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2016-12-23马国祥

新闻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党员教育党的建设

马国祥

摘要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党的建设是时代赋予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党员世界观、价值观受新媒体影响日益加深的客观情况下,我们党有必要深入研究新媒体与党员教育的有机结合。本文从多个角度综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举措,以期梳理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工作。

关键词 新媒体;党员教育;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加速发展的社会,新媒体应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党员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界紧跟时代脉搏,切中党建热点,学者们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党的建设的研究呈现增量之势。新媒体环境下党的建设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向度,也必将对党的建设工作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水平,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秉承党的建设基本经验,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提出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的一系列新规定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称作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在十八届以来的中央全会和中纪委全会上多次强调,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理想信念和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2016年,全党范围内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党内教育。因此,在广大党员世界观、价值观受新媒体影响日益加深的客观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新媒体与党员教育的有机结合,探寻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之策。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代表性文献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展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举措,为客观评价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机遇研究

新媒体与党员教育的不期而遇,改变了二者的存在状态,新媒体借助教育党员延伸了平台功能,党员教育面对新媒体开辟了新境界。理论界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机遇研究,主要着墨于党员教育时空的拓展、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和党员教育手段的增加上。

(一)党员教育时空的拓展

党员教育时空的拓展。新媒体和党员教育的关系问题是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机遇的初始问题。理论界多数研究成果把多样的党员教育实践上升为一般的理性认识,认为新媒体对党员教育带来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教育阵地的转换,更重要的表现在教育时空的拓展。陈静、李建峰、王佳政(2015)基于传播学视野,分析了“互联网+”趋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张不能把新媒体和党员教育技术上的结合和“互联网+”简单地划上等号。这个逻辑理由很清晰,因为如果传统党员教育内容在新媒体上的传播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尽管和传统党员教育模式相比,它虽然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上有巨大优势,但在党员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这种传播模式在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上和不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党员教育相比并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可见,持有新媒体对党员教育带来时空拓展的新机遇这一类主张的研究者,除却关注新媒体对于党员教育的机遇之外,更注重新媒体和党员教育的深度时空融合。

(二)党员教育手段的增加

研究者多认为,传统意义的党员教育手段单一,一般表现形式是各级党组织统一安排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主题党课培训、专题座谈会、形势政策报告会、党性教育实训课或者参观访问等,这些形式的党员教育突出了思想理论学习的特色,但也易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效果发挥不够明显。新媒体在党员教育的运用,可以有效规避上述教育形式的不足,更有利于扩大党员教育面,加快信息更新速度,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聂晓愚、李海鹏特别指出,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和平民化的亲民特征,而且新媒体使用门槛低、操作便捷、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这些特点促使新媒体天然地成为“互联网+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想信念的传播能起到推动作用。

(三)党员教育主客体的互动

研究者普遍认为,便捷顺达的交互性是新媒体具有的一大特点,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这个特点特别有利于党员教育主客体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吴荣军、蒋义刚认为,党员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改变了教育各方的状态和地位,“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可以达到平等相对、自然相处,深刻改变了传统党员教育“生”灌“硬”输的做法,特别是改变了处在受教育地位的客体对教育主体的居高临下感觉,这样能很好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挑战研究

新媒体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别于传统报刊杂志的新媒体通过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媒体时代给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同样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困境。理论界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挑战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多样的信息来源对思想认知的冲击、便捷的信息传播对教育效果的消解、先进的网络手段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挑战上。

(一)多样的信息来源对党员价值观的冲击

理论界和学术界认为,当今世界,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间广泛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是科学的理论,但西方通过新媒体仍然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所谓的普世价值和文化渗透,妄图影响或改造人们的思想。聂晓愚、李海鹏剖析了自媒体时代青年党员价值观特征,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多样的信息来源对党员教育的困境:自媒体既丰富了青年党员的信息资源又导致了青年党员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既延伸了青年党员的认知世界范围又导致了青年党员价值观认识无导向化;既发挥了青年党员的主体意识又导致了青年党员价值观实践功利化。吴荣军、蒋义刚还分析了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之间虚拟存在成为常态,容易对党员健康人格养成制约。我们可以发现,诸上困境与制约都会对党员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造成不利影响。

(二)便捷的信息传播对教育效果的消解

党的建设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党的事业的完成要靠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宏大党员干部队伍,党员的党性原则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不会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不管是传统媒体环境下还是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的成效是突出的,但同时必须正视新媒体对部分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教育效果的影响。张世爱、王传中、张晓波等一致认为,青年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普遍不高,生理成熟但思想还不够成熟,在大是大非面前感性多于理性,看待问题多从主观愿望出发,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无障碍和交互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难以评估和控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党员教育效果厘定工作的难度,进而影响党员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先进的网络手段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挑战

