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6-12-19焦中明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农村

焦中明

(赣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教育理论与实践·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分析
——基于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

焦中明

(赣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直接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对江西省58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工作、继续教育、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状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建立和构建新型的现代化农村、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系统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的医疗保险系统和有效的培训机制等提升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生存状态的策略和路径。

城镇化;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工作状态;生活状态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更是呈现快速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不断对农村学校的布局进行优化、合并与调整。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地方进行教育园区的建设,将教育资源集中在县城,部分农村小孩也从农村采用多种方式迁移到县城就读。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山区的农村仍有部分学校存在,农村学校小孩由于多种因素无法进城就读,农村学校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还将存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一直受国家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高度重视,教育学界也一直关注农村的教育发展研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将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农村教育倍受关注的背景下,作为“农村教育第一资源”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我国农村教师比例较大,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依然生活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下。改革开放以来,最近十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城镇教师的收入提高较快。但是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一些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如何,值得了解和研究。文献资料分析表明,国内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对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生活状况研进行了区域研究。从研究对象分析,主要对西北贫困地区甘肃、宁夏、贵州等地的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1-3]、也有学者对少数民族的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师生活状况进行研究[4-6],也有研究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7]从研究的视角看,从生命教育视角和教育生态学角度研究农村教师的生存和流失问题[8-9],有的从政策解读角度进行研究。[10]从研究内容分析,主要研究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11]、幸福感[12]、生存方式[13]、业余生活[14]等方面。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步入新的发展期,教育的结构和布局调整自然随之而来。在城镇化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农村学生的流动性大,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教学条件等较差,难以留住教师。另一方面,学生的流失造成农村学校规模的减小、城镇学校规模的增加,农村学校的合并调整在所难免。但对偏远山区的农村,因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仍有些农村学校在今后一段时间还需存在和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对农村学校的结构调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利用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机会对来自江西九江、赣州等11个地级市的中小学校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2份,回收率94.15%,有效问卷580份,有效回收率89.23%。同时,对赣州市5个县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

(二)研究工具

设计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状态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状况进行,重点从教学工作现状、继续教育现状、工作环境状况、工作压力状况和生活环境状况等五个维度进行调研和分析。

(三)被试的特征分布

问卷调查的580名教师从表1的分布图可看出:调研的对象来自城市的14人,占总数的2.4%,主要分布在县城151人,占总数的26.1%,乡镇学校359人,占总数的61.8%,村小56人,占总数的9.7%。其样本主要分布在乡镇、村农村中小学校,占总样本的71.5%,其农村教师的代表性较突出。完全小学172人,占总数的29.7%,小学教学点21人,占总数的3.6%,九年一贯制学校46人,占总数的7.9%,初级中学317人,占总数的53.9%。普通高中7人,占总数的1.2%,完全高中17人,占总数的3.6%。性别分布为男教师447名,占总数的77.0%,女教师133名,占总数的23.0%。教师主体来自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6岁-45岁之间,占总数的88.5%。基本代表了中青年教师的状况。初始学历分布本科学历的占24.8%、大专和中专学历的占了整个教师的73.4%。初始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教龄分布在从教时间在11年至20年之间,占总数的57.0%。

表1 研究对象的特征分布表

表2 农村教师每周工作累计时间分布表(X指工作时间,单位:小时,比例单位为%)

三、教师工作生活生存现状的数据分析

(一)教学工作现状分析

教学工作状态量反映了教师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和作业批改等在校时间的长短,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强度。为了解农村教师从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工作的状态,主要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作业和教研活动的时间等方面调查,调研数据显示,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41.8%的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为11~15节课,16节以上的教师占的比例为22.4%。20节以上的教师比例为9.7%,即有73.9%的教师一周课时量在11节课以上。其他教学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从表2的数据显示:农村教师每周用于备课时间和批改作业时间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每周备课时间高于3小时的教师占66.1%,教师批改作业时间高于3小时的教师有60.1%,辅导学生课业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占52.7%,教育活动和开会时间占用1小时以上的分别为75.8%和79.4%。这些时间不包含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时间。调研数据总体上显示农村教师投入在教学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

从表2的调查数据分析中看出,即使在周六和周日教师的工作量也较大:农村教师周六和周日备课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教师有53.9%,批改作业在1小时以上的44.8%,在学校上课高于4小时的还有59.5%。表明农村教师周六和周日还存在补课现象,主要体现在初三学生中。在校辅导学生和家访在1-3小时,分别占了33.9%和31.5%。因此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教师也还在从事与教学和教学辅助工作有关的事务。

