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2016-12-28李汴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手术患者凝血功能血栓

李汴霞

【摘要】 目的 探析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1例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时期10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抽血检测,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等, 检测其数值变化。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分别为(5.2±0.4)g/L、(220.1±20.4)、(0.8±0.2)μg/L, 术后第3天的分别为(4.3±0.3)g/L、(122.8±14.7)、(0.6±0.1)μ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5)g/L、(93.1±12.6)、(0.4±0.1)μg/L(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天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展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可帮助手术患者安全度过术后血液高凝时期, 对于潜在的血栓及栓塞做到及时的预防治疗, 因而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83

手术往往会导致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 并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提高了血栓的发生几率[1]。多数大型手术中常有血栓及栓塞等并发症形成, 而若未能及时治疗则会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造成恶劣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的重要脏器出现血栓栓塞而死亡[2]。多数手术为避免术中出血, 通常会在术前展开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但极少在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 因此一旦出现血栓及栓塞等现象, 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为治疗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1例大手术患者及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101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以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1例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10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男50例, 女51例;年龄35~64岁, 平均年龄(50.7±7.3)岁。观察组男59例, 女52例;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51.8±6.9)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抽血并以0.108 mol/L柠檬酸钠作1∶9抗凝处理, 随后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15 min的离心处理, 收集其血浆进行检测。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由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希森美康SYSMEXCA-55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则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所提供的试剂盒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如上方法进行血凝检测。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3天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天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凝血指的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三类以上手术多具有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等特点, 往往会导致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严重损伤, 从而使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受到激活;并且各大型手术为避免患者术后出血情况的出现, 均会给予患者以止血药物来实现促凝治疗。除此之外, 由于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 因此其血流较为缓漫, 气血瘀滞的发生率亦会相应提升, 而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进而引发血栓、栓塞。有相当部分医疗机构对于术后血栓栓塞尚无足够重视, 因此在手术患者出现栓塞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负担。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作为外源性、内源性凝血系统的重要指标, D-二聚体则是交联纤维蛋白特有的降解产物,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作为体内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纤维蛋白的含量与凝血活酶活性有较大关联, 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则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质, 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

综上所述, 通过展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可帮助手术患者安全度过术后血液高凝时期, 对于潜在的血栓及栓塞做到及时的预防治疗, 因而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威. 87例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新知杂志, 2012, 22(3):210-211.

[2] 周宗进, 吴安定, 金朝霞, 等.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外科杂志, 2016, 24(1):36-38.

[收稿日期:2016-08-05]

猜你喜欢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