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CC改良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2016-12-17李彩云柴长梅翟晓敏洪静芳

护理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贴膜异位无菌

李彩云,柴长梅,翟晓敏,洪静芳

(1.安徽省立医院 肿瘤科,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PICC改良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李彩云1,柴长梅1,翟晓敏1,洪静芳2

(1.安徽省立医院 肿瘤科,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置入,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术[1-2],其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留置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和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化疗、肠外营养、长期连续输液[3]。PICC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患者带管期间需要规范细致的维护,而在导管的维护过程中,体外导管固定方式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有关PICC临床应用及置管方法的研究较多,而如何有效固定导管及其延长留置时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改良固定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科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0~80岁;行B超引导下肘上置管的患者。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语言沟通障碍、不合作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置入PICC化疗肿瘤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36 例;年龄 21~77(51.56±12.94)岁;乳腺癌22例,消化道肿瘤19例,肺癌6例,其他14例;置管途径:贵要静脉48例、肱静脉5例、头静脉 8 例;导管留置时间为 3.5~11(8.93±1.95)个月。对照组男 24 例,女 36 例;年龄 25~77(53.53±12.02)岁;乳腺癌20例,消化道肿瘤18例,肺癌5例,其他17例;置管途径:贵要静脉49例、肱静脉5例、头静脉 6 例;导管留置时间为 3.5~11(8.38±2.01)个月。 2组患者导管均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3代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型号为4 Fr。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置管途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型号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例化疗肿瘤患者B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2组患者固定导管的贴膜均使用3 M公司生产的HP透明贴膜,规格10 cm×12 cm。置管操作方法遵循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有关 PICC 的技术操作规则[4]。(1)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即消毒皮肤待干后,将导管与减压套筒之间呈流畅弧形放置,首先用无菌胶带固定好固定翼及连接器的一半,抗过敏胶布交叉固定连接器[5],再用一条胶布以高举平抬法横向固定输液接头[6]。(2)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消毒方法同对照组,将导管与减压套筒之间呈流畅弧形放置,摆放成“L”型或反“L”型,无张力粘贴10 cm×12 cm透明贴膜,透明贴膜边缘覆盖整个连接器,贴好贴膜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捏连接器处延长管两边的贴膜,使延长管呈高抬法固定、连接器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牢固固定连接器的同时也避免了细菌进入穿刺点。将导管连接管置于穿刺点外侧,将导管摆放成“S”型弯曲,输液接头置于透明贴膜上,防止接头直接接触皮肤对皮肤的压伤,用1张6 cm×7 cm无菌敷料固定,敷料一端覆盖整个连接器,一端固定远端连接管及输液接头的三分之一,远端连接管及输液接头均使用高举平抬法固定,暴露中段连接管,以便能从连接管中观察回血。如为治疗间歇期间伤口敷料则包裹整个输液接头。

1.2.2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带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如PICC断裂、异位、局部皮肤感染及受压情况,记录无菌贴膜更换时间。(1)PICC断裂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PICC部分或完全断裂的状态[7];(2)导管异位:以X线定位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为理想位置,末端位于其他位置的均为异位[8];(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局部感染定义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有脓性分泌物[9],症状可单独存在;(4)皮肤受压破损:导管局部或连接器下皮肤压痕明显并出现破损[10];(5)无菌贴膜更换时间:PICC导管每7 d至少需要维护1次[11],本研究排除局部渗血、渗液导致提前更换贴膜病例。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处理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化疗肿瘤患者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的比较 观察组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17),详见表 1。

表1 2组化疗肿瘤患者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率比较(例)

2.2 2组化疗肿瘤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化疗肿瘤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例,%)

3 讨论

3.1 改良固定方法可减少患者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

3.1.1 导管异位、断管 有文献报道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12],导管异位会引起患者的恐慌,调整导管会增加护理工作量。我科采用改良固定方法,采取将无菌透明贴膜覆盖整个连接器,并用棉质无菌敷料加强固定导管连接器,使导管连接器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加,增加了摩擦力,使其对抗外来的阻力增强,避免了因频繁伸曲肢体、旋转关节等因素造成导管异位;同时无菌敷料增加局部透明贴膜的厚度,降低易折处透明贴膜的弯曲弧度,可对贴膜下的导管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有效避免体外导管打折现象的发生[13],预防导管断裂。传统方法用胶带固定导管,导管位于胶带和皮肤之间,若有施加于导管的外部力量,如肌肉的活动等都会牵动静脉引起导管不同程度移动,而导管移动形成的楔形空间会使胶带的粘附力减弱,造成导管自由进出体内引起异位;胶带交叉固定连接器,虽然固定牢固,但揭除贴膜不方便,较易引起导管移位或断裂。