从图1的调查数据分布显示: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一般都有2个教学班,承担2个以上教学班也非常普遍,其比例为72.1%。在调研中对农村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总体感受从图2可看出,认为教学工作量很重的占了32%,较重的占了39%。说明总体上71%的教师都认为教学工作量偏重。在访谈中发现:

图1 农村教师所教班级个数的分布图

图2 农村教师教学工作量状态分布图

(1)受教师编制数的影响,农村教师普遍存在“一人多岗”现象,即一个教师要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多头的教学工作,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在农村学校,不可能配置体育、音乐、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在农村教学点,“夫妻”承包现象还是存在(既一人教学、一人做饭和承担杂务工作),教学质量有时难以得到保障。

(2)有些初中学校还不同程度有代课的教师存在。一方面表明农村学校教师缺乏;另一方面在缺编的状态下,为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不得不请人代课,否则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不少校长都表示无奈。

(二)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状况分析

我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培训体系。目前有财政部支持的国家级培训项目即“国培”和各省根据教师状况进行紧缺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的职后培训一方面提升教师自己的职后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利用培训机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充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80%的教师从教后都接受了更高学历的继续教育,66.1%的教师已经完成了更高学历的教育,但仍有20%的教师没有参加更高学历的教育。在学历提高中,主要还是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学历,53.9%的教师接受了本科学历教育,2.5%的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的教育。当前教师提高学历的途径首先是通过业余时间参加函授教育。其次是通过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全日制成人教育提高学历的还是不多。

从近5年教师参加各种非学历的培训累积课时数情况看,累积培训课时符合国家规定的在360课时以上的为27%,在210~360课时之间的占33%,210课时以下的占40%这部分教师的培训累积课时数还不符合规定要求。在农村中小学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没有参加或完成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访谈中发现教师参加培训的状况不平衡,有的教师参加过多次培训,有的教师参加培训很少,特别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更少,如何建立教师的培训档案资料值得研究。

从农村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费用的支出情况看,59.2%的培训教师个人都是免费的,自己出小部分的占29.7%。从中可看出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提高、进修,大部分培训经费都是国家承担,从公用经费中支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训提高。从培训的内容看,主要有新课程理念、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师德教育、外语、教育管理、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教学研究和普通话培训,在这些学科培训中单科培训的内容集中在新课程理念、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普通话培训比较多,占整个培训内容的52.2%。从调研了解到:国家各个层面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其参加培训的经费基本都由国家承担,“国培”的培训还承担了吃、住等,交通费用回去报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经费基本能得到有效保障,各级培训机构发挥了一定的培训功能。

通过调研发现:仍有18.2%的教师认为培训机会较少,7.9%的教师认为工作忙没有时间,3.6%的教师认为培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培训模式陈旧、少数培训机构不尽职。35.8%的教师既没有培训机会也因工作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在实际调研和访谈中了解到当前的国培、省培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每年都进行各类培训,但县级中学的教师培训机会较多,有的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多次,骨干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机会更多,但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参加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更少。

表3 农村教师一年阅读书籍数量的比例分布(单位:%)

农村教师在职学习从表3中基本反映出教师一年中阅读的科普书、专业书籍或研究报告的数还是不多,平均有12%~17%左右的人一年几乎没读过一本书或读得很少的专业书籍,读1~3本的人群较多,分布在61.8%的教师中。这折射出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平时教学时间投入多、工作占了平时的大部分时间,难以抽出时间来读书、学习和研究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主要精力在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至于读书方面有空就读,没空就放。当然也反映出少部分教师读书的意识不强。

(三)教学工作环境状况

教学工作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学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基本的教具和教学仪器设备、教学的场所、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获取、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装备状况、在互联网发展中的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环境以及教学中得到的指导等工作条件。在对上述教师的工作环境调查中,总体上反映出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尽人意。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些工作条件中,除了不缺教学场所,其他缺少三个工作条件的学校占48.1%,缺少两个条件的比例为32.3%,缺少至少一个条件的占19%。在具体的条件中,教师认为最缺乏的工作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其带来的影响因素就是网络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仪器设备的缺乏。在实地调查中,看到农村学校不少校舍都是新建设的,但新校舍中,基本还是“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没有看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的学校网络也没有通。教师的工作环境就是集体工作室,没有见到计算机。还有些学校,因农村学生生源的减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原有的校舍空弃,公共资产出现浪费现象。

(四)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在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中,发现36.4%的教师工作压力很大,41.8%的教师工作压力较大,表明78.2%的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教师普遍认为形成工作压力大的原因首先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安全责任、学生的管理难度大、检查评比考核多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困难。其次就是考试、升学排位、课时量多、工作超负荷。再次就是社会期望值过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困难和担心下岗等其他因素也形成了一些压力。

