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6-12-28潘杰相

金融经济 2016年16期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旅游旅游

潘杰相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岳阳市分行营业部,湖南 岳阳 414000)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

潘杰相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岳阳市分行营业部,湖南岳阳414000)

我国关于湿地生态旅游文化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在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设计方面有待加强,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例如:文化旅游的特色还不够鲜明,湿地环境的保护还不够,在法律法规的建立上没有得到完善。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的设计体系,实际操作也是处在散乱状态。还没有存在代表性的旅游路线。本研究通过对洞庭湖湿地作为例子,通过查找关于湿地旅游、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对其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为我国洞庭湖湿地旅游设计一些借鉴措施,比如:设计出比较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加强对湿地的保护,还有就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科学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旨在促进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改进,提供参考。

生态旅游;洞庭湖;湿地

一、绪论

湿地、森林、海洋,被喻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如今,湿地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使得生态保护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成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年2月2日,第16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旅游(Wetlands andTourism)

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得到了人民的重视。不仅满足人们观赏美景、缓解精神压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成为打发时间,游憩的好去处。另一方面,湿地生态旅游还能够避免传统旅游对其生态景观的损害,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本文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当前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调查,针对目前洞庭湖湿地所存在的、急需改进的问题,查询相关的资料,提出了部分解决对策,旨在希望能够不破坏湿地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洞庭湖湿地生态概况

(1) 湿地指陆地与水生系统的过渡生态系统,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其水位在地表附近的特殊生态景观。在防御洪水、净化及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水禽乐园”、“物种基因库”、“生命摇篮”、“文明发源地”等美誉。相比于山地、沙漠等景观,其生存时间短,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中国的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湿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洞庭湖湿地,具有独特的景观系统,是我国有名的农业高产区以及农产品的商品基地,也是全国商品粮、鱼、芦苇等产品的基地。当前人口415,380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分为三个国际重要湿地来进行保护的湖泊景区。湿地最低高约为21m,年平均显露时间约123天。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4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湿地环境富有特色,景观资源也很典型。主要是以湖泊湿地、名胜古迹为主,其动植物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湿地的生态农业十分发达,是世界稻耕文化的摇篮和农业最古老的发源地。

三、生态旅游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1)2000年9月,考察人员在赤山岛,发现了10万年前的旧石器,被鉴定为是典型的“砾石大尖状器”。石器的地质年代大概是在“更新世”中晚期,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旧石器考古填补了空白。

(2)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是长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产生的精神、物质和遗迹的结合。主要是反映当时关于自然、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蕴涵许多尚待研究的文化信息,能够为社会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3)洞庭湖湿地彼邻岳阳,岳阳的水资源总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位,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自然景观主要主要有有屈原沉江的地方、有“二妃墓”、鲁肃阅兵处、还有著名的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同时,也有平江起义的旧址等革命地,有以刘禹锡李白和屈原等为代表的沧浪文化和湖湘文化这里汇集了著名山水、著名名人遗迹,甚至是著名文章,这一切共同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舟楫文化。同时,其属于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亚地带。自然森林资源与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可鉴植物种类80科近200多种。全区有野生动物30目69科110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有11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26种,省级保护的有53种。

1994年,洞庭湖湿地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又在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二)潜力无限的观光文化

(1)景观:洞庭湖景观资源分为6大类44种景型,湿地古迹与建筑类有19种景型;主要的景点106个;人类文化遗址有17个;军事遗址大约13个。

(2)生态景观:洞庭湖湖草茂盛,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虾、昆虫等资源丰富。是候鸟的觅食、栖息的良好环境,洞庭湖年栖鸟量达1590 万只,鸟类集群栖息、觅食地 37 处,16 目 43 科 216 种,约占全国 81 科的 50.6%、1186 种的13.3%。野生动物达400种,被子植物135科1129种,裸子植物5科25种,厥类植物15科18属22种,水生高等植物168种,隶属43科94属,浮游藻类98种。

(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洞庭湖湿地开发区,历史源远流长,有许多民族杂居,因此,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独特的民俗风情。

农村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民族特色浓厚的村庄对游客来说,吸引力十足。利用这点,建立其乡村民俗农庄,通过开展一些有趣,参与感十足的假日休闲旅游,能够让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一下农家的生活,享受一下平时没有的农家乐,可以充分体会到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洞庭湖湿地所蕴含的人文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地域文化特色不足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相比于其他的生态旅游区,开发时间相对较晚,并且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也较为单一,主要是在传统的湖区基础上进行的景观为主。在游客度假、休闲美食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还不够,吸引力十分有限。同时,提供给游客来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服务、以及比较有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就更加稀少了。这大大影响了整个景区知名度的打开。

例如:中部的旅游产品主要是纯湖区旅游。加上受到血吸虫病传播的不良影响,该景区的游客寥寥可数,景观非常单调.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这个地区的唯一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就是洞庭湖观鸟了。但是这个项目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比较大。

