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口腔共鸣特征比较*

2016-12-24张颖文肖永涛郑惠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构音下颌脑瘫

张颖文肖永涛郑惠萍

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口腔共鸣特征比较*

张颖文1肖永涛1郑惠萍1

目的 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口腔共鸣的差异,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口腔共鸣异常的特征。方法 采用启音博士—实时言语测量仪软件,对学龄前痉挛型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5例发/a/、/i/、/u/韵母音平稳段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进行采集提取,分析比较两组各测试音的F1、F2频率值及口腔共鸣障碍发生率、类型。结果 脑瘫儿童发/a/音的F1、F2分别为1 184.16±323.10 Hz、1 895.37±258.77 Hz,正常儿童F1、F2分别为1 296.01±102.68 Hz、1 896.20±161.54 Hz,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发/i/音的F1、F2分别为423.38±150.98 Hz、2 639.54±634.08 Hz,正常儿童分别为327.64±84.18 Hz、3 454.80± 162.64 Hz,脑瘫儿童的F1高于正常儿童,F2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脑瘫儿童发/u/音的F1、F2分别为427.62±136.00 Hz、872.35±226.34 Hz,正常儿童分别为370.55±117.47 Hz、1 085.77±255.27 Hz,两组间F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F2低于正常儿童(P<0.05)。脑瘫儿童口腔共鸣异常发生率达60%(15/25),以后位聚焦居多(53.33%,8/15),其次为混合型聚焦(20.0%,3/15),喉位聚焦和前位聚焦各2例(各占13.33%,2/15)。结论 痉挛型脑瘫儿童容易出现口腔聚焦,主要表现为后位聚焦或混合型共鸣障碍;发/i/、/u/音的F2值可为脑瘫患儿口腔共鸣障碍的评估提供参考。

痉挛型脑瘫儿童; 口腔共鸣; 比较研究

脑性瘫痪(脑瘫)是儿童发育时期最常见的致残疾病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1%~0.5%,我国脑瘫患病率约为0.4%[1]。临床上脑瘫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所有类型脑瘫患者的60%~70%[2]。语音障碍是脑瘫的常见合并症之一。正常的共鸣是语音正常产生的基础,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僵硬,动作缓慢笨拙,常累及构音肌群,表现为语音低,语流短,发音费力,发音歪曲等痉挛性发音[3];同时,由于肌肉僵硬,构音器官运动障碍或协调异常,痉挛型脑瘫儿童常出现口腔共鸣问题,与构音互相影响。有研究报道痉挛型脑瘫患儿口咽腔共鸣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4],目前,我国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整体治疗、运动评估及康复方面,针对脑瘫儿童口腔共鸣特征的研究及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汉语核心韵母/a/、/i/、/u/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进行比较,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口腔共鸣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浙江民政康复中心和杭州市萧山区特殊康复中心的痉挛型脑瘫儿童25例为研究对象(脑瘫组),其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54.32±17.45个月。纳入标准:①符合2006年国际脑瘫专题研讨会痉挛型脑瘫的诊断和分型标准[5];②年龄在2~6岁之间;③近期无其它发声器官疾病,呼吸系统疾病;④无听力障碍;⑤无明显精神、智力障碍;⑥无伴发癫痫;⑦具备基本发音能力,能发/a/、/i/、/u/测试音。

