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沟通联系促进发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

2016-12-21季仕健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结合律计算器口算

季仕健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页“三位数乘两位数”例4。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

(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

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

课件: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20 3 60

(2)课件: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20 3 60 20 3×2

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呢?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

汇报: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20×(3×2)=120;

方法二:60×2=120。

(补充课件:)

(补充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3)课件:

猜测: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 8、10、50,所得的积是不是分别等于原来的积乘 8、10、50?

小结:经过验证,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 2、8、10、50,所得的积分别等于原来的积乘 2、8、10、50。

拓展:那么,是不是在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所得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你能不能再自己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

课件:

【设计意图:研究算式20×3=60中,因数20不变,另一个因数3乘2,所得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接着让学生进行猜测,在算式20×3=60中,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提出猜想后引发学生探究猜想是否成立,很自然地“逼迫”学生自己进行举例验证。在无形中帮学生积累了研究规律的基本经验。】

2.不同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

(1)过渡:刚才我们在20×3这个算式中发现了积的变化现象,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不是也存在着相同的变化呢?你能不能再自己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

探索:

汇报:有没有不符合这种变化的例子?

(2)总结:经过探索,我们可以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所得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传递验证的方法;在对话中感受追寻科学意义验证方法的迫切需要。这是一个科学严谨“做数学”的过程,而不完全归纳的思想恰恰蕴含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规律”,获得的更是“规律”怎么来的过程,获得是数学方法的内化。】

二、运用规律

1.规律的巩固提升。

126×27=3402

(1)126×(27×19)=3402×( )

(2)(126 ×64)×27 =3402×( )

(3)126 ×(27 × ) =3402×270

(4) (126×△)×54=3402×( )

2.规律的实际应用。

师:一个计算器单价是28元,买6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168元)

师:买30个计算器呢?怎样计算?

方法 1:168×5=840。

方法2:直接用28乘30等于840。

师:不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而直接口算28×30也很容易。如果这种计算器的单价不告诉你(在课件中遮住或隐去题目中“单价是28元”这一个信息),只告诉你买6个这样的计算器要168元,你能求出买30个计算器要多少元吗?

一个计算器单价是28元,买6个这样的计算器要168元,买30个呢?

设疑:为什么这里的单价不知道,也能很快地求出后几列的总价呢?

小结:因为单价×数量=总价,而这里的单价一直都没变,也就是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设计意图:规律的巩固设计有顺向有逆向,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符号,多层次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规律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欲望。】

三、沟通联系

1.沟通规律与口算之间的联系。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口算24×30的?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呢?

师:这就是可以这样口算的理由。请你用积的变化规律很快口算出24×300的结果。

师:240×30的乘积与24×300相等吗?为什么?

2.沟通规律与简算之间的联系。

师:你能很快说出18×45的结果吗?

师:如果老师提供一个参考算式18×5=90,你能很快说出来了吗?

用课件演示简算方法:一个因数18不变,另一个因数5乘9,所得的积等于18×5的积90 乘 9,就是 810。

师:这一步“18×(5×9)=(18×5)×9”,你感觉熟悉吗?运用了什么知识?(乘法结合律)

师:看来,今天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和以前学习的乘法结合律也有联系。用a表示一个因数,b表示另一个因数,积如果用□表示,那么b乘c,就得到 a×(b×c),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所得的积等于□乘c,□也就是 a×b,这样就得到 a×(b×c)=(a×b)×c。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沟通了积的变化规律与口算、乘法结合律的联系,一方面体现了数学内在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弥补了规律的举例验证中不完全归纳的不足,从乘法结合律的角度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证明”与沟通。】

四、全课总结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

猜你喜欢

结合律计算器口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计算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