(二)湿地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目前的状况看来,洞庭湖湿地旅游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十分有限的资金主要是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部分旅游景区建设。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原本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没有得到保护。导致目前,该地区的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洞庭湖面积减少程度严重,反之,滩涂的面积却大大增加了。当地的人员大量种植芦苇、杨树,破坏了原有的景观和生态系统。不仅降低了整个洞庭湖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还使得湖水底的植物消失殆尽。

数据显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洞庭湖区的40种珍稀植物遭遇了灭迹。 目前的洞庭湖区,植被种群单一,许多的沉水植物消失。其中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围湖造田”导致整个湖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大量鱼类产卵和繁殖的场所被占用。我国珍稀的鱼类,例如中华鲟、胭脂鱼等几近绝迹。过度种植的人工植被占用了候鸟的栖息地。

因此,面对现今洞庭湖景区的水体污染、环境变差、景观简化,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迫切得到解决。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洞庭湖区内,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机制体制被划分为东、西、南三块。在各部门之间辗转斡旋难度很大。整个保护区内可以用以实施执行的法律法规十分有限。三市直辖,难以形成比较有力的控制管理。导致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国家对洞庭湖湿地旅游的资金、人力的投入比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任何基础资金的投入。各个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不利于旅游的综合发展。

五、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旅游产品要注重突出湖乡的特色,着力挖掘湖乡地域独特文化,最终达到将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和文化休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湖南省政府、媒体都要紧密配合,致力于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旅游宣传更大范围的传播开,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1)举办有特色的活动。例如,“洞庭湖湿地文化节”,在端午节期间开展龙舟比赛、或者是白帆船、皮划艇竞赛;以“草船借箭”为名,进行水上移动箭靶的射击赛。举办与生物相关的活动,例如规鸟比赛、摄影比赛、钓鱼、虾、甲鱼比赛等,还可以举行专业的大网捕捞表演。

(2)社会公益活动。举办社会公益性活动,鼓励游客参与到有意义的环保活动,比如:“爱护母亲湖环卫行动”呼吁游客保护洞庭湖、“认养一片水域”唤起群众意识、“植就一片树林”增加植被,保护水源,为湿地牛态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控制人类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洞庭湖湿地基本生态和生命系统,重点保护好当地的物种遗传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发展。濒危动物活动区列为禁区、保护区。做好旅游路线、观光景点的科学布局,严格控制每日、每季的旅游人数,防止客流量超出运载容量,避免干扰野生生物的生存生活。

(2)退耕还湖,还林,让湿地旅游回归大自然。运用非消耗性的原则来开发湿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让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和享受大自然,也努力把对环境生态和湿地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3)科学治理。定期组织人员对湿地内的泥沙淤积进行清除,加强中、上游流域的农业科学有序地开发。增加植被的种植,注意水源的涵养。专业知识的运用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保持一定面积,使其健康发展。建立湿地水禽动物的保护区,发挥好保护和抗洪的双重功能。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

保持一定面积的湿地生态景观,是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的关键.也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

(1)法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监察,对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管理。

(2)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网络。加强洞庭湖湿地的监测,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定期及时地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

(3)禁止沿湖岸新建违反环保政策的企业,建立企业的污水排放标准。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迁” 的政策,来治理湿地景区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抓紧灭螺计划,采用无污染、效果好的灭螺药物,健全防治体系,确保游客安全。

(4)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起统一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同时建立起省直辖的专门针对洞庭湖湿地景观的保护区管理局。做到“四区合一、化零为整”。有效地调整部分地区的管理权限,从而改变一个湖有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重点保护洞庭湖湿地。

六、总结

如今,旅游己经变成了很多人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休闲的形式。我国的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一种增进环保意识,崇尚绿色生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众化旅游产品类型,受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的喜爱。湿地生态旅游,是一项开阔视野,亲近大自然,享受休闲生活,并且有趣、相对来说体能消耗较小的旅游类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十分热衷,能够亲身体验到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经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发展湿地生态旅游,还能够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壮大发展,具有十分广阔和潜力的市场前景。

洞庭湖湿地景区,是湘北重要的经济旅游的地域,环洞庭湖经济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重要的经济区。在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洞庭湖经济圈,从而建立起大旅游的观念,跨区域相联合,能够在最终实现合作各方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的局面。另外,洞庭湖作为世界上水文情势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包容四水,承接松滋、太平、藕池的长江来水,拥有十分强大的蓄洪削峰能力,进行认真治理,重点提升对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

[1] 吴顺发.构建洞庭湖旅游经济圈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1:20-22

[2] 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委员会.洞庭湖的水资源[3]EB/OL〗http://www.hn.xinhuanet.com/2012-06/04/c_112111067.htm.

[4] 彭平波.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4-37

[5] 生态旅游 B/OL〗.[2011—09—211].http://baike.baidu.corn/view/46782.htm.

[6]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二高等教育出版化,1994,119-129.

[7] 徐宁宁.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特色规划探索与研究[J].城镇建设,2012,(6).

[8] 吕建树,刘洋.鲁北滨海湿地牛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 9):1788-1798.

猜你喜欢

洞庭湖生态旅游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旅游
好一个洞庭湖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