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狼图腾》: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集体性焦虑

2016-12-17

电影评介 2016年23期
关键词:狼图腾农耕草原

颜 敏

《狼图腾》: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集体性焦虑

颜敏

作为最原始的思想产物,图腾已然成为民族存在的历史共识,其自身与民族的血缘以及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在图腾中,积攒了大量的集体意识。基于此,在开展图腾的谈论时,即是对民族具有的民族性质的讨论,也是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讨论。小说《狼图腾》于2004年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地轰动,其中赞同者对其无比推崇,而反对者则对其不断进行批判。在当时,大量西方主流媒体对该部小说也进行了报道,并对其进行评论,在后期又被翻译成为多种文字在海外进行出版。分析该部小说迅速走红并热销的原因,该部小说有效展现了我国在历史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并在此关键时刻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

一、草原和农耕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受到人口快速膨胀和政治运动的双重影响,大量农耕人口进入草原地区,从而对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影响。在《狼图腾》中,作为农耕文明的著名代表,包顺贵虽然自身是蒙古人,但是其所在的家乡已经从之前的放牧转变为农耕,根据农耕文明的相关理念,应当在草原大力推行牧民的定居规划,对草原进行改造,形成定居点,并将放牧改为圈养。在农耕文明中所追求的是生活的稳定,因此,其将袭扰人类正常生活的狼看作天敌。在包顺贵发现狼群对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时,便决定将狼完全灭绝。在他不听巴图的劝告而造成军马的严重损失之后,包顺贵更决心将狼完全灭绝。[1]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包顺贵将来自于农耕地区的农民集合起来,使用各种办法对狼群进行屠杀。更通过烟熏点炮等方式将千年不衰的獭山上从来不曾灭绝的獭子全部捕杀,并用其炼制獭油。该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使得草原上不再有狼和獭子,进而使得草原鼠失去了天敌而泛滥,进而使得草原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辅以人为大规模开发,使得原本水草丰盛的草原出现了严重的沙化。

在《狼图腾》中,准确描述了草原和农耕两种文明之间产生的巨大冲突,在农耕文明进入草原之后已经对草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告知人们必须对不同文明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而不是肆意掠夺自然,进而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在当前全球生态恶化,全球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本部作品中,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多元文化共存极为倡导,进而获得了全球读者的共鸣。基于此,在全球范围内虽然有部分人因为不同因素对小说提出了批评,但是更多地人肯定了该部作品所取得的成就。而肯定的原因则是作者通过自身在内蒙草原生活的经验,说明了人和自然、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

作为一部描写狼的作品,却不仅仅是为了描写狼而创作,小说在表面上是对生物和生态两种形式的狼的描述,其实是对于文明、文化、现实以及政治的描述。将狼上升到令人崇拜的程度其实是作者对于文明思念的强烈表达,该种因素也是小说一经发表受到各方激烈讨论的重点所在。

在小说中将本质化的民族性质看作是不同文化影响所致,而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更是华夏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的碰撞,小说在存在和意识两个方面同时软化了民族的性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所推崇的是主管农业命运的龙王爷,即顶礼膜拜和诚惶诚恐以及逆来顺受。根本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样,始终以狼为中心,开始一系列的学习、守护、祭拜和杀害。在游牧民族草原上,农耕民族身上的烈性完全被释放出来。[2]此时的民族性格便推崇出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即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而两种文明的优劣之处在小说中展现的极为明显。

本部作品的意义不止于此,作者在最终结尾部分,将狼性文化和游牧精神上推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认为炎黄子孙其实就是游牧民族,而汉民族则是游牧民族先祖的子孙。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不仅仅存在于边疆地区,统治国家的多位统治者也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在农耕文明中,使得中华民族的性格被大大软化。而根据该种性格的横向发展分析,小说将世界文明以及西方文明归纳到思考的范围之内,认为游牧精神不但有效摧毁了野蛮的罗马奴隶制度和中世纪黑暗的封建制度,发展到现代受到游牧精神的影响,使得文明获得了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小说《狼图腾》中充满荒谬,整体简单通俗,也正是受到该种性质的影响,该部作品也被社会各个阶层人物不断谈论,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其准确表达了中国当前存在的文化症候。该种文明的思考分析的模型是被反复使用的模式,即中西方文化在交融过程中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类似的思考出现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虽然其中展现的是西方国家的崛起,但是已经潜在的成为了我国崛起的示范。在《狼图腾》的思考思路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纪录片《河疡》较为类似,虽然在影片中已经不再使用黄色文明的字眼,但是其中增加了中华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从而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该种反思最早可以追崇到“五四运动”时期,虽然在该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国民性”的词汇,但是有关羊、家畜、狼以及凶兽等多种性质的描述却极为细致。[3]总之,在中西方文明对比过程中使得我国民众陷入了集体性焦虑,并且为现代性的发展找寻多种出路。

