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结构解析

2016-12-27赵素桃韦潇竹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2期

赵素桃+韦潇竹

摘 要: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符。为找寻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以新结构主义为视角,通过对广西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要素禀赋和政府作为的分析,认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向外开阔市场、向内培育市场,并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以及因势利导型政府的有效作为。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要素结构;新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3198.2016.22.006

1 引言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发表的《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出现“文化产业”(Culture Idustry)(又称文化工业)。目前在学界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还是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对前人文献的梳理以及国家统计局的文化产业分类的归纳,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具体包括创意型、资源型、制造型三种类别,是一种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外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在“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战略背景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有的甚至超过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区域性特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不高,产值比重也较低,远没有达到支柱性产业的水平。广西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相邻,其经济作用不容小觑。在西部大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一路一带”区域合作平台建立的多重背景下,广西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通过分析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要素,试图寻找广西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结构要素分析新视角:新结构主义

新结构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起始于发展经济学对拉美新自由主义发展思路的质疑,是以批判新自由主义和发展结构主义理论为特征的发展经济学思潮。在此之前发展经济学经历了结构主义思潮(主张以政府主导产业升级)和华盛顿共识(强调政府失灵,片面注重市场)的两个阶段。片面的强调政府或市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在此背景下,新结构主义开始探索结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寻求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统一,并强调要素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以此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新结构主义的结构要素主要有三点: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基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核心;因势利导的政府是推力。

2.1 基础: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机制

新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了在宏观上扭曲各要素和产品价格,在中观上以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资源,微观上不给国有、集体企业的经营主管人财物产供销的自主权。虽然短时期内国内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弊端显露,人均收入水平长期难以提高,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成果颇丰,当前新形势下我国更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就意味着要消除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对市场所遗留的一些干预和扭曲,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可以让经济更好的按比较优势发展,同时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所残留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完善的市场,但是市场却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机制,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2.2 核心: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它在每个阶段的经济结构都由那个阶段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结构决定的。要素的相对价格取决于要素的相对数量,相对多的要素,价格便宜低,反之则高昂。这种相对价格就决定了不同的比较优势,即要素成本低,该要素就成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所有产业都符合它的比较优势,这样的产业结构就是最优最具有竞争力的结构。一个经济体只有在资本相对丰富的阶段,才会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有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改变资源结构,即增加资本在资源禀赋中的相对丰富程度。”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远没有发达国家丰富,因此,在产业发展中,要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低成本要素发展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资本的积累,最终提高收入水平。

2.3 推力:因势利导型政府

“市场失灵”催生政府的干预。但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未能解决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失业问题,于是产生了强调“政府失灵”从而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基于此,发达国家的政府干预是比较少的,但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发达国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失灵的客观性和过渡干预带来弊端的前提下,新结构主义认为需要有“一种选择性的、战略性的、对市场起补充作用的新型国家干预模式”,“政府的作用首先在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规则性。”由此提出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一是建立市场规则和实施反垄断法;二是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度被动;三是采取适当方式,参与建设和投资于那些具有某种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那些需要较大规模的初始投资和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以此来降低经济生活和市场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

3 广西文化产业中的结构要素分析

3.1 要素禀赋

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丰富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全区少数民族12个,各个民族又有其分支,在各自小地域环境内繁衍生息,环境、植被、气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节日、宗教、文学、舞蹈演绎出了众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三月三、民歌艺术节、盘王节等。而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又地处西南边陲,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相邻,形成了特色的边境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广西特有的以民族为核心,以环境为表征、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内容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圈。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产业化运作的易行。由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许多名胜古迹、文化都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一些小众化的民族风俗却在经济的冲击下,由于语言,尤其是文字的(在广西12个少数民族中,能拥有自己文字的只有壮族),没有经过现代技术的规范传承、整理,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正在被同化或急剧消失。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不等同于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必须经过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转化才能成为文化产业资源。在审视广西文化产业的布局中我们发现,现阶段还存在零散、分散的原生态状态,一些偏僻的山区发展文化旅游业,如农家乐等,还只是以单个家庭为主,形成不了规模,也无法持续发展。

