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调查与分析

2016-12-26黄丽娟于立群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高校辅导员调查

黄丽娟于立群

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是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促进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的有效渠道。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起步晚,发展慢,存在组织体系缺乏、重视程度不高、培训形式单一、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贵州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贵州省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并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4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2012年,基于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系列文件和政策精神的深刻理解,教育部思政司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赛代训、以赛促训”,首次将高校辅导员请上了检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大舞台”——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对提高辅导员职业水平、搭建辅导员沟通舞台、转变辅导员工作思维、陶冶辅导员职业情操、强化辅导员敬业精神,推动和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均有重要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1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现状

较之其他省份、地区,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起步晚、发展慢。2012年、2013年,贵州省未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直接选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名辅导员参加国赛。2014年、2015年、2016年,贵州省连续开展了三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其中,2014年大赛共有22名选手参赛,项目包括主题班会(视频展示)、主题演讲、个人风采展示。2015年大赛共有49名选手参赛,项目内容包括主题班会(视频展示)、笔试(含基础知识、博文写作)、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所有参赛选手按照大赛流程,参加全部项目比赛,取大赛前十名参加第五赛区片区赛。2016年大赛共有59名选手参赛,项目内容包括主题班会(视频展示)、笔试(含基础知识、网文写作)、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并第一次按照国赛标准,将主题班会、笔试、案例分析划为第一阶段赛,主题演讲、谈心谈话划为第二阶段赛。第一阶段赛比分进入前二十名者方能进入第二阶段比赛,最后取前十名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五赛区片区赛。

纵观五年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大赛明显呈现出省教育厅、参赛院校重视程度加大,参赛各级院校逐年增多,大赛比赛项目逐年规范,参赛辅导员数量逐年攀升,辅导员个人技能不断提升,比赛成绩不断提高的良好趋势。

2存在的问题

显然,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贵州省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贵州省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但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目前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大赛存在的问题

2.1.1组织体系缺乏,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是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行为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特征不明显等客观原因,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被忽视。目前,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几乎完全依靠贵州省教育厅的文件安排,依旧是以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学院“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要求实施的,以行政力量来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正常开展,并未形成严密的大赛组织体系。同时,各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如火如荼,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则“冷锅冷灶”。贵州省高校,仅有少数本科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按照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标准设置大赛项目,同时通过校级比赛层层选拔各学院优秀辅导员参加省赛,而部分高校仅仅按照文件要求由学院择优推荐,直接进入省赛环节,凸显重视程度不够。

2.1.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方法守旧

当前,大部分高校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培训形式单一,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基本都是采取选手自行学习的方式,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只有最终进入片区赛的选手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心安排集中培训,而培训方法往往也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或讲座的方式。高校之间的交流缺失、培训形式的单一和培训方法的守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比赛环节中,除少数选手能把握大赛的要求和答题技巧,取得较好的成绩外,大部分参赛选手明显感到理论与实际脱节,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从而感到力不从心。表面上看,是比赛准备不充分、比赛经验不足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来说,就是知识的不足、需求的迫切与培训的缺失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竞争力不佳的实际情况。

2.1.3激励机制缺失,激励效果不佳

高校辅导员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参加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是实现自我的途径之一。要调动辅导员参加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的积极性,就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激励工作。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建构和完善是推动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原动力。但目前现实情况是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而言,激励机制严重缺失。从省级层面到学校层面,没有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健全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不高,精神激励不足,导致辅导员整体参与度不高,很多辅导员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在访谈中,有辅导员表示如果不是硬性要求,自己绝不会主动报名参赛。激励机制的缺失,成为辅导员不愿意参加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直接原因之一。

2.2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2.2.1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政策方针把握不当

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不要求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高校辅导员的专业“五花八门”,大部分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规定辅导员需“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但实际工作繁杂、学习提升不足等情况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所需的各类基础知识严重缺乏。具体到辅导员技能大赛,则表现为基础知识部分得分普遍偏低。很多辅导员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得分低,第一环节往往就被刷下,比赛中出现“得基础知识者得天下”的现象。对国家、党的方针政策把握不当则多表现在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环节。正因为对政策方针把握不当,辅导员答题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更谈不上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2.2.2临场应变能力欠缺,参赛信心明显不足

