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2016-12-19綦良群李庆雪

学习与探索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产性子系统服务业

綦良群,李庆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綦良群,李庆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新动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包括融合能力因素和融合环境因素;融合能力因素可细分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产品开发;融合环境因素可细分为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实证结果表明,除融合环境因素中经济环境因素与系统的运行呈反向作用外,其他影响因素对系统运行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融合能力;融合环境

引 言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和机械科学院研究总院于2016年5月12日发布《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中国与制造强国之间差距逐渐缩小,从不及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接近美国指数的58%。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还处在全球价值链上较低的位置,表现出“大而不强”,如果只注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会造成进一步的产业结构失衡[1]。Carlsson等学者明确指出,服务业尤其是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部门获得较强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2][3][4]。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将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认识和研究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的规律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揭示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

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相互融合的态势不断加强,“制造+服务”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5]。Kucza和Gunther(2011)以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为融合的一种形式,研究制造业企业全球服务化模式[6];在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关系及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杜传忠等(2013)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整个产业体系的两个子系统,研究两个子系统互动融合发展,并对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子系统及服务业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7];肖挺等(2014)提出,人力资本投资、信息技术引入及客户关系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创新的影响因素,并以中东部81家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验证[8]。综上所述,学者关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系统或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子系统的产业系统研究,针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分析

互动融合系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明确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的目标和系统要素是研究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

(一)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目标及功能

互动融合系统是由多主体、多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其目标为多层次的目标集合,而非单一、简单的系统目标。互动融合系统多层次目标可以为互动融合系统指明发展方向,其总目标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分目标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

系统直接功能为对系统主体要素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扭转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位置;系统扩展功能包括对系统支持性要素作用和对系统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互动融合系统能够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改善就业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及优化国际贸易结构。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要素

互动融合系统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其由互动融合系统主体要素、互动融合系统支持性要素和互动融合系统辅助资源要素共同组成。

1.主体要素。互动融合系统主体要素包括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产业,掌握着信息技术、核技术及空间技术等先进技术,在互动融合系统中,不但是互动融合的推动者、实行者,也是互动融合的最大受益者;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相关的配套服务,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投入品,将专业化的人力与知识资本引入互动融合系统中,是互动融合系统的主体要素。

2.支持性要素。互动融合系统支持性要素包括用户、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目标用户具有特殊性,主要是由制造业生产者组成,用户对其产品的定制性和个性化要求高,用户需求的变化引起互动融合系统的自适应调节,从而实现对互动融合系统的支持;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直接影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主体要素的发展水平,政府还通过资金、信息等多方面引导支持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行业协会是政府与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不仅向政府传达互动融合的需求,还协助政府制定互动融合相关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通过信息、教育、培训等服务为系统提供帮助和支持。

3.辅助资源要素。互动融合系统辅助资源要素包括知识技术资源要素和金融资源要素等。知识技术资源要素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及知识中介等知识和技术“生产与传播”的专业机构提供;金融资源要素通过拨款、融资等形式的金融资源支持,形成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资金链,其能够有效解决互动融合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分为相对独立阶段、技术融合阶段、产品融合阶段、市场融合阶段、新型产业模式形成五个阶段。基于对运行过程的研究,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分为融合能力因素和融合环境因素。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

1.相对独立阶段。互动融合系统受环境变化、交易费用和劳动分工、专业化等影响,支持子系统反应并开始调节。政府给予适宜两个子系统独立发展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为两个子系统独立发展、各子系统与系统要素间进行协调沟通,用户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品及服务的专业化、低成本要求;互动融合辅助资源要素提供必需的知识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从没有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发展成为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独立的子系统。

2.技术融合阶段。互动融合系统技术融合指科技创新在装备制造业子系统和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间进行扩散的现象[9] 。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是以自身作为核心研发者,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技术的创新与更替越来越快,技术研发方面的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行业协会发挥沟通协调职能,建立辅助知识技术资源要素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的对接通道,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另外,政府提供了适宜技术融合发展的政策。此时,装备制造业子系统不再依靠单一产业技术进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对其的技术渗透,逐渐形成装备制造业子系统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共同的技术平台,进而形成技术融合。

3.产品融合阶段。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用户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动融合系统产品融合通过对装备制造业子系统和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不同产品功能的整合,用同一产品形式实现装备制造业子系统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产品的不同功能,从而满足全球化用户需求。在支持子系统用户要素对“装备+服务”的产品需求的推动下,以互动融合系统技术融合为平台,以辅助资源要素为保障,实现同一产品或一组产品“装备+服务”的需求,进而在技术与需求双重作用下实现互动融合系统产品融合。

4.市场融合阶段。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不仅市场范围得到扩大,而且规模也发生明显改变。用户对“装备+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新增的市场价值引起市场融合的发生。政府为市场融合提供政策支持,辅助资源要素提供融合型市场交易所需的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促进市场交易发生,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市场交易,融合市场规模逐步得以扩大,形成市场融合。

5.新型产业模式形成。伴随着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发展,引发组织及管理上的融合。管理融合是在支持要素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下进行的融合,通过沟通协商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并逐步实现互动融合系统在产业计划和组织职能上的融合。通过管理输入、股权控制或是合并等方式确立装备制造业子系统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管理及组织上的融合,形成新型融合产业。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

