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城融合的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探讨

2016-12-27屈大磊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实践

屈大磊

摘 要:近年来,常州在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常州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经济渐成规模,中心镇专业特色显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明显提升。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3198.2016.22.01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要求“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常州市作为我国率先发展地区,在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把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常州“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近年来,常州在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和载体,以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实现产、城、人之间有活力的持续向上发展。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表1看出,2004年常州GDP为1102.19亿元,2014年的GDP为4901.87亿元,是2004年的4.45倍,近十年GDP增长了3.4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率为13.2%。从三次产业的GDP比重结构来看,除个别年份外,常州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分别下降了2.1%和10.9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不断增加,十年间增加了13.02%,2014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48.05%,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比较接近(根据《2015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常州第三产业的GDP比重达到49.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新格局转变)。常州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其综合经济实力,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实施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2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4年底,常州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22.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7%,比2004年底的城镇化率提高了9.4%,十年间城镇人口增长了115.85万人。2014年,常州全市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3.86平方公里,比2005年的134.83平方公里增加了88.28%。

在人口城镇化提高的同时,常州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从2005以来,常州建成城市高架路以及青洋路、中吴大道、飞龙路等一批连接南北、东西的城市通道;西绕城高速公路、龙江路高架南延、青洋路高架北延工程建成通车,完成晋陵南路、丽华南路等一批城市道路优化提升工程;宁杭、锡宜、宁常、扬溧、常溧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金武路改造、延政路西延新建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京杭运河改线工程、录安洲码头一期工程;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开工建设。常州城市内外通达更加便捷,港口服务能力提升,长江及内河港口吞吐量接近亿吨。与此同时,常州市城市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见表2)。

3 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014年年底,常州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3.8平方公里,比2004年年底的98.5平方公里增加了106.9%;2014年年底,常州市区人口达到337.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6.86万人,市区人口城镇化率为73.07%。

2015年,金坛市撤市设区,常州市区面积由1861.96平方公里增加到2837.6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比重由42.6%增加到64.9%;按照2014年年底的数据计算,市区常住人口达到393.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79.24万人,城镇化率为70.9%。;市区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为86%。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平台。

常州中心城市和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初步形成了“一中心四片区”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一中心”是指城市中心区,“四片区”是指常金统筹核心片区、西南门户片区、东部片区、沿江片区。“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有利于在提升常州城市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各片区产城要素的整合与重构,有利于实现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将更加合理均衡。

4 产业经济渐成规模,中心镇专业特色日益显现

近年来,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十大产业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3%,汽车、航空、碳材料等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5%左右。重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金坛区的中航锂电池、众泰汽车整车项目、蓝色星球化工新材料;武进区的北汽新能源汽车、瑞声射频金属结构模组、斯太尔多缸柴油发动机、今创轨道交通;新北区的东风汽车整车项目、健亚胰岛素项目、北京通用航空制造和营运服务中心、北汽集团常州产业基地、新阳化工新材料;钟楼区的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百度大数据产业园;溧阳市的永冠能源新材料、波士顿锂电池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从镇域经济来看,自2000年以来,经过多轮调整,常州市建制镇个数不断减少,由2000年的70个减少到2014年的37个建制镇,和2000年相比减少了33个。在建制镇数量减少的同时,镇域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镇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0.59亿元,是2006年3.22倍,年均增长率为15.7%。

常州市积极引导支持中心镇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加快促进中心镇的城镇功能和形态率先发展;全面启动市级重点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加大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市、镇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目前已形成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嘉泽花木园艺、湖塘织造、洛阳电机、湟里机械、礼嘉农机等20多个以镇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中心镇专业特色日益显现。

5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明显提升

常州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镇公园、生态细胞、生态廊道、生态绿道等六大工程建设,丁塘河湿地公园、高铁生态公园、新龙生态林一期等公园建成开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推进太湖治水和城区清水工程,太湖治水取得明显成效,近十年完成300多条主要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河道生态功能较大改善;积极实施蓝天工程,重点加强企业废气整治、“禁燃区”建设,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循环交通示范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3.8%。近年来,常州循环经济发展提速。常州高新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开展,钟楼经济开发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武进经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常州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城乡环境明显提升。常州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6 结语

近年来,常州在基于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其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一中心四片区”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经济渐成规模,中心镇专业特色显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明显提升。

截止到2016年8月,包含常州在内的江苏省7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务院的批复,区域协作成众目关注的焦点,“统筹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再次被提及。苏、锡、常三市强强联手,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对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将是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阎立.努力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J].江南论坛,2014,(1).

[2]戎一翎,单军锋,王宗记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初探——以江苏省常州市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3,(11).

[3]钱存林.产城融合:扬州城镇化的基石[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9).

[4]常州发改委.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常州发改委网站,2016 6 8.

[4]常州发改委.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常州日报,2011,(3).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实践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