。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主创业将成为解决居民就业,提升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仍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五、对策建议

(一)做好就业政策宣传解读工作

加强对就业及相关扶持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要提高各项政策的公众知晓度,特别是对特定群体的具体措施,要使其知之用之,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采取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建立社区基层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社区基层工作效率,加强交流和信息互通,畅通社区与社区,社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推广。

(二)遵循结构调整目标,加强就业引导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会带来部分职工下岗待业。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避免局部大范围的失业或下岗。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转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进入门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吸纳就业上所起的作用,使其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

(三)做好青年群体就业培训指导工作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势必会对就业者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应对局势有针对性的进行青年群体就业培训,以便更好的适应行业需求。同时,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教会青年如何去求职,也需要教导青年诚信、好学、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理念,需要指导青年学习懂得职场必须要遵守的规则,使青年更好的能在工作岗位上适应工作模式,找准自我定位,发挥自我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经济转型阶段,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主动力,自主创业则是创新发展的主要构成之一。自主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前期资金、经营场所等投入相对较大,稳定发展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加大对自主创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等支持,提升自主创业人群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还需进一步支持校企联合自主创业,支持新科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五)净化就业环境,保护供求双方利益

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使雇佣关系在法律框架下平稳运行。要进一步保护劳动者权益,切实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劳务派遣人员、临时工与正式员工在同等条件下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真正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待遇与劳动付出相匹配。

责任编辑:方学敏

F249.2

A

1006-1255-(2016)10-0015-05

杨 波(1978—),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邮编:300020

汪 洋(1984—),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邮编:300020

猜你喜欢

待业被访者求职者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找工作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