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护理

2016-12-26李爱军蔡金辉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登革热休克血小板

李爱军 蔡金辉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60)



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护理

李爱军 蔡金辉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60)

目的 分析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护理过程,为提高重症登革热的护理质量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椐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老年及二次感染患者增多,都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以血小板减少(94%),白细胞减少(82%),明显的出血倾向为主,其中并发严重出血63例(52.1%),发生休克66例(54.5%)。并发急性心肌炎56例(46.3%)。结论 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重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重视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预防再发感染。

重症登革热; 临床特征; 护理

Severe Dengue fever; Clinical feature; Nursing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蚊媒传染病之一[1]。2014年广东省暴发近2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出现较多的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而并发严重出血、休克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优质护理降低登革热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4年6-10月我院共收治的121例重症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护理体会,旨为提高重症登革热的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3日-10月31日本院共收治登革热住院重症登革热(SD)患者121例。其中男81例、女40例,年龄17~86岁,平均年龄(45.67±10.23)岁。年龄分布:SD患者年龄均>15岁,其中>65岁老年患者占52%,>80岁老年患者高达21%。

1.2 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1.2.1 临床症状特征 见表1。

表1 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 例(%)

1.2.2 实验室特征 见表2和表3。

表2 重症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 例(%)

表3 重症登革热患者登革病毒类型 例(%)

2 护理对策

2.1 严密观察病情 由于重症登革热病情变化快,多出现发病的4~6 d,热退后病情反而出现恶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快速下降,然后出现血浆严重渗漏,继而发生休克,没有出现血浆渗漏的患者部份出现心肌炎、大出血等症状,因此,有效的病情观察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如发现患者出现以下的情况之一: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持续发热不退或热退后是否出现四肢湿冷、昏睡或烦躁不安、频繁呕吐(>3次/d)、腹部持续疼痛及压痛、血小板快速下降、HCT升高、心率失常、鼻出血不止及黑便[2]等,应予及时的干预措施,马上报告医生进行抢救。本组有1例老年患者半夜凌晨出现心率骤停,护士查房时发现,干预及时,为成功转ICU争取了宝贵时间。1例患者鼻腔出血不止,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后效果不明显,经观察发现患者的血小板极低(2.0×1010/L),于是马上报告医生,及时给予输注血小板,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最后治愈出院。

2.2 及时正确地遵医嘱用药 目前,针对重症登革热没有特效药,治疗时使用地塞米松、血小板、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因此,护士要及时正确地遵医嘱用药。保持静脉通道通畅;输注血小板时30 min内输完,高热伴严重中毒症状患者予以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3 d,白蛋白能有效改善血浆渗出的症状,静脉滴注50~100 mL/d,1~3 d,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因重症患者超过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入量是否平衡及输液速度(40~50滴/min)。

2.3 并发症的护理

2.3.1 出血及免疫力低的护理 本资料显示重症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同时明显下降,血小板减少(94%),血小板计数下降比例较往年(2002-2003年为60.8%,2010年为63.8%)增高[3-4],白细胞减少(82%),出血是重症革热死亡原因之一[3],本组鼻出血14例,牙龈出血17例,便血35例,阴道出血26例,皮下血肿11例、消化道出血26例、肺出血5例。鼻腔出血的患者给予肾上腺棉球填塞鼻腔,也可以用食指及拇指压迫两侧鼻翼达到止血效果,牙龈出血给予冷盐水漱口后用云南白药涂出血部位,1 h暂停进食,进食时先冷流质或冷半流食,对于女性患者要了解月经史,经量是否增多,月经是否提前等,要区别正常的月经,准确记录阴道出血的量,可用简易称重方法评估纸尿裤前后的重量,做好会阴的护理,不能自理的患者用碘伏棉球每天一次会阴抹洗,如果是老年人阴道出血要排除其它疾病,入院后统一选用24G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反复穿刺加重皮下出血,禁止肌肉注射等有创操作。皮下血肿给予喜疗妥交替外涂,对于严重出血患者要配合医生做好止血处理,做好血制品输注的观察,同时要做好保护性隔离[5]。

