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车组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6-12-28琨,高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动车动车组校企

戴 琨,高 丹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动车组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戴 琨,高 丹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通过动车组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从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校企双方责任、权益不对等问题、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探究与实践动车组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职场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校企合作;职场课堂;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0 序言

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很完善,他们普遍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二是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相应地给予一定的报酬,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工作实习的热情;三是学校教育从企业需要出发,真正做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典型代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有效途径。经调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式已经被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采用,并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同和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已基本形成因地制宜、因专业制宜的多样化局面,但同时具有松散、不稳定,甚至是流于形式的特点。由于企业与学校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条件这种比较浅的层次上,内容和形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校企之间缺乏更深层的合作。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动车组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具有与专业群相对应的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和唐山动车城等企业支撑,在专业建设中发现,专业培养还存在脱离行业产业需求,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等问题,解决的途径只有建立校企组合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铁路局动车检修基地、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交大电力电子研究所等行业企业和设有相近专业的河北省大中专院校进行了认真调研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外高铁产业发展、城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唐山及周围地区高速动车组生产行业企业发展对动车组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旺盛。

2)动车相关行业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需要高校毕业生学习的课程与动车生产岗位要求密切相关。

3)高职院校普遍生源基础较弱,不适应学科课程学习,不适应应试教育,但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适于在做中学。

4)河北大中专院校培养专业人才质量与动车类企业的需求有较大距离。

因此,动车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依托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动车组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的实践教学条件,依照动车组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组,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延伸;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建设校内“动车职场课堂”,实现“虚实一体”的情境教学;在项目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学做交融”;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校内“动车职场课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实施初识专业、专业训练、职场体验、顶岗实习的“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1 加强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对接

在学院牵头组建的“河北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理事会”基础上,成立了“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框架下,积极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唐山市华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北京腾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组成了由企业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为主的动车组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促进了校企合作开展,同时也为实现教师的双向交流搭建了平台。

2 创新合作方式,共建“产教对接”实训基地

2.1 建立了“产教对接”校内实训场所,实现产教结合

以学院的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国家农民工培训基地为依托,在河北省快速制造博士后工作站、电动汽车河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唐山市重点实验室先进技术的高端引领下,邀请北交大电力电子研究所、长沙新快速公司、郑州捷安科技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腾实信公司等针对动车组模拟设备实训装置、具有真实控制过程的动车组电力牵引传动控制实训装置等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动车仿真与培训设备设计厂家北京腾实信公司合作,采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用于动车组技术专业教学和实训的设备,利用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捐赠的高速检测列车构建了实训室,满足动车组组装、调试、维修项目的教学要求,训练学生对动车组系统的调试检修和城市轨道客车维护、维修技能。

建成后的实训室具有真实的岗位,创设了真实和仿真的“企业环境”,使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同时将企业的项目及生产任务引入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边实训、边生产、边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实践能力。

2.2 依托校内基地与生产企业,共建了“校中厂”

依托学院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动车组配件的唐山市华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以企业捐赠加工生产设备形式,共建了“动车配件加工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强化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对接的管理模式。利用“动车配件加工厂”,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加工生产、设备维护与维修,同时接收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培训企业员工,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

2.3 优化了校外基地,营造校企合作育人、共同发展平台

充分利用学院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的优势,在合作企业中遴选了一批业绩优良、技术领先、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对口优质企业,如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北京铁路局天津动车客车段等企业,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习与就业的直接对接。完善管理运行制度,提升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

按照学院“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果”的“学习岛”建设标准,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习岛。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文化氛围、产品、设备、技术和学院师资、人力资源为载体,创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和学习化生产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交互利用、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优势互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互渗透。

在学习岛开展学生的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教师的实践锻炼,由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在生产现场结合生产任务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为企业服务、创造效益的同时,学到了企业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企业对学生、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现学生与员工角色的零距离转换。

3 校企合作制定“四阶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进行了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组织教师走访和召开专家访谈会等形式,对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进行访谈,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本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相关职业岗位以及发展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任职要求。

3.2 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组织项目组成员分别到动车组生产企业——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动车组检修基地——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地动车检修所进行了深入调研,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经理、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等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展了认真研讨,根据动车组生产和检修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岗位设置,对照岗位任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动车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动车生产企业、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能胜任动车组及相关机电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动车生产企业、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动车组及相关机电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等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