选取杭州市滨江区东冠幼儿园正常儿童25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60.18±13.66个月。纳入标准:①年龄在2~6岁之间;②近期无感冒;③无发声器官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他影响实验结果的全身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在安静环境中(背景噪声低于30 dB A)对两组儿童发/a/、/i/、/u/音时进行录音,录音设备:带专业声卡和线性输入端口的笔记本电脑,单项麦克风,前置低通放大滤波器(放大器参数为:滤波20 k Hz,增益40 dB)。录音软件为启音博士—实时言语测量仪软件(Real Speech,Dr.SpeechTM,美国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采样频率为44 100 Hz。录音时,麦克风倾斜45°角,受试者取坐姿,上身挺直,头正位,距离麦克风5 cm,每个音录两遍,受试者在自然状态下以同一音调发音,每个音持续2秒以上,录音时间间隔1秒,保存录音文件。用Real Speech软件对录音文件进行分析,通过线性预测谱提取两组儿童/a/、/i/、/u/声样平稳段的第一、二共振峰,取两次录音的平均值,并与国人共振峰参考标准[6]进行对比,如果共振峰值在正常区域内,则基本可确定不存在聚焦问题;如果/a/音的F1值大于参考标准值的上限(+2s),即为喉位聚焦;如果/u/音的F2值大于参考标准值的上限(+2s),即为前位聚焦;如果/i/音的F2值小于参考标准值的下限(-2s),则为后位聚焦[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以儿童类型(脑瘫儿童、正常儿童)为自变量,/a/、/i/、/u/音的第一、二共振峰值为因变量,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作为无关变量。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与正常儿童/a/、/i/、/u/音的F1、F2值比较 脑瘫组和对照组儿童/a/、/i/、/u/音的F1、F2值见表1,可见,两组儿童发/a/音的F1、F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组儿童发/i/音的F1值高于对照组,F2值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儿童发/u/音的F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组儿童发/u/音的F2值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脑瘫组与对照组儿童发/a/、/i/、/u/音的F1、F2值(Hz,±s)(n=25例)

表1 脑瘫组与对照组儿童发/a/、/i/、/u/音的F1、F2值(Hz,±s)(n=25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a/F1 F2/i//u/F1 F2F1 F2脑瘫组1 184.16±323.10 1 895.37±258.77 423.38±150.98*2 639.54±634.08**427.62±136.00 872.35±226.34*.27对照组1 296.01±102.68 1 896.20±161.54 327.64±84.18 3454.80±162.64 370.55±117.47 1 085.77±255

2.2 脑瘫组与对照组儿童口腔共鸣异常例数比较

脑瘫组儿童口腔共鸣大多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其中发/a/音F1异常3人(12.0%,3/15),F2异常2人(8.0%,2/25);发/i/音F1异常4人(16.0%,4/25),F2异常6人(24.0%,6/25);发/u/音F1异常3人(12.0%,3/15),F2异常1人(4.0%,1/25)。正常对照组儿童中发/i/音F1异常1人(4.0%,1/25),发/u/音F1、F2异常各2人(8.0%)。

与国人共振峰参考标准比较,脑瘫组儿童口腔共鸣异常者15例(60%,15/25),其中喉位聚焦2例(13.33%,2/15),前位聚焦2例(13.33%,2/15),后位聚焦8例(53.33%,8/15),混合型聚焦有3例(20.0%,3/15)。对照组儿童口腔共鸣异常者3例(12.0%,3/25),均为前位聚集,其中1例为/i/音F1异常,2例为/u/音F1、F2值均异常。

3 讨论

共鸣障碍是言语形成过程中,由于舌、唇、软腭等共鸣器官的运动异常,导致共鸣腔体积异常,使言语聚焦点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其共鸣效果[8],包括口腔共鸣异常、鼻腔共鸣异常和共鸣音质异常。脑瘫儿童经常出现的说话声音尖细或沉闷属于共鸣障碍范畴,轻者影响患者的言语音色,重者影响言语清晰度[4],而且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及日常交流造成很大影响。

元音的F1和F2值可分别反映咽腔、口腔的大小和共鸣状态,且分别与舌位的高低和前后有关。F1反映咽腔的大小和共鸣状态,与舌位高低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舌位越高,F1频率越低,反之则相反;F2反映口腔的大小和共鸣状态,与舌位前后之间存在同向变化关系,舌位越向前,F2频率越高,反之则相反[9]。而口腔和咽腔的大小受舌运动的直接影响,说话时舌位过度向前,称为前位聚焦;说话时舌位过度靠后,称为后位聚焦;说话时舌位过度靠下,称为喉位聚焦[10]。本研究结果显示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口腔共鸣异常发生率较高(60%),其口腔共鸣障碍类型中喉位聚焦、前位聚焦、后位聚焦和混合型(同时伴发两种及以上聚焦方式)均可出现,其中以后位聚焦居多(53.33%),其次为混合型(20.0%)。

