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爆(Implosion)

2016-12-27刘玲华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卢汉麦克感官

刘玲华

内爆(Implosion)

刘玲华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④本文所引资料版本参见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Intension of Man,Introduction by Lewis H.Lapham,The MIT Pr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1994.下文引文出处只注明页码。(1964)一书中,麦克卢汉谈及电力媒介革命的影响与后果,多次以 “内爆”作为重点关键词来描述其力度——内向的爆炸与坍塌。“内爆”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麦克卢汉将之引入媒介理论中,形成他审视媒介的一个反思角度。尽管麦克卢汉并未对“内爆”进行集中性阐述,但从其分散的理论分析中,仍然能够捕捉到一条明晰的思路。

“内爆”首先被界定为是与“外爆”相对的一种现象。在麦克卢汉的论断中,“内爆”发生于口传媒介、文字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三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段:电力时代。彼时,机械时代正在退出舞台,电子时代已然来临,在如此媒介环境下,“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激增,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⑤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Intension of Man,p.3.具体地说,“在电的速度下,一切都逆转了。内向爆炸和收缩代替了机械的外向爆炸和扩张”。①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Intension of Man,第103页。在与机械时代的对比论述中,麦克卢汉论断了“内爆”模式的几个特征:

其一,瞬间性。麦克卢汉说:“我们今日的加速度并非缓慢地从中心向边缘进行外向爆炸,而是瞬间发生的内部爆炸,是空间和各种功能的融合。”②同上,第92-93页。电的速度让行动及反应几乎同时发生,作为电力技术自然而然的附属物,时间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机械时代由于肢体的技术性延伸而日益加剧的专业化分裂,在电力时代已被抛入重新组合的漩涡,而此重组就发生在一瞬间。麦克卢汉是电视媒介的极力推崇者,理解电力内爆的瞬间性,可用电视作为例证。电讯传播的同步性,使地球缩小而成为一个“村落”,村落里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最典型的共时性媒介。在打开电视机的一刹那,也即从电视机屏幕开始亮起,电力速度就已经将时间和空间、政治和文艺等功能融合到一起。不仅空间和时间距离消失于电视机打开的一刹那,机械时代被分裂的乐器、报纸、电报、电话等各项媒介功能,瞬时也互相渗透于同一个时空世界。其二,逆转性。麦克卢汉指出,“从机械形式转向极速的电力形式,这种加速度使外向爆炸逆转为内爆。”③同上,第35页。内爆的逆转性掘墓了机械时代的扩张模式。受到单向功能的驱使,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制度和安排,机械时代的模式被定义为“爆炸性的”或“扩张性的”。在电力时代,内爆产生的能量与机械时代的单项模式发生了激烈冲突。部门割据的独立王国在电力速度的刺激下像冰雪一样消融了,取而代之的是私人企业逆转为组织人,膨胀的帝国逆转为共同市场,连续的、视觉的线性结构逆转为集中的、交叉感官的网状结构。依据麦克卢汉的分析,电力时代颠覆了机械时代的社会模式。综述而言,是从扩张到紧缩,从集中化到非集中化,从中心到边缘,从割裂分散到杂糅整合的内爆逆转。其三,卷入性。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就电子媒介而言,它的出现使得当下社会成为人人参与其中的融合性社会。卷入性被定义为受众的高度参与和介入。麦氏以“马赛克”(Mosaic)为喻,形容各种状态在电子媒介环境下的同时共存。“马赛克是团体的或集体形象的形态,它要求受众深度参与其中。这种参与是公共的而不是隐私的,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④同上,第211页。电视媒介就是如此。“电视问世以后,人的经验具有强烈的马赛克似的图像的冲击力”⑤同上,第227页。,也即,电视在不进行阐释,也不作评论的前提下,却吸引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故而麦克卢汉称电视与广告具有洗脑作用,尤其是电子媒介时代的广告,诱使大众脱离文字的和个人的观点,进入群体图像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电视与广告导致的无意识卷入功能,将大众卷入人类大家庭,深沉地“谋杀”了民族疆界和文化壁垒,从而让机械时代的忧虑重重成为了过去时。

对“内爆”进行如此论断,麦克卢汉是否具有足够立足的理论前提?