以初级辅导员为例,《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初级辅导员要能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能掌握主题教育、个别谈心、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做基本解释。能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但往往要求高于实际。一般来说,高校参赛辅导员往往都有具体的工作经验,但站在赛场,部分辅导员的发挥却有失水准,缺乏临场应变能力,参赛信心明显不足。特别在“谈心谈话”环节,学生连环炮般的反问往往让辅导员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无从招架,败下阵来。比赛现场爆发的阵阵掌声有时不是送给辅导员的,而是给被誉为“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的配合学生。

2.2.3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问题意识严重缺乏

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而实现“三化”是需要建立在熟练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专业理论,并能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又说,“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教导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遗憾的是,理论和实际分离的情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屡见不鲜。实际工作反映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就是辅导员拿着马克思主义这把本该所向披靡的“利剑”,却不能发现问题所在,更谈不上挥剑根除问题。以网络上出现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等被质疑、恶搞为例,辅导员往往不能指出其实质就是抹黑历史、造成思想混乱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更不能道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

3提升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成效的思考

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起步晚,作为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的“新生一代”和“后进部队”,要克服自身的困难,抓住时代发展的时机,努力缩小与全国各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差距,真正发挥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在辅导员队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1建构完善机制,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健康发展

建构并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机制,是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建构并完善大赛保障机制。建立功能完整、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大赛组织机构,用现代的、科学的大赛机制保障大赛的持续发展,如合理的培训制度、选拔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为参赛辅导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保障;毛泽东同志的激励思想对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构建颇有启示。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他也擅长于激励,要求“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必须善于爱护干部”,“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适时地给以指示,使他们能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实际工作中,要学会分析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辅导员进行授权激励、学习激励、考核激励、情感激励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科学激励机制,以此重建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的激励机制,增强激励效果。其次,要建构并完善大赛管理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已经形成一年一次的固定赛制,高校及高校参赛辅导员要抛弃“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而应建构大赛管理机制,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项日常的工作来抓,做到训练有方法,开展有载体,培训有成效。最后,要建构并完善大赛监督机制。将参与举办竞赛的各方纳入监督体系,以制度监督大赛,严格把关,确保职业技能竞赛规范性、公平性与权威性,避免无人监督、无法监督的状况,最终影响赛事质量。

3.2积极转变观念,扩大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社会影响

积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贵州省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由教育厅下发文件、学校执行命令、辅导员被迫参加的“自上而下”的窘迫现状,力争形成辅导员主动参加、学校积极参与、教育厅全力推进的“由下自上”崭新局面。同时,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是展现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顶级赛事,代表了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成果,显示了高校辅导员理论和工作水平,展示了高校辅导员的优良素质与形象,理应将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办成一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项目。积极利用品牌效应,增强品牌价值,以提升辅导员技能,扩大社会影响,达到让全社会重新认识高校辅导员,重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获得感和职业成就感的最终目的。

3.3切合时代特点,拓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创新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23日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发贺信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切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开创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全新局面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自媒体时代,更是超媒体时代,“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深入骨髓。要拓宽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创新渠道,就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不但要积极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载体开展工作,更要以互联网+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3.4防止短期效应,巩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初显成果

“以赛代训、以赛促训”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效途径的探索,但切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演变成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抓表象,不抓本质的走形式主义的“短期效应”、“短期行为”。防止短期效应,巩固大赛成果,首先要抓“常”,从新进辅导员入手,“以老带新”,多级分层开展培训,使高校辅导员技能培训常态化,长久才能持续生效,常态才能稳固成果。其次要抓“细”,根据大赛项目设置,细分培训方法,要注重从细微处着手,在抓好细节中体现水平。最后要抓“实”,真抓实干,不走过场,围绕促进辅导员自身技能提升开展培训工作。高校要把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开展作为“永远在路上”的长期课题研究,以切实保证其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上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Z].2014032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528.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大赛高校辅导员调查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教学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