痉挛型脑瘫儿童构音器官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下颌控制、软腭提升、唇的力度、活动范围、协调性以及舌的灵活性、协调性等出现异常[10]。/a/、/i/、/u/音对构音器官的运动有不同要求,正常发/a/音时,主要要求下颌向下运动,舌处于低位,本研究中两组儿童发/a/音的F1、F2值均无明显差异,但脑瘫儿童/a/音的F1值比正常儿童稍低,说明脑瘫儿童的下颌向下运动虽然受限,但较轻微,对其共振峰未造成明显影响;发/i/音时,要求下颌和软腭上抬,同时舌体向前方运动,本研究中脑瘫患儿发/i/音的F1值比正常儿童高,说明痉挛型脑瘫患儿发/i/时下颌上抬不到位,同时舌位低于正常儿童,其下颌和舌体上抬运动均有困难;脑瘫儿童发/i/音的F2值比正常儿童低,说明痉挛型脑瘫患儿发/i/音时舌位极度靠后,舌体向前运动障碍;发/u/音时,要求下颌、软腭上抬,同时舌体向后方运动,脑瘫儿童/u/音F2值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说明痉挛型脑瘫患儿发/u/音时舌位比正常位置更加靠后。痉挛型脑瘫患儿发/a/、/i/、/u/的F1、F2值均可发生异常,其中/i/音的异常率最高,达到40%,该结果与金星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患儿容易出现舌体后缩,同时,由于舌、下颌等多个构音器官的异常运动导致其混合型共鸣障碍也较多见。

从文中结果看,正常对照组儿童中有3例前位聚焦共鸣异常,1例为/i/音F1异常,2例为/u/音F1、F2值均异常,提示正常儿童中也可能存在发音与舌位过度向前者;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正常儿童在言语获得过程中形成了错误发声行为(与儿童日常生活的言语环境等有关),或者儿童日常发声习惯错误(如刻意模仿等)。因此,虽然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和构音器官正常,但少数儿童也可能出现由于构音器官运动异常或者运动不到位而导致共鸣障碍。

综上所述,痉挛型脑瘫患儿容易出现舌体上抬困难、舌向前运动障碍,下颌与舌的协同精细运动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发音时的舌位和下颌比正常儿童舌位和下颌明显过低且极易出现舌位后缩现象,导致痉挛型脑瘫患儿容易出现后位聚焦或混合型聚焦共鸣障碍,提示,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言语康复训练中,应重视和加强对舌体上抬、舌前后运动以及下颌与舌协同运动能力的训练。

1 李平,李泽楷,邓爱玲.脑瘫患儿家庭支持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9.

2 万勤,高晓慧,张青.学龄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鼻腔共鸣声学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843.

3 候梅,于荣,赵荣安,等.脑瘫儿童的语言特征初探[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232.

4 金星,万萍,吴绪波,等.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口咽腔共鸣功能的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913.

5 李永库,李强,李君,等.关于小儿脑瘫定义及分类的建议[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1.

6 黄昭鸣,万勤,张蕾.言语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36.

7 杜晓新,王蕾,卢红云,等.共鸣障碍评估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3):66.

8 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85.

9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48.

10 阮景颜,代早荣,梁琪,等.学龄期脑瘫儿童构音障碍与瘫痪类型、运动功能、智力和语言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354.

(2015-09-08收稿)

(本文编辑 李翠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ral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Zhang Yingwen,Xiao Yongtao,Zheng Huiping
(Hearing and Speech Science Department,College of Medical Technology,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ral reson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and to explore the oral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Methods A total of 15 cas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25 cases of normal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 first and second formants on each group of children of Chinese vowels/a/,/i/,/u/core,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by Dr speech software.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a/F1,/a/F2,/u/F1 between two groups(P>0.05);/i/F1 and/u/F2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i/F2 had a high degre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re prone to oral resonance while most oral resonance disorder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s post focusing and mixed oral resonance disorder;/i/F2 and/u/F2 can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speech and oral resonance disorders evalu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Oral resonance;Contrast research

10.3969/j.issn.1006-7299.2016.04.002

时间:2016-6-29 16:16

R767.92

A

1006-7299(2016)04-0327-03

* 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听力学)建设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2015ZY28)资助

1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杭州310053)

张颖文,女,江西人,听力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听力与言语康复。

肖永涛(Email:xiaoyongtao9@hotmail.co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60629.1616.068.html

猜你喜欢

构音下颌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脑斧”“大西几”……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针刺联合按摩及语言训练治疗不同年龄儿童构音障碍疗效观察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构建儿童构音障碍诊断、评估和整体康复方案
压舌板在儿童构音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三种不同上部结构应用于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疗效比较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