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背景理论视阈下艾略特《空心人》的解读

2016-12-21幸小梅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艾略特图形

【摘要】在诗作《空心人》中,T.S.艾略特通过灵活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并置的意象以及丰富的典故,多维度刻画了一战后“空心人”精神空虚、异化绝望的困境。本文拟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利用认知诗学理论中最为常用的图形-背景理论,试图对《空心人》进行解读。

【关键词】T.S.艾略特;《空心人》;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

T.S.艾略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诗人之一,《空心人》是他继《荒原》后的又一力作。诗歌中,艾略特延续了《荒原》的思想,揭示了战后人们面临理想破灭、信仰危机的场面,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战后西方社会人们空虚、异化的精神状态;自其发表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分别从意象、互文性以及艾略特思想等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尚未有人从认知诗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鉴于此,下面笔者将从图形-背景理论视阈下对《空心人》进行探讨。

图形-背景理论最先由鲁宾(Edgar Rubin)提出,是指“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Stock well认为,读者阅读的动态过程是由图形和背景的不断形成而构成,过程中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使读者真正体会到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及其联想意义。因此,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空心人》,有利于了解读者在诗歌阅读的认知过程,进而揭示《空心人》给读者带来的陌生化审美体现。

一、《空心人》里的图形——主要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表现核心,是作者创作过程中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对应物,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看,中心意象即为诗歌所要凸显的“图形”,通过“背景”的衬托而成为读者阅读的注意焦点。

艾略特常使用诗歌意象这一“客观对应物”将其生活经验投射到该意象之上,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即是读者试图对诗人“加密”符码的解读过程。从诗歌的标题开始,空心人便作为一个中心图形闯入读者复杂的认知领域,使读者的注意焦点有意识地转向“空心人”意象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不断反复重现。艾略特将读者的注意力放在“空心人”这一意象上,使读者不断在脑海中对空心人形象进行刻画、建构。这一动态过程是读者接近诗人创作意图,并感知诗人通过这一图形建立所寄托的经验隐喻和特殊情思。

艾略特的创作将空心人建构为一个图形化的物体,使之赫然立于诗歌之外,随着情感在诗歌中的具体化,加上读者丰富的联想,这一“图形”凸显了一战后因失去信仰、失去目标后内心空虚、精神异化的“空心人”,同时以“我们”这一称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其反观自身,审视自我。

二、《空心人》里的背景——背景意象及全诗主旨凸显

通过以上图形-背景理论对《空心人》中图形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歌中艾略特着力刻画的动态、丰满的空心人形象。此外,诗歌还反复呈现的如“眼睛”、“死亡的梦幻之国”等背景意象,对图形与这些背景意象动态关系的解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空心人》的主题。

诗歌中不断重复的“眼睛”究竟是谁的眼睛呢?张剑曾经提到“但丁对《空心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笔者大胆地将《空心人》与但丁《神曲》进行互文阅读。发现此处的“最后的相聚之地”、“眼睛”意象与《炼狱》中但丁在天堂门口所遇见的比阿特丽丝那双洞察人心的双眼形成互文关系。由此可知,“眼睛”如指引空心人们进行自省与悔改的阳光。

然而,“眼睛”后来却消失了,因此身处荒凉地的空心人们只能“相互无语/蜷缩在潮湿的河岸边”,等待着“眼睛”、“永恒之星”以及“重瓣玫瑰”的重现。“永恒之星”与“重瓣玫瑰”分别是基督教上帝与圣母的化身,由此笔者认为,“眼睛”在诗歌中表示的是基督教的指引,空心人等待其来临说明空心人对基督教信仰重现的期待。

“眼睛”的消失是因为空心人亲吻了“写给碎石的祷文”——“石头雕像”与“残破的碎石”同样是诗歌中寓意深刻的背景意象。从某种意义上,它们可看作是战争中人们绝望而投靠的“异教”,亲吻“写给碎石的祷文”预示着人们失去原本的信仰。

