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2016-12-29◎文/赵

天津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大学生

◎文/赵 捷 郄 旭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文/赵 捷 郄 旭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均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结合点,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肩负着重大使命,高校需要针对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要求,及时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跨入历史性新时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生力军。

京津冀一体化;创业教育

一、京津冀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该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吸引了人才和投资的青睐,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京津冀三地众创空间已经超过300家,服务企业和团队数量超过了 15000家。

作为京津冀的人才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京津冀高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升高校毕业生质量,使人才培养与京津冀三地的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将对京津冀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深远意

义。

二、京津冀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城市发展的创新引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中,三地高校正面临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 “大考”。

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京津冀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不少高校在科研上缺乏有效沟通、交叉融合理念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自主创新。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创业教育纽带,有效整合高校的资源、人才及技术,加快学科结构调整,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从而为高校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重镇和助推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京津冀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突出瓶颈。因而,需要打破传统体制障碍,推进创业教育改革,最大限度地丰富学校创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不仅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高校稳定生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京津冀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创业教育在京津冀三地均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鼓励和支持:各地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从场地、融资、服务等多层面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通过大赛宣传创业意识,弘扬创业精神,激发青年创业热情;联合成立了 “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为三地青年创新创业、相互交流、共享资源搭建平台,拓展双方合作领域,深化京津冀教育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虽然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其创业教育在全国也理应走在前列,其创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一)创业教育意识淡薄

京津冀各高校目前大都开展创业教育,但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一直按照“就业教育”模式来培养人才。大多创业教育仅停留在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报告和创业指导等表面层次,精英化痕迹明显,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没有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是创业之地,人人是创业之人”的创业意识。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学科基础薄弱,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目录,没有开设系统而全面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创业指导和创业大赛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陈旧,与我国的创业实践和创业环境相脱节,实际指导性不强。

(三)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管理学、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杂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都很过硬的师资。

但是京津冀各高校的创

业师资队伍却面临基础薄弱、先天不足的困境。目前的创业师资多是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兼职教学,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也缺乏创业教育的训练,创业实践教学难免纸上谈兵。同时,因为创业教师多是兼职创业教学,本身有自己的院系归属,创业教学也只能是附属性的工作,很难做到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实践。创业知识欠缺、创业教育规律把握不够、应付了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创业制度不完善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三地高等教育日渐形成联动的基本共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三地的教育政策和高校都明显透出或多或少的地方保护思想,协同创新联合办公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统筹协调创新平台,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共享,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的跨地区合作。

四、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新思路

(一)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旨在向学生灌输一种创新创业意识,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形成人人争创造、人人争创新、人人想创业的文化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别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渗透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另一方面开设独具特色的创业选修课程,对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深化培育。

同时,应结合京津冀地区创业理论和真实创业案例编写贴近学生、贴近创业现实的权威教材,建立并及时更新京津冀三地创业案例库,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创业案例。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聘请京津冀三地企业家、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为高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通过创业讲座、实地考察、企业实践等途径,为大学生讲授行业背景、业内实务、真实案例等内容,充实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京津冀三地高校之间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的互聘,可带动高端科技、项目及资金的流动,实现京津冀高科技产业的重新布局。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创业人才和资源的联通

1.实现高校内部各院系间人才的互通

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积极发挥其广泛带动和发动作用,让兴趣相投、目标相近的学生凝聚起来,形成一种交流、互助、启发的合力;广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创办创业学院,召集到富有激情的青年创业人才,实现各专业内部及各专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

2.实现三地高校教育资源的联通

成立京津冀高校创业联盟,整合京津冀高校创业服务

机构和创业资源,同时搭配相应的服务、扶持、奖励、资助和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京津冀三地高校创业的空间和资源共享;建立京津冀高校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为高校创业者提供及时、准确、平等的创业优惠政策、融资、企业孵化等信息;组织京津冀三地跨区域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搭建投资机构与创业项目的对接桥梁。

2015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三校联合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未来,应有更多京津冀高校进行合作,实现跨学科的教育资源联通,在创新创业领域开启三地协同统筹、资源共享的发展新模式。

(五)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一体化组织机制

2015年以来,创新创业企业以及培育此类企业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落户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但三地在创业政策、资源和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区域间的创业合作和项目流动造成障碍。

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应着力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一体化组织机制:统一京津冀三地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与评价政策,消除三地人才市场的政策壁垒和制度障碍;支持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三地众创空间互联互通,建立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创业市场。

今年7月9日,京津冀地区首个跨区域创业联盟组织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揭牌成立,三地57家双创机构和企业成为第一批成员单位。未来,其将整合三地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和服务体系,为三地创业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

(六)实现高校和京津冀地区企业的良性互动

协同育人是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

高校要更加主动引入企业资金力量,以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等形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创业活动;依托企业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安排大学生暑假期间到基地实习,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更好地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不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实习及实践环节,还可优化高校就业,有效促进校企的沟通与深度合作。

五、总结

京津冀高校深化改革创业教育,实现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关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进程。打通三地高校合作壁垒,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合力建设一流学科、共同承担重大项目、联手开展成果转化,将会提升京津冀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确保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1]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89.

[2]潘庆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思考 [J].商场现代化,2010(6):101.

[3]郑建春.浅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青年与社会,2014(7):146-147.

[4]郑新.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读与写,2015(14):31-33.

[5]林卫.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122-123.

[6]黄文光,俞金波.校企合作中优质企业创业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 14-16.

[7]高玉洁,张潇,付晓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 26-27.

[8]李晓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新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5):238.

责任编辑:虞冬青

G52

A

1006-1255-(2016)10-0041-04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双创”形势下职业高校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ZLZLZF00270)

赵 捷(1957—),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邮政编码:300222

郄 旭(1987—),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邮政编码:300222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大学生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