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家庭农场发展问题探讨
——以D区为例

2016-12-22马莹马佳

农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经营

马莹,马佳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上海家庭农场发展问题探讨
——以D区为例

马莹,马佳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为了促进上海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笔者选择上海D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271户新立家庭农场以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简要分析了家庭农场成员基本情况、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类型及经营效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农场经营中面临土地流转费较高、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加工辅助设施有待加强、金融配套服务亟待完善、农业培训有待强化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土地流转补贴效率、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加工辅助设施、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创新农业培训的措施建议。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对策措施;上海

0 引言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指明了发展方向。之后,全国各地都以此为目标纷纷行动起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也成了上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于发达国家如德国[1]、美国[2]、爱尔兰[3]、瑞典[4]等的家庭农场研究较多,有不少国内学者对中国农业大省的家庭农场发展做了研究[5-8],对于上海大都市家庭农场的研究也不少[9-10],但是以上海D区家庭农场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多见。上海D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较好,农民对于成立家庭农场的积极性较高,2013—2015年两年间先后培育了两百多户家庭农场。由于D区多数家庭农场都处于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在农场经营中所遇到的问题较多,且这些问题对于都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选取部分家庭农场主和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从农场经营不同的角度出发,详细了解目前D区家庭农场的经营现状,挖掘农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并力求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旨在有效扶持家庭农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1 D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1.1 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上海D区位于121°27'l8''—121°48'43''E,30°08'20''—31°23'22''N,截至2014年底,该区共有271个家庭农场登记在案,涉及15个乡镇。

1.1.1 农场主基本情况从年龄来看,农场主年龄40岁以下占总数的23.6%;年龄在41~50岁的占30.6%;年龄在51~60岁的占37.3%,所占比例最大;年龄60岁以上占8.5%。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占7%,初中占50.9%,高中/中专占30.3%,专科占8.1%,本科占3.7%,可见农场主普遍为初中及高中学历,文化程度较低。另外,农场主务农时间10年以下的91人,10~20年的75人,21~30年的58人,30年以上的47人,务农时间10年以上的占到66.4%,表明D区家庭农场有超过半数的农场主长期务农、经验丰富。

1.1.2 家庭成员劳动力与雇工情况所调查的271户家庭农场成员劳动力为每户1~5人,其中每户2人占24.7%,每户3人占31%,每户4人占28%,每户5人占15.9%,家庭成员劳动力主要以每户3~4人为主,劳动力较充足,因而该区当前尚无长期雇工的情况出现,需要短期雇工的仅63户,不到总户数的1/4,家庭农场短期雇工最多为16人/月,最少为1人/月。

1.2 家庭农场经营情况

1.2.1 经营规模D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总面积达3204.5 hm2,其中自营承包地25.7 hm2,流转土地3178.8 hm2。图1为D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分布,其中经营规模最大的规模超过107.2 hm2,最小的经营面积仅1.4 hm2。经营规模超过6.7 hm2的家庭农场达到2/3以上。

图2为D区家庭农场主务农时间与其平均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农场主务农时间的增长,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经验的农场主能经营较大规模的农场。

图1 浦东新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分布图

图2 浦东新区家庭农场主务农时间与其平均经营规模

1.2.2 经营范围与类型D区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涉及粮食种植业、蔬菜种植业、瓜果种植业和水果种植业,具体作物涵盖水稻、小麦、蔬菜、葡萄、翠冠梨、西甜瓜等。总体来说,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2014年全区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6.7%。

从经营类型上来看,从事单一粮食种植的农场有68户,占25%,从事单一经济作物的农场有26户,占10%,粮经结合的家庭农场有177户,超过半数达到65%。家庭农场种植结构多样化,经营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2.3 经营效益从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的角度来看,D区家庭农场主要从事水稻种植,且绝大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经济效益不是特别明显,农场平均水稻每公顷产量8340 kg。选择5户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7.33 hm2,经营类型不同,且无其他收入的家庭农场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其经营效益(见表1)。

由表1的数据分析可知,所选的5户家庭农场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从67%到150%不等,农场平均的成本利润率为116%,只有GP农场的成本利润率小于1,未能实现超额利润,即每付出1元的成本只能获得0.67元的利润,而ZB农场的成本利润率达到150%,即每付出1元的成本可以获得1.5元的利润。成本利润率达到150%的2户家庭农场均为粮经结合模式,具体涉及水稻、西甜瓜、果树及蔬菜。由此可见,混合经营相对来说能获得较高的经营利润,这是目前D区家庭农场经营的特点,在完成粮食生产的同时,依靠经济作物来获得利润。

