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子生药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6-12-17张春红王振旺李旻辉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药学中药学药学

张 娜,张春红,王振旺,李旻辉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060)

分子生药学教学改革探索*

张 娜,张春红,王振旺,李旻辉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060)

将理论-演示-实验模式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于药学及中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分子生药学》教学中,讨论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必要性、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难点,并对课程进行展望。

分子生药学;理论-演示-实验;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生产和成分的一门科学,所依据的主要是生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是生药学的一个极富前瞻性和前景性的分支[1]。分子生药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生药学的同时赋予其新的任务和挑战。从分子生药学这一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将近二十年,分子生药学的发展究竟如何呢?首先在应用层面上,利用分子生药学技术解决动物类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问题有其独特的优势,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蕲蛇的鉴别和乌梢蛇的鉴别就利用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其次,分子生药学在蒙药的鉴定、蒙药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估及保存、蒙药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调控蒙药材的道地性及分子机制等研究方面具有新的指导意义,并为蒙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2];再次,在理论教学层面,2000年《分子生药学》第1版出版,2006年发行了《分子生药学》第2版,同年,《分子生药学》进入本科生教材系列,2013年出版发行《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英文版。迄今为止,全国已有不少中医院校或医学院校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

1 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必要性

中药传统鉴定方法是按药用部位的形态,根据老药工的经验进行鉴定,主要鉴定方法包括: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统称为中药四大鉴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药现代化的推进,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中药的鉴定,尤其在动物药的鉴定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学习和掌握分子生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除了能更好地理解生药的分子机制,还可为学习药学和中药学的其它课程和将来从事中药鉴定和中药的新药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分子生药学在中药鉴定和中药的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在药学和中药学相关专业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 《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分子生药学》是一门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课程,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中药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储备。药学或中药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期间已经接受了药学、中药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科目的学习,对分子生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分子标记、基因表达、DNA复制和RNA转录等,所以在药学或中药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中开展《分子生药学》课程较为合适,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分子生药学的基本技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从另一方面来讲,《分子生药学》的学习能为研究生在制药企业、药检部门或研发机构就业获得一块“敲门砖”。因此,《分子生药学》课程最先要针对药学及中药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然后尝试在本科生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程的设置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重点解决中药资源和中药鉴定的突出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分子生药学现代技术和手段解决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资源遗传多样性、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药用植物分子辅助育种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生药的分子鉴定、种质资源评价、药材道地性及分子机制、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控等研究的能力。

3 《分子生药学》教学方式

3.1 理论-演示-实践模式在分子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药学》讲授要让学生在非常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能够了解和掌握最实用、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主动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日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3.1.1 理论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分子生药学存在很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需要通过前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多媒体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材料,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图片、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视频等,先使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课后要有选择地推荐阅读材料及与本课程相关的网上资源、教学参考书、期刊杂志,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多方法、多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欲[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课程内容,及时把握学科新的发展方向,使分子生药学的教学、科研与实际应用能够协调发展。

3.1.2 演示教学模式 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借助某些仪器或多媒体把一些具体事例通过简单明了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原理简明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在研究生中开展分子生药学课程,演示教学的优点是研究生人数少,可以进行分组的演示教学。选择1~2种常见的名贵中药的真品和伪品,分别按照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和分子生药学方法对其进行真伪鉴别,让学生观摩整个鉴定过程,将鉴定过程书写成鉴定报告,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自己对中药真伪鉴别的思路。

在演示过程中还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增加或减少部分演示内容。当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及前沿性[4]。

3.1.3 实验教学模式 分子生药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深化,开设实验课非常有必要,而且实验课学时以不少于20学时为宜。实验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到能满足实验需要的、具备相应技术装备的实验室,通过参加学科或课程实验而获取相应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针对分子生药学的研究重点,例如生药的分子鉴定研究和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设计合适的实验项目,其中包含分子生药学的基础实验项目,如药材中DNA的提取、RNA的提取、PCR技术、凝胶电泳、DNA序列分析等,让大家亲自动手操作。通过综合性实验课题设计,让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材料,通过前期查阅文献,综合利用分子生药学及其他中药鉴定手段,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易混淆品、真伪品、野生与栽培品之间的鉴别,提出实验设计思路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利用这种发散思维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思路和创新思维。更要将新手段、新技术等应用在分子生药学实验教学中,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药材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进行遗传背景、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对野生与栽培药材进行鉴别,了解生药变异的实质,突出学科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

3.2 双语教学的应用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分子生药学》双语教学最先涉及到的是一些分子生物学专有名词和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将这些知识穿插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4 《分子生药学》教学难点

4.1 《分子生药学》课程教师严重缺乏 《分子生药学》课程的讲授要求具备生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并涉及到植物分类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到一些前沿的科学技术与方法,课程讲授难度较大。目前,地方的中医药院校能够讲授《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教师严重不足,是《分子生药学》课程开展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与分子生药学相关的培训班或学术会议,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将学到的知识互相交流,组成课程团队,共同学习探讨完成《分子生药学》课程讲授。

4.2 《分子生药学》课程学时较少 在部分院校的本科生教育阶段虽已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但大多数是作为选修课,学时普遍较少,且大多高校只开设理论课,没有开设实验课,在较少学时又没有实验课的情况下,无法系统讲授《分子生药学》。因此,《分子生药学》应先在研究生教学中试行,充分发挥研究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课后文献的查阅和相关先进技术的学习,并把实验课作为《分子生药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随后吸取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将这些经验优选后应用于《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本科生教学。

4.3 《分子生药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较难 分子杂交、基因芯片、遗传转化、生物转化、反应器技术等,大家第一眼看到就会觉得陌生,如果不适当地引导学习,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应先引入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理论概念,而不要一开始就追求高、大、尚,把最基础的东西丢掉。只有当大家掌握后才可以继续讲授稍微深奥的知识。实验项目的选择也不能太难,实验前教师要先进行预实验,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5 《分子生药学》教学效果

在药学和中药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开设《分子生药学》,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现代化手段,建立了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理论-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演示,使《分子生药学》课程更为生动具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尝试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及书写外文科研文章的能力。

《分子生药学》课程内容新颖,并根据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还需要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有所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6 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展望

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门学科发展所要经历的,任何一门学科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逐步成熟的过程。目前,分子生药学正处在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过渡的阶段,将在中药科研、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而且,随着人们对道地药材认识的深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濒危药用动植物保护的重视,《分子生药学》学习对即将从事中医药相关职业的研究生来说越来越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应用于生药学研究中,使分子生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使分子生药学课程得以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在药学或中药学相关专业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具有广阔的前景。

[1]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34.

[2] 李虔全,周立社,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在蒙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615-2619.

[3] 俞年军,戴敏,谢冬梅,等.《分子生药学》课程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7):290-291.

[4] 丁常宏.参与式教学法在分子生药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3,26(3):462-464.

[5] 王利丽,代丽萍,陈随清.分子生药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9(5):137-138.

Preliminary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ZHANG Na,ZHANG Chunhong,WANG Zhenwang,LI Minhui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014060,China)

The theory-demonstration-experiment and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were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n graduate students who majored in pharmacy and Chinese medicine-related subjects.And the necessity of opening up molecular pharmacognosy,and the training target,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ffects,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the prospects of this course were discussed.

Molecular pharmacognosy;Theory-demonstration-experiment;Bilingu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2015-07-1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开放课题(KFKT2013004)

李旻辉

猜你喜欢

生药学中药学药学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
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及其混淆品的生药鉴别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留学生生药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