其实,在我国发展道路研究过程中所获的答案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答案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现实意义。譬如,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存在的危机意识和解决的方式如下,即中国人对于羊往往会显现出兽相,而对于凶兽则会展现出绵羊特性,因此即便显现出凶兽的模样,也必然是卑怯的国民。而鲁迅先生对于该种现象的认识提出说法,即在对手显现出凶兽面相时,便应当如凶兽一般,而对手如绵羊一般时则应当展现出温顺的特点。在鲁迅先生所讲解的理念中深刻之处在于将羊和狼两种性质放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最终得出反抗强权的结论。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的《狼图腾》中对于羊和狼的性质进行了本质化处理,并完全折服于西方狼,最终展现出强权想象和崇拜的本质。

电影《狼图腾》海报

三、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冲突

随着我国对世界事务发展影响作用的不断增加,已经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警觉,其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对西方社会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巨大冲击,甚至对其自身利益形成损害。在该种全新历史形势影响下,我国国内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分析,对西方社会始终保持警惕性,对强权进行积极反抗,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利益进行捍卫。[4]正如上文分析,通过对历史的考证,其存在一定的正当性,而在本部作品中,关于民族性质的分析和思考所表达的仅仅是上个世纪初期,先驱者所倡导的对国民性质进行改造的基本思想。其最终目的在于,告知国人不能忘记曾经因为文化和思想的落后而导致国家受到外敌侵略的悲惨教训。在该种思想中包含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当前,具有该种意识并非坏事,其能够提醒人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正视当前的现实,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通过该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本部作品对国民性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但是,倘若国民过于执着于曾经的悲惨教训,则会与当前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较大冲突。当前由西方社会所建立的秩序则是像草原上的狼一般侵蚀和掠夺弱小的国家和民族,从而对自身势力完成扩张。在获得一定优势之后,反而又将自己称之为“文明狼”,与此同时将所有对其自身所建立的秩序提出挑战的力量彻底消灭。倘若以该种视角对本部作品进行分析,便会发觉其所宣传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太过张扬,有可能导致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并不恰当的场合发生冲突和对抗,因此对其提出较为尖锐的批评。

与上述言论存在较大差别,另一部分人群则是通过我国当前作为世界大国应当承担起自身所担负责任的角度对本部作品进行批判,该种理念是根据当前全新的国际形势在国内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声音。我国从当前已经成熟的世界体系中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说明该种体系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恰恰相反,其依然包含了大量科学合理的因素,比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我国在当前以及后期发展过程中必须借助该种体系对自身形成规范和约束。通过该种观点分析《狼图腾》则会发现其自身的主题和观点与当前的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文明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必须对其提出严厉的批判。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西方希望将中国设定成为利益关联方,其属于一种不平等的强权行为,该种行为充分反映了西方部分政治家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我国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企图通过合作的方式将中国划入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从而避免因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一旦存在该种不平等,则说明我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和西方社会产生较大冲突。而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恰恰说明了该种发展趋势。因此,以西方价值观为全球价值观,并严格遵守西方秩序则可以减少冲突的观念,太过天真,对于该种观点,在《狼图腾》主题中则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总之,在国民性改造过程中,对于《狼图腾》主张反抗的狼性精神必然会遭受到批判,表面看来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自身所参考的依据却恰恰存在自身的片面性。在前者的批判中所依据的是历史经验,但是完全脱离历史背景的反抗和斗争并不一定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当前的世界秩序予以认可,认为应当加强与西方社会的合作,其对于我国的和平发展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但是该种观点过于西方化,从而使得人们又忘却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惨教训,放松对西方社会应有的警惕性,降低民族竞争的基本意识。

在该种取舍皆难的境况下,所反映的是我国当前在世界环境中的身份和处境,我国已经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是其并不是主导世界发展的强国。拥有大国地位要求国人能够在观念上承担起自身作为大国应当承担的职责,但是我国依然没有强大到轻而易举就可以地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历史上所遭受的损害和悲惨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其对于国人看世界的态度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该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我国后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某些特定时期会遭受极为严重的困难,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凝重的脚步。

结语

2015年上映的电影《狼图腾》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也使得同名小说再次热销,正如10年前出版时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在电影问世之后使得社会各个阶层民众通过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激烈讨论和评判,其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因为其自身在多个层面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完美展现,而通过该种冲突的展现可以发现我国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遭受较大的挫折。

[1]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6):225-233.

[2]赵薇.生态批评视野里的《狼图腾》[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47-50.

[3]罗利琼.狼的赞歌和民族关怀——《狼图腾》的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169-171.

[4]冷旭.信息论视角下的《狼图腾》英译本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12.

颜 敏,女,山东临沂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兵团的影像口述史(项目编号14QN18);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兵团屯垦知青口述历史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TDSKSS1505)成果。

猜你喜欢

狼图腾农耕草原
讲解《草原图》
农耕旧事十二韵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可可托海的草原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