探索媒介技术所反映的人的延伸的轮廓,是麦克卢汉一贯以来的理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麦克卢汉形成了“媒介即信息”与“媒介是人的延伸”两大理论起点。“媒介即信息”即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⑥同上,第7页。,麦克卢汉注解说:“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⑦同上,Lewis H.Lapham,Introduction to the MIT press edition——the eternal now,p.xxi.,“媒介是信息,因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⑧同上,第9页。其意表明,媒介在不经意间重塑了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尺度。“媒介是人的延伸”则指出媒介是人的器官 (感官、功能)的强化或者放大,“媒介作为感知的延伸,一定会形成新的比率”①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Intension of Man,第53页。,或者说,技术的延伸反过来作用于人,“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而是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比率和感知模式”。②同上,第18页。

以此两大理论起点作为理论前提,麦克卢汉首先指出,“内爆”的发生主要由电子媒介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电子媒介本身即是信息,其原因在于电力技术瞬间传播的加速作用,正在急剧地改变着印刷文化的边界和模式。电子媒介的意义在于:“它们塑造并重新安排人的社区和群体和模式。”③同上,第27页。社会群体构成的变化,新社区的形成,都随着信息运动的加速而发生。电力速度重塑了大众对当下社会的认知尺度。当加速度超越任何系统中的某一点,就会变成破坏力和瓦解力,因此,在新的电力媒介环境下,空间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心理和社会影响也进行了更新。具体地说,组织结构的变化迫使专门化的功能产生了分离,例如商业的和政治的、文艺的和科学的功能分离;而心理和社会影响的更新之一,表现于致力打破连续性、同一性和可重复性,重新复原分割和专门化,使之恢复有机整体性,进而构造新的“处处是中心”结构。其次,麦克卢汉认为,电力媒介也是人的延伸之一,但是电力技术并不是肢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在全球怀抱内又得到了延伸,……我们正在迅速接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技术性地模拟意识的阶段”。④同上,第3页。电子媒介的瞬间同步,其过程与神经系统的特性相一致。与神经系统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整体性相似,电力媒介也倾向于以一种新的系统关系使多种感官同步发生作用,重返人类的感官平衡。

“内爆”确认了麦克卢汉在审视电力媒介后果时的经验。基于以上两大前提,他主要甄别了两种类型的“内爆”:作为媒介环境的内爆和作为感知的内爆。其一,媒介环境的“内爆”,指的是边界突破,麦克卢汉称之为“断裂界限”,即,电子化引起事物发生了临界点的聚变。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内爆带来的社会变革心怀震撼。在他看来,电子媒介形成了新的媒介环境,建构了媒介之间新型的相互关系。“在电力时代,艺术与商业、校园与社区日益接近的沟壑,是使得一切专家队伍更加靠近的整个内爆现象的一部分。”⑤同上,第243页。表现之一,“电信运动的瞬间特性,不会使人类家庭扩大,而是使其卷入村落生活的凝聚状态”。⑥同上,第111页。麦克卢汉形象地称之为“地球村”。表现之二,“电力技术结束了老旧的二元观念,即文化与技术、艺术与商务、工作与闲暇的二分观念”,⑦同上,第346-347页。生产、消费和学习整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过程。换言之,麦克卢汉提醒我们,边界的内爆——时空差异的不复存在以及领域专门化划分界限的瓦解与突破,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和看待电力媒介的影响与意义。其二,“感知”的内爆体现为人类感官进行了重新分配。表现之一,麦克卢汉认为,电力技术瞬息万里的速度,不再仅仅依靠印刷时代的主要感知——视觉,而是将与视觉伴随而生或密不可分的其他感官例如触觉、听觉重新进行了分配、整合,并使它们走向新的平衡。表现之二,电力媒介的趋向,是在一切社会制度中造成一种有机的相互依赖性。麦克卢汉称之为感官的“全球通感”。他举例电视媒介,论断感官之间的割裂与分化在电视诞生之后便寸步难行,因为电视培植的诸多偏好与感官的同一性和可重复性格格不入。故而,通感的意义在于满足缝合各感官裂缝的需要,在他看来,“今天,在我们已经通过技术实现了人的肢体和感觉的延伸之时,我们对技术和经验的外在通感的需要困扰着我们,这种通感可以将社区生活提升到全球通感的层次”。⑧同上,第108页。

麦克卢汉对“内爆”的论断,一方面是他极力颂扬媒介技术的明证,虽然难以跳脱“技术决定论”的泥坑,但却极为详尽地描述电子媒介时代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内爆”概念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媒介理论。毫不夸张地说,“内爆”被认为是后现代社会最典型的一种表象即从麦克卢汉开始。后“麦克卢汉主义”者,已经将理论触角深入到媒介、哲学、社会学、美学等各领域,并形成了颇具气候的理论反思阵营。①鲍德里亚、詹姆逊、德波尔、波斯曼等或发展或衍生了与“内爆”相关的理论观点。例如鲍德里亚将“内爆”发展成为论断“消费社会”与“超现实”理论的重要概念;詹姆逊在“内爆”概念的启发下,提出了后现代社会是消弭学科、艺术边界的“无深度”化平面社会;波斯曼也认为娱乐社会的诞生从媒介角度来说,归因于各项学科边界的越界与融合,等等。

刘玲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

猜你喜欢

卢汉麦克感官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感官训练纸模
卢汉巧与蒋介石周旋—昆明起义前的一场尖锐斗争
是捍卫还是曲解?
感官训练纸膜
卢汉与云南起义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