2 D区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D区家庭农场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其他地区一样,随着家庭农场的发展,经营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呈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土地流转费较高

发展家庭农场是为了适应社会分工,农业生产将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也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必须进行土地流转[11]。目前,区内家庭农场转入土地占经营面积的比重达到99%,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新成立家庭农场的土地都是通过流转所得(见表2)。

从表2的数据来看,有81%的家庭农场转入土地占经营面积的比重达到100%,其他16%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比重都在80%以上,说明土地流转对于家庭农场的重要性,伴随而来的就是土地流转费的问题。土地流转费是衡量流转关系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价位有利于流转关系的稳定。

表1 2014年D区典型家庭农场经营情况

表2 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情况表

目前,D区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费在1050~2000元之间,从土地流转的价格来看,与松江区相比较高。一方面松江区出台了力度较大的补贴政策[12],另一方面,由于D区城镇化速度快,很多土地是储备用地,而且农业产业结构中有很大一块是经济作物,土地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价值,因此土地流转的成本就高。较高的土地流转费使得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偏高,因而单纯靠种植粮食获得的利润就相应减少,微薄的利润不利于吸引农民来经营粮食型的家庭农场,所以目前很多家庭农场的种植模式是粮经混合模式,靠经济作物来获得利润,经营压力较大。

2.2 农田基础设施较差

在土地流转的时,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部分土地农田基础设施较差,相关村镇没有做好土地的整理工作,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机械化、规模化作业,有碍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的开展,对于农场主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基础问题、共性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较为分散,地块零星散落,跨度较远。有相当一部分的农场主所承包的土地不是集中在一起的,地块分散直接影响农场的农业生产,不利于农场的规模经营和集中管理,也会变相提高农场的经营成本。

(2)土地质量不高,地块不平整。D区面积较大,辖区内的土地质量差距较大,有的地块质量好、肥力足,有的则质量不高,产能低,还有些地方因为“退蔬还粮”没有及时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存在着地块不平整的问题,给农场主造成诸多不便,直接影响农场的经营效益。

(3)土地排灌设施、仓储设施不完善,农业辅助设备缺失。由于部分农田设施老旧,特别是排灌设施的不畅通,使其不能达到灌溉和排水的基本要求,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区域内现有的仓储设施严重缺乏,农业辅助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4)田间道路狭窄,车辆无法进入,阻碍机械化作业。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场经营必然需要相对标准的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必须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机械化作业等基本生产活动需要,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农场遇到田间道路狭窄,车辆无法通过的问题,亟待改善。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D区目前主要采取“先建后补”等方式,对于家庭农场来说,存在资金上的困难。

2.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家庭农场对社会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目前,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没有做到位,尚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切实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农场主对粮食品种缺乏了解,无法自主选择。目前在粮食种植时,粮食的品种是由农经站统一管理,农经站提供种子,缺少科普的环节。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农场主对于自己种植的粮食品种特性不了解、不熟悉,没有办法自己选择、自己判断。访谈时,有部分农场主提出,有的品种产量高、口感好,有的品种产量低、口感不佳,影响粮食销售。

(2)专业技术指导力度不够。D区新成立的家庭农场,农场主多数是由原来的种田能手来担任,因而这些农民中年长的居多,他们习惯自己种田的一套方法和技术,对于新的先进技术了解较少,接受程度相对年轻的农场主低。但是,种植粮食本来收益就不高,许多传统的种粮方式无法提高产量,必须依靠先进技术,从品种和产量来考虑,以提高产量为目标。目前,D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相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优先将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团、区级技术人员等资源下沉至家庭农场,对认定满一年,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体系及品牌建设的家庭农场,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补贴。但是从效果上看,服务的范围还不全,主动性和针对性还不够强,所以还是有部分家庭农场的经营没有跟先进技术接轨,没有品牌化经营,收益不佳。

(3)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两年来,D区家庭农场的兴起速度较快,而农机服务的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区粮食种植的实际需求。特别在成立家庭农场之后,普遍生产经营面积比以前要大不少,仅靠农场手工劳动力已经不能完成作业,因此必须依靠机械化操作,对农机公共服务的需求较之前有所上升。问题是,目前现有的农机服务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家庭农场的需要。