3.1.2 局部感染 传统固定方法贴膜仅固定好固定翼及连接器的一半,随着置管侧上肢的活动,连接器与皮肤之间会形成移动空间,使细菌趁机沿导管进入穿刺点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改良固定方法使用透明贴膜覆盖整个连接器,高抬法固定延长管的同时连接器呈密闭状态,加无菌敷料的双重固定,避免细菌由连接器沿着导管进入穿刺点,降低了外源性感染的可能。同时,要注重患者及家属的宣教,置管后需立即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带管期间注意事项,定时维护,特别强调每天观察臂围及穿刺点有无肿胀、发红、渗血、渗液、导管外露有无变化等[14],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处理。

3.1.3 皮肤受压 本研究中对照组发生皮肤受压有4例,其中1例发生输液接头处皮肤压伤,原因是患者出汗及衣服摩擦胶带后胶带失去黏性,输液接头失去固定后自由移动,患者夜间睡眠时输液接头压伤肘部皮肤。而观察组使用粘附性强的无菌敷料,使导管及其延长管紧凑固定,治疗间歇期间无菌敷料包裹整个输液接头,避免患者活动时衣服边缘倒勾住接头,或其他物体对接头的碰触牵动而至接头压伤皮肤;同时夏季患者穿短袖衣服,可避免导管延长管脱出或过多暴露导管及其延长管而影响患者形象;另外输液接头朝下,便于护士在患者输液期间消毒接头及方便输液器的摆放。改良固定法将输液接头置于透明贴膜之上,后用高举平抬法固定,可有效减少接头对皮肤的压力,同时将导管延长管及输液接头固定在穿刺侧上臂的前外侧面,患者卧位时不易受压。

3.2 改良固定方法可减少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胶带固定法由于胶带经常与患者的衣服摩擦,极易出现卷边现象,卷边后粘贴面易粘附灰尘和皮屑,使粘附力下降,固定不牢[6],常需要增加更换贴膜频次,以致增加医疗费用、患者经济负担;另外胶布交叉固定去除贴膜不方便,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崔更力[15]在研究中使用思乐扣固定固定翼,其固定效果牢固,但其存在问题是:使用思乐扣之前需涂皮肤保护剂,去除时需涂抹酒精,操作复杂;增加医疗费用;去除贴膜时会增加患者疼痛不适。改良固定方法在透明贴膜覆盖整个连接器的基础上,加用棉质无菌敷料固定连接器及其周围皮肤,同时牢固固定延长管及输液接头。另外采用无菌敷料固定简单,去除贴膜方便,节约了护士的换药时间。

[1]陈林敏,李秋梅,范育英,等.742例左右上肢静脉入路PICC患者置管并发症对比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4A):66-67.DOI:10.3969/j.issn.1008-9969.2012.07.021.

[2]黄丽萍,熊邦琴,王 虹,等.两种CVC补救方法在PICC失败后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12C):4152-4153.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36.028.

[3]Markovich M B.The Expanding Role of the Infusion Nurse in RadiographicInterpretation for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ip Placement[J].J Infus Nurs,2008,31(2):96-103.DOI:10.1097/01.NAN.0000313656.42539.b4.

[4]Philpot P,Griffiths V.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5-98.

[5]张海霞,付艳枝.三向瓣膜式PICC固定方法改良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51-552.DOI:10.3969/j.issn.1002-6975.2012.06.033.

[6]林 静,马 珊.施乐扣固定PICC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0,25(10):13-14.DOI:10.3870/hlxzz.2010.10.013.

[7]李琳琳,季日峰,苏 颖.PICC导管断裂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5):90-92.DOI:10.3870/hlxzz.2014.15.090.

[8]徐海英,谷小燕,王 兰.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送管时导丝替换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8):56-58.DOI:10.16460 j.issn.1008-9969.2015.08.056.

[9]万东华,陈翠杰,王海燕,等.痊愈妥敷料在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5):1867-1868.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4.15.040.

[10]徐卫英.PICC导管维护两种不同换药方法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3,11(9):2538-2539.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3.27.028.

[11]梅思娟.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预防PICC静脉内导管断裂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435-437.

[12]石 英,何燕娴,黎蔚华,等.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种正位方法的比较[J].护理学报,2013,20(8A):66-67.

[13]孙 悦.PICC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及在肿瘤患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398-1399.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4.11.028.

[14]李 佳,范育英,覃惠英,等.10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PICC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5,22(1):52-54.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1.052.

[15]崔更力.两种PICC体外固定方法对患者使用体验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251-253.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4.03.002.

Effect of Improved Fixation Method of PICC

LI Cai-yun1,CHAI Chang-mei1,ZHAI Xiao-min1,HONG Jing-fang2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置入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化疗肿瘤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并记录无菌贴膜更换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17);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14.958,P<0.001)。结论改良固定方法可有效减少PICC断裂、异位、局部皮肤感染及受压情况发生,减少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改良;固定方法;PICC

R472.9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20.067

2016-0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3017)

李彩云(1979-),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护士长。

洪静芳(1992-),女,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护理学院院长。

周春兰 谢文鸿]

猜你喜欢

贴膜异位无菌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某贴膜机设计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