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转换点,推促阅读与写作的共生

2016-12-20吴亚珠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析叠词语句

吴亚珠

对于语文来说,阅读与写作是两个最主要的支撑,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阅读上,从而忽略了写作的重要性,毕竟相比阅读来说,习作很难短期出成绩。对此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教师要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要立足长远,就必须在学生习作上下功夫,而习作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随文练笔。

一、紧扣字词进行仿写

字词,是阅读的基础,同样也是写作的基石。在写作中也需要夯实学生字词基础。教师必须重视字词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精彩字词,在引导学生赏析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行仿写。

比如针对这一篇《世界真美呀!》写作指导。

(蛋壳上有一个小洞,里面的小鸡快要出来了。)

师:它胆子比较小,想先通过这个小洞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有没有危险。

(多媒体出示画面。)

生:它看到天是蓝蓝的。

生:树木长得比较粗壮。

生:小草也是绿茵茵的。

…………

师:说得很好,我们再发挥聪明的脑袋想象一下,外面还有什么?

生:有油菜花。

生:还有枫树,小河……

生:还有很多小鸟。

…………

师:是的,这些在小鸡的眼里都十分神奇。那么我们怎么来形容这些景色呢?注意,尝试用叠词,即ABB结构短语来形容。

师:这里老师先补充一些短语。

(多媒体出示:绿油油、金灿灿、黄橙橙、白茫茫……)

生:小鸡看到的是绿油油的小草。

生:首先进入小鸡眼中的是红彤彤的枫叶。

…………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拿起笔,把这些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好不好?

【简析:对于才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好奇的。对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呈现的不是习作的枯燥,而是让学生感到写作是快乐的,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案例中教师就做得很好,尽可能调动学生兴趣来参与习作活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重点夯实了学生字词训练,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更多关于颜色的叠词,以便丰富学生积累;另一方面积极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颜色叠词使用的环境,以便让学生对叠词能够内化并运用。而这些颜色的叠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颜色的质地,还让学生在词汇丰富的基础上感受了自然景色的魅力。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自然水到渠成。】

二、紧扣佳句进行品析

文本中有很多优美语句,特别是那些关键语句乃至中心句,往往是学生品析的重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还能有效提升其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随文练笔,在把握“读”主题的同时,还能推促学生写,实现知识迁移。

比如《草原》这一课,从内容来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语句表达手法进行品析。

(学生朗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这一小节中,谁来说说最喜欢哪一句话?

生:我喜欢的一句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谁来说说你们喜欢这一句的理由?

生:老师,这句话很优美。

生:它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从而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生:还有“绣”字用得非常好。

师:是的,你们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谁来说说,“绣”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有困难。)

师:现在我们不妨换个词语来比较一下,比如把“绣”换成“画”,读一读,感觉一下,好不好?

(学生品读,交流。)

生:感觉没有“绣”好,毕竟“画”没有一种流动的画面感。

师:是的,一个“绣”我们可以从中品出流动,羊群的流动之美。这一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活了。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大量用修辞,从而让句子呈现出美感,现在谁来试试?

(学生思考,动笔。)

【简析:修辞,是语言表达的一个难点,也是小学习作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案例中,教师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分析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其中之美。对于一时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之处,则尝试用换词法来引导学生比较体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丽,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修辞在句子中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进行仿写创造条件。这样一来可以凸显修辞的重要性,二来也能让学生实现表达手法的迁移,激发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尝试在句子乃至习作中运用修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习作生成精彩奠定基础。】

三、紧扣篇章进行体验

也许教材中文本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同样也是最适合学生进行仿写的。无论是语言、选材,还是整篇结构、主题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继而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适当迁移,以便让学生最终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习作习惯。因此在随文练笔中,整篇赏析、体验也是重点,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取舍,毕竟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如果全面讲解,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容易冲淡主题。

比如针对《黄山奇松》这一课,教师就可以从“奇”入手,进行虚实赏析。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奇”?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谁来说说这一个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运用比喻,把迎客松伸出的枝干比喻成主人伸出手臂,形象地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

师:这里主人热情好客也是文中的内容吗?谁能看到吗?

生:不是,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这是作者的想象。

师:是的。在这一句中“迎客松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是实际存在的,是作者在写实,而后一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则是作者想象的,是写虚。那么后半句能去掉吗?

生:不能,如果去掉,句子就不够形象生动了。

师:是的,这种表达手法叫做虚实结合,现在请你们也选一种松树,先进行临摹,然后进行联想,以便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好吗?

(学生练笔。)

【简析:写作能力的源头之水在于阅读,只有提高阅读能力,读中悟法,才能实现读写结合。教师潜心会文,准确把握了由读到写的切入点,将读与写之间相通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实现了无痕指导,让学生由阅读自然过渡到写作,由品味文本内容转换到参与文本创作,由情感熏陶提升为个性表达。案例中,教师从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喻修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虚实结合的写法,然后实现读写迁移,从读到写,实现了无缝衔接。这里引导学生分析,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法,体会了语言的魅力,也能推促学生语言内化,实现品析语言到文本创作的过渡,从而由对文本情感的积蓄转变为学生在习作中个性表达,一举多得。】

对于阅读与写作来说,教师要紧扣关键字词、语句、篇章,围绕转换点,进行巧妙切入,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共生。朱熹曾经说过:“盖文学既久,自然纯熟。”对于古人来说,这样的过程就是阅读与习作融合的过程。教师更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尽可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便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齐飞,“感悟”与“表达”一色。因此,只有灵活掌握文本的读写转换点,才能高效推促阅读与写作的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品析叠词语句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重点:语句衔接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