2.4 农业加工辅助设施有待加强

现有的家庭农场还是以种粮居多,因而在粮食集中大量收获的时候,非常需要烘干机、晒场、仓库等农业加工辅助设施来及时处理收下来的粮食。但是,目前这些农业加工辅助设施短缺,对家庭农场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不便,对农场的收益也产生负面的影响。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生产出来的水稻基本无附加值,很多农户把粮食收割下来,只能不晒干、不烘干、不储藏,直接低价卖给附近的邻居和农民,以减少因加工难、储存难而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根据《D区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农地农用和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家庭农场有晒场、库房等生产设施用地需求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推荐、审核、审批和服务。虽然D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对于设施用地的地点选择、申报主体、使用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还没有具体实施。

(1)烘干设备严重缺乏。D区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建设以来,烘干设备的缺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区内没有足够的烘干设备来加工处理他们收割下来的粮食,烘干设备存在着供需不平衡,完全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而且粮食不烘干,粮管所不收,严重影响储存与销售。例如,惠南镇现有12台烘干机,可满足400 hm2水稻的烘干作业,区域内其他粮食面积就无法保证了,必须自寻出路。

(2)没有足够的晒场。家庭农场遇到的有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晒场。农场主原来都是在自家晒场晒粮食,但是现在成立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规模化,一到集中收割的时候,粮食除了烘干之外,必须要有足够的晒场来晒干,但是现在晒场面积远远不够,多数农场主都是利用了自己家的院子,邻居家门口的道路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零星场地来晒粮食,存在着安全隐患和诸多不稳定因素。

(3)没有足够的仓储空间。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较一般的农户规模大,因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仓库来储存粮食,光靠农场主自己家里的这点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现在经营者都提出,没有足够的仓库来存贮粮食,田间搭建任何建筑都算作违章建筑。没有仓库,粮食就没法储存,遇到天气不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5 金融配套服务亟待完善

家庭农场是新型的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的身份向银行贷款存在着贷款难、审批手续繁琐、贷款利息高、贷款额度小、贷款期限短等问题。有些需要资金的农场主曾向银行提出过贷款申请,但是至今都没有成功获得过银行贷款。而且,当前家庭农场贷款利率高,无贴息,导致资金紧张,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所需的资金靠自筹或向亲戚朋友借款为主。虽然相关部门在积极帮助经认定的家庭农场享受相关税费减免政策,但还没有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另外,农业保险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也十分重要。区内家庭农场超过50%的农场主已经参加了农业保险,年花销在0~7万元不等,主要涉及水果种植保险、蔬菜种植保险和水稻种植保险。经调查,农场主们对于农业保险的意识普遍还比较模糊,仍然有小部分农场主对于农业保险不甚了解,不够重视。另外,现有的农业保险的内容还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农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需求。因此,相关金融配套服务亟待完善。

2.6 农业培训有待强化

自家庭农场成立以来,相关部门积极鼓励、优先安排农场主定期参加各类农业培训,包括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培训、“三农”政策培训、农业补贴培训、农机培训等,鼓励农场主参加自费培训。但是,从2014年农业培训的参与情况来看,只有近45%的家庭农场主接受过相关培训,说明实际参加培训的农场经营者并不多,还不到一半。另外,培训的形式主要是集中授课、课堂讲课为主,形式单一。从接受培训的内容来看,仅涉及了技术、政策、补贴、农机等,培训内容不够丰富。

3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分析D区家庭农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进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土地流转补贴效率

D区家庭农场基本上都是流转出来的土地,因而土地流转费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据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6.67 hm2以上时,土地产出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13]。就D区而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达到6.67 hm2以上为最佳,农场经营规模小相对来说成本就高,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加快研究流转补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海近年来地价在不断地上涨,土地流转费也相应较高,D区财政目前对符合规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予以12000元/hm2年的补贴。但是现有流转补贴的操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补贴效率,尤其是粮食型的家庭农场,切实保障流转补贴能够到农民手中,坚定农场主长期经营家庭农场的信心。

3.2 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D区要对区域内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排查,对于设施老旧无法使用,或者是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都要进行统一改造,包括管道铺设、排灌设施的完善、土地整改、田间道路修缮等工作。家庭农场经营中遇到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政府可以扩大农业补贴内容,对个别需要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农场提供一定的农业基础设施补贴,建设费用采取“先建后补”的形式。

3.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农经站要派专人向农场主提供粮食品种方面的科普,让农场主对各个品种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方便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种种植。其次,农技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技术指导的力度,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地服务指导的次数,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积极引导扶持家庭农场改变传统作业方式,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继续为家庭农场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重点帮助农场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再者,要大力培育新的农机合作社,鼓励合作社按需配备一些必要的机械,且农机作业要做到价格市场化。