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的途径来自工作上的占30.9%、生活上的占12.1%、身体心理的占9.7%、家庭的占8.5%。工作和生活压力占了43%。面对压力能进行调节的教师占84.2%,调节压力的途径主要还是考自己的占49.7%,找家人、朋友谈心解压的占13.1%,找同事帮助和宽慰的占3.6%。整体上看,教师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教师的精神状况也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教师的精神紧张状态处于重度和中度紧张的教师占61.2%,导致精神疲惫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教师群体经常不集中和有时不集中的比例高达71.8%。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农村教师们还是很注意锻炼身体,经常锻炼和有时锻炼的人数达到78.8%。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教师的涵养总体还可以,遇到问题还是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但也有近50.9%的教师还是经常或有时会发脾气,说明教师因工作压力、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教师的情绪。

调查显示:教师平时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6小时的占11.5%,6~7小时占46.1%,7~8小时的占35.2%。教师的睡眠质量总体上不太乐观,从农村教师睡眠质量分布图上(图3所示)也可看出:有近15%的教师睡眠质量比较差,睡眠质量一般的教师也占42%。

图3 农村教师睡眠质量分布图

在对教师当初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调查中,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认为喜欢教师职业的占10.9%,工作稳定占15.2%,家庭影响占11.5%,还有5.5%的教师认识到教育职业的重要性而从事该工作。而现在对职业的喜欢程度:喜欢的占33.9%,不喜欢的占24.8%,说不清楚的占41.2%。喜欢的原因有29.7%教师认为教育很重要,9.1%教师认为收入稳定,5.5%认为工作稳定,4.8%认为有成就感和受到尊重。不喜欢当教师的原因24.8%教师认为工资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工作条件差,生活保障条件差,对发展缺乏信心。

表4 与学生间、教师间和上级管理者间的关系(单位:%)

在调查农村教师与人的交流关系中发现(见表4所示):总体上,教师与本校教师同行之间的关系融洽还是比较好的,交流较多的比例占到95.2%,与上级管理者关系也还可以。与学生的课余交流非常多的比例占13.9%,交流较多的比例为50.9%,交流不多和很少的比例还是有近35.2%。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时时间少,主要还是在课堂上交流,课外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

(五)教师生活生存环境分析

农村教师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好坏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感和是否能长期留在农村学校从事教师工资。城乡教师的差异一方面体现在工资、津补贴的收入,另一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

农村教师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收入和边缘农村的津补贴。在对当下农村教师的收入情况调查中基本反映了当前的现状,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32.4%教师在2 000~3 000元之间。3 000~4 000的农村教师占40.2%,4 000以上的教师为16.8%,2 000以下的教师有10.6%。总体上反映教师的收入不高。

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主要是指国家对边缘山区农村教师的各种政策性补贴。从每月教师的各项津贴补贴中反映出教师除了基本的工资工作收入外,各项补贴还是比较低,农村教师没有发放任何补贴的教师占62.4%,津贴在100元左右至300元的教师占33.9%,说明96.3%的教师每月的津补贴收入较低。当然,现在除了国家规定的对农村教师的一些政策性补贴和年终绩效外,已经没有任何的其他补贴。

在对农村教师的个人权益、住房、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中,52.7%的教师对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会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有43.0%的教师不会反映,4.3%的教师犹豫不定。在住房的调查中显示,县、乡以下42.4%的教师住房一般都需自己购买商品房居住,其次就是自己建设或租房解决,这部分教师占了33.3%,单位集资和单位公房也占了一部分,有23.1%的教师属于该群体。在多个乡镇的农村教师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本地的农村教师都在当地建有自己的住房,少部分年轻教师都住在单位的公共住房。在对农村教师的生病就医调查中,教师生病后,教师认为一般只要不是大病都自己解决或不太愿意去医院看病,有45.5%的教师都属于该类别,还有32.7%的教师由于工作量重,没有时间或抽不出时间去医院看病。但因负担不起医药费而不去看病的只占18.2%。这也表明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决定老师有病只要能拖就拖,没有太多时间去医院看病。反映出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权益保障不太重视,住房比较困难,因教学工作任务重,对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太重视。虽然目前各级部门对教师的身体状况还是比较关心的,51.8%的教师部门都每年或2年能给教师进行体检。但也有26.1%的教师多年没有体检,还有21.8%的教师从来没有体检,这也反映了有些部门对农村教师的身体状况关心还不够。