3.3 制定了“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基础上,针对动车组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的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建设委员会有关成员一起研讨,开发制定了突显工学结合的“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图1 “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1阶段:初识专业。学生进校后,首先进行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和初步专业基础实践。在“动车职场课堂”,完成对动车组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2阶段:专业训练。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部分为一体化项目课程),在教室与校内实训基地交替实施,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一体化项目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动车配件加工厂”和“动车职场课堂”等场所交替实施,开展“做中学”,实现学做交融,强化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拓宽专业基础。通过生产企业相关环节的简单工作和单项工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工作能力。

第3阶段:职场体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计划,在第4学期后半段,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企业的生产一线——“学习岛”进行“岗位专业实习”课程教学,体验职场,实施工学交替。学生进入企业后,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课程对接进行培训,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动车组牵引控制系统电器设备调试、动车组辅助电器系统设备调试、动车组网络系统调试和动车组检修等工作,从而能够体验真实的职场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从岗位到职业的提升。

第5学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按照“做中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企业的“学习岛”继续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学生带着工作中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4阶段: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校内(毕业设计答辩)交替实施。在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完成动车或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动车或机电设备维护或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销售、机电产品生产与制造等岗位的工作和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岗位的工作能力,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教室与车间、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学与生产、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相互融入。从而促进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突显了“校企融合、产教融入、双证融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对接。

4 “四阶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4.1 构建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研讨,根据动车组技术专业群所涵盖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依据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培养原则,注重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适于CRH3动车组的、“做中学”的以一体化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2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在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与企业、与岗位对接,强化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提升其工作能力,使其初步成为“岗位人”和“职业人”。

此外,在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有助于对学生文化修养与素质培养、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岗位人”和“职业人”的培养奠定基础。

通过社科、人文类和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等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满足其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社会人”。

4.2 实施了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对接

项目组成员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分析动车组技术岗位的任职要求,针对动车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维修的专业核心能力,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和工艺规范,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动车组生产制造中组装、调试以及检修维护等环节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由新手到熟练工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序化,与相应课程对接,并转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一体化项目课程。

4.3 运行了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

在一体化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实践为起点,将知识与技能融于“工作任务”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营造了动车组生产、运营与检修企业的仿真情境,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从动车简单工作和单项工作做起,在做中学,逐步完成复杂的职业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利用学院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网路资源以及“动车职场课堂”,将教学内容转换为典型化、具体化的工作任务,采用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实施“做中学”,突显了“学做交融”,实现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

通过“做中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与小组间、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4 获得了显著提升的教学效果

动车组技术专业通过实施“四阶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教学效果凸显。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双重提升,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工作,学生能够快速由学生的角色向“岗位人”和“职业人”的身份角色转换。在企业能够快速融入到实际生产工作中,缩短了岗前的培训时间,很受企业欢迎。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参加国家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技能大赛等,分别获得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学生被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录用后,均担任动车组调试重点技术岗位的工作;动车组技术专业先后有近300人在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的生产与调试岗位从事重要工作。

通过动车组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职场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1]韩古月,聂立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9):7-8.

[2]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19-21.

[3]王艳.职业素养理念下职场仿真型课堂教学的实践[J].教育观察,2014(4):73-75.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Virtual Practical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Bullet Train Technology Specialty

DAI Kun, GAO Dan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shan 063299, China)

Through the bullet train technical specialty "Workplace Clas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ach that based on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virtual practical integration from actively participattion i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solving the problem of unequal responsibil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bullet train technology "working clas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virtual practical Integration, develops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s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education, not only explores new mode of cooperation, but also promotes profound cooper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It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place class;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G710

A

1674-943X(2016)04-0015-04

2016 - 11 - 07

2015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动车组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职场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15GJJG326),主持人戴琨。

戴 琨(1973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主研方向为电气控制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动车动车组校企
坐上动车去西藏
动车过桥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动车西行记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动车组BTM带内干扰的排查与整治
乐!乘动车,看桂林
CRH3型动车组轮对压装曲线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速铁路动车组站内对标停车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