综上,全诗可看作但丁《神曲》的延异,刻画了一战后西方社会人们因“上帝已死”思想的流传而引发了其信仰危机,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皈依异教,导致基督教指引力量的消失;人们虽意识到自己精神的荒芜,却无力复活,最终以“一阵唏嘘”而结束。在重新皈依宗教上,空心人看似毫无希望,无力回天;然而,正如张剑所言,空心人的结局是“实现信仰所不可缺少的前奏”,是“迈向圣爱的第一步”。

三、《空心人》突显主题的艺术手法

除了以图形、背景的相互交替、不断彰显图形外,《空心人》所运用的一系列艺术手法,亦使主题的凸显更为自然、流畅而强有力。

1、意象的重复、并置

艾略特在诗歌中不断重复“空心人”这一中心意象,通过一次次的重复,艾略特不仅使空心人的形象图形化,更使读者一方面能够紧追诗人的笔触在心中对空心人形象进行构建。此外,艾略特还将许多背景意象进行并置,形成一系列并置式意象组合,如“干草地中的风”与“干燥的地窖里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脚”;“老鼠皮,乌鸦皮,田里的交叉着的标竿”等。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通过诗人的情感联结、并置在一起,更有利于诗人进一步图形化“空心人”意象,且全方位地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动态对这些并置意象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前景化

Stock well曾提出,与图形-背景现象最明显对应的文学批评概念是前景化(foregrounding),即文学语篇中的某些方面比其他一些方面更重要或者更突出。在《空心人》中,艾略特在诗歌第一诗节中首先将空心人那“干涩的嗓音”前景化,先声夺人,以突出空心人那“有形无式、有影无色”的颓废形象。接着诗歌第二节里艾略特将象征指引力量的“眼睛”和“声音”前景化,激发读者阅读的趣味,同时引导读者对“眼睛”和“声音”意象背后的含义进行解码;而在第四诗节中,他又将“一无所见”前景化,生动地突出空心人失去“眼睛”后的心灵状态,引起读者共鸣。

通过前景化,艾略特创造性地以偏离常规的手法使读者的阅读注意产生聚焦,从而让以上的意象在各诗节中从众多的意象中得以突出,在整个诗篇中凸显全诗的中心意象。

3、碎片化诗歌结构

《空心人》最后一个诗节中,艾略特采用独特的诗歌结构,以其“荒诞、不规则的诗歌结构”而震慑人心。诗人以改编的英国儿歌开篇,避开意象的罗列,以工整的结构给我们呈现了八组概念,暗喻空心人的思想。然而三句祈祷文却打乱了这八组概念,使之呈现出“碎片化”的色彩。艾略特似乎有意在结构上也呈现出因信仰危机而导致人们思想的断层。这一陌生化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精神的丰富阅读体验。

四、结语

通过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视角,笔者对《空心人》所呈现的图形、背景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主题进行挖掘,以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艾略特《空心人》并置、重现的意象,同时捕捉其独特诗歌结构所带来的形式、结构上的隐喻,从而对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把握。《空心人》讲述了西方国家在经历一战后人们所面临的精神空虚、异化的状态,艾略特以空心人为中心图形,以一系列背景意象的并置,以及结构的碎片化来凸显“空心人”的内心状况,刻画其空虚、麻痹、异化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切换与重现,给读者呈现震撼人心的形象和回声,打破读者的阅读自动化,最终实现读者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  文, 赵增虎. 认知诗学研究[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23.

[2] 刘立华, 刘世生. 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1):73.

[3] 张  剑. 《空心人》与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J]. 国外文学, 1998(1):54-57.

[4] Stock 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14.

[5] 陶丹玉. 绝望在光与影之间———《空心人》的意象与结构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 2009(6):103-108.

【作者简介】

幸小梅(1991—),女,汉族,广西岑溪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艾略特图形
章鱼心
如何不写
如何不写
从“埃文斯”到艾略特
数图形
分图形
艾略特的蜜月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