为了解农村教师的愿望,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工作条件、改善生活条件、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农村教师进行了调查。从单项选择的愿望看,农村教师中37.6%的老师最希望的就是提升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条件。15.2%的老师希望改善工作条件,7.9%的老师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发展。从多项选择中分析看,选择改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和教师专业发展三项的占总数的95.2%。表明了农村教师的迫切愿望就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工作的环境和自己的专业能力。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研究结论:农村教师整体力量不强,无论是教学工作量还是教学辅助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又大,精神状态高度紧张。国家虽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但还有部分农村教师长期没有得到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需得到有效提升,培训的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有的不合理、效果不理想。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城乡差别比较大,教学基本条件有的还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手段和多媒体设施还比较落后。教师的工资收入能得到提高和保障,但整体收入偏低,政策性的津补贴低,生活压力较大。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健康医疗保障措施薄弱、公共住房条件不高、工作环境较差。这些条件也是促使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难以留住的重要原因。

四、提升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策略和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国家出台了不少文件和政策,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15],提出了采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等一些措施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计划从“提高乡村教师思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倾斜、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和建立荣誉制度”等八方面[15]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工作水平、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一方面国家应高度重视,这点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各地落实政策力度不同,形成一种新的不平衡。提升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必然使农村就读学生人数下降,农村教师数量减少。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部分区域的农村因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在较长一段时间不可能随着城镇化进程而消失,农村学校依然存在,义务阶段就读的儿童人数虽减少但相当部分孩子无法进城就读。农村学校必然有存在的需要。但缩小城乡差别是真正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感指数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基础硬件的建设,构建新型现代化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另一方面重视学校的合并调整,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在减少农村教学点和村小的同时,应结合农村的人口发展规模、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建立农村区域学校,使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吸引大学生来农村学校任教。

2.制定各类农村学校建设标准。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从农村学校的校舍、校园环境、教学仪器设备、教师配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图书资料等要素制定建设标准,缩小城乡学校的差别,使农村学校教师从工作环境上、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感受城乡差异性小,留住农村教师安心任教。

3.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师在农村从教的工作业绩、从教时间、学历程度、职称评聘、工作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系统综合考量,特别是在绩效性奖励中应得到充分体现。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师群体的不同等级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优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能真正得到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得到真正尊重。

4.建立农村教师医疗保险住房等生活保障福利制度。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对农村教师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还没有全方位的改革到位,医疗保险的制度、住房的政策等有关农村教师的健康、生活政策性制度应做到城乡一体化,从而保障农村教师安居乐业。

5.建立有效的教师编制核定和检查机制,通过依法治校的手段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按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办学,保障农村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消除农村中小学校的“代课教师”;另一方面应按照班额、生源状况配置教师,形成规范、合理的教师编制审核机制。

6.建立教师培训业务档案,改革教师的培训制度,保证教师培训的效果,真正体现教师缺什么、培训机构补什么,使培训内容有效、实用。国家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保障教师的培训,但实效还不理想,即使“国培”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16]应建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基地,开设不同的课程和培训内容供教师选择,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虚拟技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和体系。可试点采用发行教师培训基金卷的形式,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需求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进行有选择、菜单式、个人定制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培训的效果真正有效。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使教师培训社会化,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1] 苗承燕,王嘉毅.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3省 17所中学的调查[J].基础教育, 2011,(12):103-108.

[2] 王慧,马晓娟.西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来自甘肃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07, (12 ):3-6.

[3] 倪嘉敏.关于西北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5,(6):58-64.

[4] 董建伟.新疆南疆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实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11下):25-27.

[5] 彭乃霞,侯中太,郭学敏.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生存状态研究来自贵州省都匀市的调查[J]. 民族教育研究,2011,(3):124-128.

[6] 陈平.改善海南省少数民族和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外资,2012(9)下:264-267.

[7] 罗儒国.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7):44-47.

[8] 田宝军,冀飞宇.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农村教师生存状态问题[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2.

[9] 余应鸿,胡霞.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的问题、归因及重构——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71-76.

[10] 孙德芳,林正范.农村教师的生存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40-46.

[11] 侯中太,朱虹.农村教师身心健康状态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0) :97-100.

[12] 周华青.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获得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15,(6):74-79.

[13] 罗儒国.教师生存方式研究:盘点与梳理[J]. 上海教育科研,2012,(7):14-18.

[14] 郭浩.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6下):173-174.

[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G].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08/content_9833.htm.

[16] 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7):36-39.

责任编辑:吴旻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urvival Analysis——Based on the Survey Date Analysis of Teachers of Ji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JIAO Zhongming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teachers'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affect the teachers stability and teaching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580 rural teachers in Jiangxi Prvoince, after the analysis on five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inuous education, working conditions, working presure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ways for establishing and constructing modern rural standards of school, system of assessments and medical cares.

urbanization; under-developed areas; rural teachers; working conditions; living conditions

2016-08-15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6.05.0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11YJA880040)

焦中明(1962-),男,河北辛集人,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技术理论。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1010.1050.024.html

G625.1

A

1004-8332(2016)05-0116-07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