2.3.2 休克的护理 在患者发热的4~6 d是重点观察期,当发现患者体温不升,表情淡漠或烦燥、心率加快,四肢湿冷时、应马上报告医生,同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处理,如迅速开放静脉通道并进行必要的采血如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交叉配血、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等,及时给予氧疗及上心电监护,昏迷患者插尿管,然后配合医生做好液体复苏的治疗[1],动态观察神志、尿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在休克失代偿期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尽可能在15 min内输入20 mL/kg的晶体或胶体液体(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及老年患者滴速应慢(40~50滴/min),以尽快使患者脱离休克。

2.3.3 重要器官损害的护理 71.9%的患者出现严重器官损害,其中并发心肌炎者占46.3%。嘱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4~6 L/min流量吸氧,保持大便通畅,重症心肌炎伴心力衰竭者可将输液速度控制在20~30滴/min[6],住院期间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肠内营养粉剂(安素100 mL)、米汤、含钾高果汁、水蛋、面条等饮食,满足机体的需要及促进心肌的修复[6]。

2.4 健康教育 阴道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者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讲解正常月经与异常出血的区别,登革热病毒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意义,如果月经量异常增多、排便发现黑便及柏油样便也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这次重症登革热患者二次感染及老年患者的比例分别55.0%和52.0%,可能与广东地区常年登革热流行及老年人经常到公园活动有关[7],因此,做好患者的登革热防护措施的宣教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减少到公园等蚊虫较多的区域活动,尽量穿长袖长裤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做好家居环境的蚊媒控制,平时注意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3 讨论

本组收治的重症登革热患者大多是病毒Ⅰ型和Ⅱ型两种血清型感染所致,重症患者血小板短时间下降迅速,出血、休克是重症登革热最显著的并发症,其原因是登革热病毒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漏,从而引起出血、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1]。本研究报道的121例SD患者均为成年人,老年患者占52%,且多合并基础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持续呕吐、严重腹痛、出血倾向及血小板显著下降。休克占54.5%,71.9%的患者出现重要的器官损害,其中并发心肌炎者最多,占46.3%。SD患者二次感染比例为55.0%,这些临床特征和表现,可通过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关注实验室检查,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阻断和延缓病情的进展,防止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

通过对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的分析和总结,重症患者以成年人及年龄>65岁老年人为主,主要观察指标是血小板计数下降,精神状态、心率、呼吸、血压以及并发症的情况,血小板计数下降比例较高,并发休克和重要脏器损伤比例高,同时存在DENVⅠ型和Ⅱ型两种血清型感染、二次感染比例较高等因素,因此,重症登革热的护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出血、休克及并发症的护理,早期及时的干预是成功救治重症登革热病例的关键,并且,重视治愈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对减少二次感染和降低重症病例及死亡率也尤为重要。

[1] 张复春.登革热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0.

[2] 廖宝林.张复春.胡凤玉,等.登革热重症病例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J].实用医学杂志,2011,2(19):520-522.

[3] 张复春,卢业成,陈燕清,等.2002至2003年广州及周边地区1032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2):121-124.

[4] 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等.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80-3482.

[5] 黎小萍,叶秋喜.16例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1):38-40.

[6] 齐跃琳.病毒性心肌炎82例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3):376-377.

[7] Hong WX,Zhao H,Deng YQ,et al.Severe dengue due to secondary DENV-1 infection in Mainland China[J].Clin Virol,2013,57(2):184-186.

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发热伴出血候群传染病重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ZX10004301-003)

李爱军(1969-),女,本科,副主任护师,从事传染病临床护理工作

R473.51

B

10.16821/j.cnki.hsjx.2016.20.016

2016-02-20)

猜你喜欢

登革热休克血小板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健康教育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