多数研究认为,党员教育活动的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双边关系联系比较紧密,教育主体不仅要时刻面对接受教育的党员的各种诉求变化,而且还有学会适应党员教育手段的更新,这些都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宋嵩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主体能力素质挑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把党员培养成为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的“意见领袖”的能力挑战。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中,党员和普通人民群众一样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受传播者,党员的先进性与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得到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员不能只担当被动的受传播者,教育主体应该具备调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的能力,把党员培养成新媒体社交平台的“意见领袖”与再传播者。二是创设话题,开展新媒体平台上的“头脑风暴”能力挑战。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即使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由于党员受传者可能的“意识缺位”,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教育主体面临灵活的设置话题的能力考验,惟其如此,才能调动党员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党内教育。三是激发党员在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潜质的能力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轻易接触海量的网络信息,党员在与互联网以及社交平台的互动中获取的信息往往真伪难辨。“包装精美”的不良信息更容易受到关注与传播。净化网络信息生态,除教育主体本人要有担当之外,还要学会充分发动每一个党员充当“把关人”角色的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举措研究

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理论界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新举措研究,有宏观和微观角度之别,也有对策和建议之分,观点主要集中表达于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权的把握、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对策、媒体自身转型应对上。

(一)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把握

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东西,它通过寻找载体落地从而发挥作用。新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多元思想和观念在新媒体平台交互碰撞,这种舆论环境下如何传递和保持正能量,给党员教育提出了新课题。黄伟认为,党的各级组织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明确党组织对党员的宣传、教育地位和职能,党务工作人员和教育主体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党员适时接受党的教育;从事党员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要发挥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面对新舆论环境下的党员教育应对之策,加大对相关方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党员要发挥主体引导作用,党员主体引导的强化是健康优良的舆论生态的根本保证。

(二)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对策

习近平2015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青年人涉世不深又思想活跃,价值观尚未定型,因此,探讨高校青年党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内教育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李加强、王永强针对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媒介载体的安全性、发布信息的权威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性、传播内容的新颖性等诸问题,基于“点击率就是生命”的新媒体模式,提出构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安全应急机制,借助一定的“营销策略”提高高校党员教育的传播实效,增强传播内容的吸引性,搭建对新媒体从“点击率、参与度、影响力、执行力”等方面评估传播效果的测量模型。张立青、罗小松、杨铖非常关注平台建设,提出建设四个平台:以党支部QQ群、飞信群、微信群、微博等形式的党员网络对话平台;以网络会议系统、博客、QQ群等形式的网络党支部平台;以网上专家讲坛、网上论坛、网络(微)课堂等形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以手机短信、手机报等为形式的党员手机短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可以更好地畅通平等沟通渠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丰富党员学习内容和方式,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的时效。

新媒体环境下的农村党员教育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领域。根据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1.86亿,占全国网民总体规模的27.9%。新媒体环境下农村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在农村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皮艳清、逵建澍从理论阐释、社会风尚、制度建设、实践拓展四个维度,解析了自媒体在农村党员教育的平台创新的价值和实践,以期通过新媒体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广大党员中人脑、进心、见行动。他们特别提出要坚持正确的自媒体舆情导向,营造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发挥先进人物和事迹的示范带动效应,传递社会正能量;社会文艺界名人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党刊类媒体应对党员教育新举措

党刊类媒体是党员教育的媒体主力军,如何转型对接新媒体,是新形势下进行党员教育的重大问题。理论界对此类问题作专门研究不多,个别研究分散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研究的零星叙述中。研究者一般认为,党刊类媒体在党员教育上问题明确,因而改革举措也十分明了,对症下药便是。在机制上,要打破不同程度存在的各自为政的情况,形成强大的宣教凝聚力;在思想上,要破除不同层次存在的观念陈旧的情况,形成创新发展的融合性;在技术上,改革不同环节存在的人才单薄的情况,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服务;在内容上,协调不同性质媒体存在的不同传播速度,多渠道满足受众广泛的需求。韩建平思考回答了自媒体时代,党刊类媒体如何站立历史潮流,如何积极转型应对的问题。文章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对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党刊类媒体作了综合、整体分析,肯定了省内地市组织部门筹办的党建类网站、各地各部门创办的党建类内刊、组织宣传部门以及党刊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等党刊类媒体在加强党员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深刻地指出了现行模式的束缚与弊端。这些具有相同“受众群体”而又“群龙治水”的现行“党员教育”平台的困境,影响党员教育的实际成效。韩建平建构了党刊类媒体资源整合的路径,主张借鉴媒体转型中的用户观念,提出了“细分党员、践行用户理念”的应对之策,以期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合理科学地调整新时期党员教育内容,提供实用、可视化的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建设党员教育党的建设
创新工作方法 做活党员教育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党课”的探讨
现代管理视角下我国消防部队政治工作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加强西藏基层民族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途径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