3.4 完善农业加工辅助设施

家庭农场的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农场经营应该善于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标准。D区现有家庭农场主要以粮食型为主,在粮食集中大规模收割之后,必须配备足够的烘干机、晒场和仓库,通过农业加工可以提升粮食的附加值,有利于粮食的储存和销售。家庭农场可以联合起来自行出资购买烘干机,如浙江丰联农场投入百万元购置了烘干机,还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中心,不仅确保了自己农作物的种植收割问题,还服务了周边200 hm2散户农田[14]。另外,对于农业设施用地的管理,政府应该尽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给予每户家庭农场一定的用地比例,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推荐、审核、审批和服务。

3.5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

以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鼓励引导农发行、农业银行,并推动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对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支持[15]。要不断创新适合家庭农场的金融产品,并尽快出台银行贷款贴息相关政策[16]。鼓励支持家庭农场用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等抵押贷款。

另一方面,要向农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鼓励保险机构为家庭农场开发相关保险业务,如:灾害天气险、雇工人身险、农机险等,并向农民推荐各种适合的农业保险,吸引更多的家庭农场参与到农业保险中,增强家庭农场抵御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能力[17],最大程度上规避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风险。

3.6 创新农业培训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这种组织特征决定了家庭成员既是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又是家庭农场的管理决策者,家庭成员的素质、水平甚至个性直接影响到家庭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家庭成员特别是农场主具有职业农民的素养,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而且要会经营、善管理[18]。因此,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家庭农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要鼓励、吸引一批爱农青年,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加入家庭农场经营的队伍中来[19]。

农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需要不断创新,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当前D区家庭农场的实际需要,可以考虑开设“金融贷款”、“农业保险”、“农场经营经验分享”等农业经营者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可以开展实践培训、田间培训,以及提供按需定制培训课程的服务,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相关企业的专家深入农场进行一线的技术指导,解答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20],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化需求。

[1]沈琼.现代农业大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4(6): 10-13.

[2]寇玉琴.美国家庭农场发展中产业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的经验与借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2):47-51.

[3]Anonymous.Safety warning for family farms after child deaths[J]. The Safety&Health Practitioner,2014,32(2):19.

[4]Tiina Peil,Madeleine Bonow.Permanence of the Family Farm Questioned:Rural Mobility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Estonia and Sweden[J].Journal of Baltic Studies,2014,45(2):247-267.

[5]黄平,王科跃,朱海涛.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3):30-32.

[6]刘圣维.我国发展家庭农场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展望[J].南方农业,2014(10):58-60.

[7]杨建利,周茂同.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障碍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14(2):49-53.

[8]李俏.家庭农场发育的内在机理、政策演化与推进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96-199.

[9]韩志华,郭晓慧,党秀.上海松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40-244.

[10]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家庭农场看松江[J].农村经营管理,2013(6): 13-14.

[11]李双鹏,陈永富.家庭农场发展中若干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715-720.

[12]黄桂弟.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来自松江家庭农场的思考和启示[J].科学统计与实践,2010(8):43-44.

[13]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4):420-424.

[14]桑士达,徐金才,罗进荣.深化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13(6):29-32.

[15]吴月滢,王兴正,陈一民.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结构化探析及对策研究——以枞阳县家庭农场为例[EB/OL].http://www.cnki. net/kcms/detail/11.4922.S.20141205.1532.019.html,2014-12-02.

[16]胡筱亭.家庭农场发展与金融支持策略研究——以上海松江家庭农场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3(12):22-27.

[17]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合作经济,2013(8):35-39.

[18]陈永富,曾铮,王玲娜.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13个县、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4(1): 3-6.

[19]倪坤晓,沈月琴.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11):1583-1586.

[20]马佳,马莹,张睿.沪郊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 2014(3):1-5.

Problems of Family Farms in Shanghai:Taking District D as an Example

Ma Ying,Ma Ji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 201403,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n Shanghai,District D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271 family farm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face to face discussi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family members,business scale,business scope,operation type and efficiency of the family farms were analyzed.The study revealed that family farms were troubled by high land transfer fee,poor farmland infrastructure,insufficient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and financial supporting service, weak processing auxiliary facilities and agricultural training.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land transfer subsidies,promoting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perfecting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auxiliary facilities,strengthen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and innovating agricultural training.

Family Farm;Development Status;Countermeasures;Shanghai

F324.1

A论文编号:cjas15070019

上海市农委项目“沪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度研究”[沪农青字(2014)第1-12号]。

马莹,女,1983年出生,江苏丹阳人,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经济与都市多功能农业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E-mail:maying@saas.sh.cn。

马佳,女,1981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都市多功能农业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E-mail:13564951117@163.com。

2015-07-30,

2015-10-10。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农场假期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一号农场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