广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免陷入“资源魔咒”。“资源魔咒”现象由Auty首次提出,是指“拥有大量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将不能带给这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和好运。”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资源丰富阻碍改革与创新。资源的相对丰富可以使经济实现短期的繁荣,而这时的政府便容易淡薄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形成了“靠山吃山”。其次是资源的丰富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显然,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宝贵资源,但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漫长且成本高,因此忽视对这方面的投资,在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也无人力资源充分弥补,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3.2 市场环境

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上升为国民支柱性产业的前提是拥有雄厚的资本和较为完善的市场,而转型中的国家不存在完善的市场,我国在近三十的发展使得北上广地区的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但西部地区其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而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如交通、通讯等。在这种背景下造成了广西的文化产业的外部市场难以开发,内部市场缺乏的问题。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广西的优势所在,问题在于如何推送出去。广告的投放和互联网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浏览这些广告和网站平台可以发现,板块更新慢,宣传的内容陈旧、无新意,没有吸引力。品牌、专利意识较弱,曾出现商标被外地企业抢先注册的案例。

西部地区城市化率远低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而几乎没有更多自发的文化消费群体。”特别是在基层,乡村分散、温饱型的生存,客观上缺乏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难以形成本地文化消费市场。丰富的民族文化无法转化为文化产品,产业化过程十分艰难。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宣传不到位等情况下,单依靠外部市场显然是行不通的。

3.3 政府“所为”

处在政府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逐渐下放权力,减少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性干预。但对于一些具有外部性和社会收益的诸如基础设施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建设。而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为保其快速稳健的发展,也需要做出相对应的政策扶持。但目前来看,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以下问题,需要政府加以重视和解决。

第一,基础设施不完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而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单方面无力投资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高铁的开通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还存在不通公路的现象,同时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也较低。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的产业投资在投资回报周期、折旧率方面都不同,基础设施的投资多为外部性、社会性的收益,这不是产业投资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如果这时政府也不投资,只会让基础设施建设出现瓶颈,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

第二,管理方式、政策体系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管理体系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制度上管理部门职能重复,对待所用文化产业实行统一管理手段,从而造成的地区发展壁垒还存在,按事业框架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缺位,至今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使得文化产业的主体难以得到相关政策的有效支持,不能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也不利于建立平等竞争的文化市场体系。另外,对于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重视不足,高校相关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设置少,与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4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4.1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明确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广西的优势所在,可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注重文物、文字、语言、服饰等的保存,积极申请国家文化遗产名录。并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民族旅游、民俗体验等项目,促进民族文化向民族文化产业转化。

其次,利用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指向他国学习或者购买技术以实现本国技术进步。广西在选择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备后发优势,其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还不成规模,其二是有发展较好的国外和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通过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广西可以借鉴这些地区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模式,但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有选择性借鉴,不能生搬硬套。

4.2 开阔内外部市场

对于外部市场而言,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宣传。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有意识的树立品牌,规模化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宣传。因此要建立专门的宣传团队,充分利用东盟博览会这一国际平台,把品牌推送出去。对于发展相对薄弱的内部市场,充分挖掘本土人民的需求,一些小众的民族文化也不可忽视,比如人们热衷的赶集、三月三等民俗活动,不仅能丰富本土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拉动内部市场的需求。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精神享受也愈加注重,要把握好人们的需求,适时引进一些外来文化产品。

4.3 政府的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型政府要求政府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或投资,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近年来,国家注重广西的经济建设,给予了各项优惠政策。而地方政府除了制定相对应的政策之外,对待不同类型的产业应采取不同手段。一类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政府应该“积极作为”,例如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等,涉及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域,其发展需要国家和政府在政策、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和国家都要加大投入。另一类型是营利性文化产业,如文化企业等,需要政府“选择性作为”。此类型是市场机制可以正常发挥作用的产业经营领域,政府更多是制定市场规则,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性发展。而对于重点建设的项目、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则可在政策与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宣传方面加大力度,争取创立独具广西特色的品牌产品。

另外,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政府应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扶持高校相关文化产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如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文化产业课程或设置文化产业专业,高校则要加强与文化产业基地的研-学-做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格致社,2014,(9):82.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陈红进.用新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企业管理,2015,(4).

[4]熊正贤.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定范式与动力找寻[J].产业经济,2013,(6).

[5]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