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分为融合能力因素和融合环境因素。融合能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产品开发;融合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

1.融合能力因素。融合能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独立市场并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装备制造业对技术创新需求的匹配是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在互动融合系统中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扩散的作用使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边界逐渐模糊,形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通用的技术平台。通用技术平台有利于产业边界处技术的互动,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融合型产品的开发包括产品设计与实现,强大的产品研发设计和实现能力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产品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产品研发水平关系着用户对融合型产品的需求,其直接影响互动融合型市场的建立。

2.融合环境因素。融合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包括融合系统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融合系统市场规模直接影响产品的融合性定位及对融合型产品的需求量。融合系统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对融合型产品的需求,促进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竞争压力已经从本国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市场竞争能够体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可提升互动融合的主动性及配合性。融合系统政策环境直接决定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影响互动融合系统技术融合的进行,同时产业规制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难易程度。融合系统经济环境直接关系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经济环境不但可以带动融合型产品客户的需求、影响产品的开发实现,还能为融合型市场的建立与拓展起到保障性作用。技术环境体现外部技术的总体水平,影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技术发展,关联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有技术平台的高度,是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

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取及变量测度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指标(见下页表1)。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测度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以及各省市2015年统计年鉴。本文将所选取的实证数据进行整理及转换,做到数据口径的统一,最终得到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原始数据30组,并用SPSS19.0和Eviews8.0进行分析。

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690,大于0.5,说明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型检验的卡方值为140.048,且显著性水平P值为0,达到显著水平(p<0.01),表明数据样本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本文以特征值大于1为依据,提取一个公因子,该因子的累积解释方差为95.581%,命名为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子并计算出因子得分,它反映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水平。

表1 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指标

分析10个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指标,除 X8外,其余9个解释变量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将这9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50,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578.305,显著水平P的值为0,说明这9个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3次迭代得到正交旋转矩阵,结果显示X2和X7这两个自变量在因子2上有较大载荷,其余7个自变量在因子1上有较大载荷。本文将提取的因子1命名为融合投入因子(Input),因子2命名为科技规模因子(Scale)。提取因子方差贡献率,结果显示提取的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559%,表明两个因子对原始数据变量的信息提取非常充分,只产生了少量的信息丢失。对于经济环境(地区生产总值)这一影响因素指标,本文运用Z标准化方法将数据进行标准化,作为后文继续分析数据(Zecon)。

(二) 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由前文分析建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XInput+β2XScale+β3XZecon+e

回归模型中,Y为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子得分,XInput为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即融合投入因子得分,XScale为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即科技规模因子得分,XZecon为互动融合系统影响因素,即经济环境因素Z标准化数据,βi为回归系数,e为误差项。通过Eviews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从表2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达到0.987,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很好。DW值为2.155,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F检验结果F值为702.0913,P值为0.000,表明模型结果显著。T检验,查T分布表在置信区间α=0.05时,T(27)自由度的临界值为1.703,其中T(β0)=37.19419,远大于1.703,所以拒绝β0=0,这表明,融合投入因子对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有显著的影响,其余T值在置信水平0.05水平下均通过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变量X1(Input)的回归系数为1.026,表明融合投入因子每增加10%有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能力提高10.26 %;变量X2(Level)的回归系数为0.351,表明科技规模因子每增加10%有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能力提升3.51%;变量X3(Zecon)的回归系数为-0.23,经济环境因子的系数为负数,说明对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影响是反向的,地方经济越发达越不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目前,中国正处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装备制造业发展程度远超生产性服务业。地方经济越发达,造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不平等的产业水平造成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不匹配[10],直接影响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结 论

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方法对互动融合系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经济环境因素对系统运行起反向作用,其他影响因素对系统运行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建议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技术平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优势,使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互动融合发展掌握核心技术,进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实证研究中,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统计数据,本文采取将包含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业数据替代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这可能会影响实证研究的准确性。

[1]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 [J].中国软科学,2013,(5):129-143.

[2] KARAOMERLIOGLU D,CARLSSON.Manufacturing in Dec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n[J]. Economy,Innovation,New Technology,1999,(8):175-196.

[3] ESWARAN M,KOTWAL A.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2):401-420.

[4] Hill,TANGIBLES T.Intangibles and Services:A New Taxonom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Output[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32(3):426-446.

[5] NEELY A. Exploring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J].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2008,31(1):103-118.

[6] KUCZA G, GEBAUER H.Global Approaches to the Service Business Inmanufactur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1,26(7): 472-483.

[7] 杜传忠,王鑫,刘忠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13,67(6):19-28.

[8] 肖挺,刘华,叶芃.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4):591-598.

[9] 沈蕾,靳礼伟.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8):67-70.

[10] 张中强.基于制造业视角的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揽接能力研究[J].管理世界,2012,28(9):180-190.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 博]

2016-08-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125)

綦良群(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 李庆雪(1989—),女,博士研究生,从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F062.9

A

1002-462X(2016)11-0099-05

猜你喜欢

生产性子系统服务业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SVM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藕合评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