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濡脉之我见

2016-12-16殷健操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福建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水湿脉象阳气

何 霞,殷健操(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濡脉之我见

何霞,殷健操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脉诊;濡脉;湿病

人们对脉诊自古以来就有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认识。可见脉诊相对于其余三诊,医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占有相当大的因素。然而切脉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必不可缺少的,故有“指下沉浮辨得虚实表里,三部九候尽知脏腑春秋”[1]之说。以下将结合濡脉来谈谈对脉诊的认识。

1如何诊得濡脉

濡脉浮而细软,它的形状浮细无力,极其软弱,诊脉时必须轻手细审,才能触到它,好像漂浮在水面的棉絮一样,稍微重一点就不能胜任。因此在脉位上,濡脉浮应当具有举之有余且按之不足之性;在脉形上,濡脉细,当有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的特点;在脉势上,当是脉搏应指下不甚有力的软脉。

2濡脉难诊的原因

濡脉是由浮脉、细脉、无力脉组成的复合脉,也易于他脉构成相兼脉,如濡缓脉、濡数脉等。这与濡脉主湿的特性相合,湿邪也易于其他邪气相合,如寒湿、热湿、风寒湿、风湿热、暑湿等。濡脉的浮而细软易与洪脉、细脉、弱脉、微脉相混淆,临床诊脉时稍不注意便容易出错,当仔细鉴别。濡脉的是脉位浮、脉形细、脉势软。其在脉位上易于洪脉相混,洪脉虽浮,但其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当与濡脉的细软相别。在脉形上当与细脉相别,细脉虽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其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与濡脉的举之有余而按之不足有别。再者濡脉的形细势软易与弱脉相混,弱脉极软而细,但其脉位沉需与濡脉的脉浮相鉴别。濡脉形细势软又易与微脉相混。微脉指下按之微弱欲绝,如羹上之肥,虽然其脉形相当细小,但脉势极其软弱,以至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显,似有似无与濡脉的轻取即得、重按不显相别。

赵绍琴[2]在总结其父亲的诊脉经验时提到: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单一脉象,从—个脉就定病。因此临床诊脉时首先因从脉位上对脉象进行认识,再从脉形、脉次、脉势上逐一进行认真体会,方可辨出脉象。

3濡脉主湿

在第7版《中医诊断学》[3]中讲到濡脉浮而细软多主虚证和湿困。一般来说,水湿内盛失于布散当出现弦、滑、紧等脉象,为何出现浮而细软的脉象呢?教材解释说是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可出现濡脉。这样短短的几个字似乎难以将湿困出现濡脉机理说清楚。

濡脉,首先从文字上来理解,体现其脉象本质在于这一“濡”字。《实用中医字典》[4]对濡字有以下5种解释:① 本义是浸,沾湿,为动词。② 引申为湿润,潮湿,为形容词。③ 引申为润养,滋养,灌溉,为动词。④通“软”,形容词。⑤ 脉象之一,为名词。由此可知,当从湿和软来在理解濡脉。《脉经》曰:“软一作濡。一曰细小而软。”其形“极软而浮细。”后世脉学皆以《脉经》为准,将浮细无力之脉称为濡。当然也有医家认为濡脉当仅理解为软脉,对脉位、脉体、至数都无特殊限定,只要脉有柔软之感,就是濡脉。笔者不大同意这种看法,仍然认为濡脉当为浮而细软之脉。

考历代脉学专著对濡脉主病的描述如下:《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5]:“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针太冲补之。关脉濡,若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女萎丸,针关元,补之。尺脉濡,苦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濒湖脉学》[6]:“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医宗金鉴》:“濡阳虚病。”

综上可知,濡脉主病主要有上焦心肺阳气的微弱,表虚不固,以致汗出不止的自汗;脾胃阳虚,中阳不足的两关脉濡以及下焦虚寒,精血两伤的两尺脉濡。《医学衷中参西录》[7]温降汤中述“治吐衄,脉虚濡而迟,饮食停滞胃口不能消化,此因凉而胃气不降也,以温补开通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白术三钱,清半夏三钱,生山药六钱,干姜三钱,生赭石轧细六钱,生杭芍二钱,川厚朴钱半,生姜二钱”。此病案中患者是以吐衄为主症,必然就存在精血不足,此患者虽有脾胃失运,但仍与精血不足,脾胃失于濡养有关,故此处的脉濡就主精血亏。

但对于濡脉主湿的病因病机,却很少有论述涉及。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盛者,大筋緛短,血脉亦软,故持之软。但对于濡脉主湿,并非主要因湿邪压阻脉道所致,首先当分外感之湿与内生湿邪。外湿大体有寒湿、热湿、风湿、暑湿之分。湿邪致病,一方面是取决于感邪之轻重、受邪之部位以及发病的季节;另一方面取决于脏腑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喜燥恶湿,所以湿邪困阻脾胃气机,抑遏脾阳,脾阳受到伤害,反而无以制约水湿,更容易迁延不愈或者泛滥成灾。叶天士有云:“湿盛则阳微也。”湿邪与寒邪相合,均是阴邪,伤阳最易;湿邪与风邪相合,容易流窜四肢经络,变化无常;湿邪与热邪相合,胶着难解,缠绵氤氲;湿邪与暑邪相合,只在夏天独见,再有热化和寒化的区别。因此湿邪致病,以脾胃为中心。故《温病条辨·中焦篇》[8]有云:“湿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因此无论是何种外湿之邪致病都是因湿邪困阻脾胃气机,气阻欲伸于外,所以脉象浮且软;湿胜则阳微,脉象软而细,从而表现为浮而细软的濡脉。而内生湿邪是以阳气虚为主要原因。从人体阳气不足来看,尤以脾肾之阳最为发病契机。脾主运化水湿,阳虚则水湿失于运化而停聚;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而停蓄。水湿停聚,更使阳气虚衰,鼓动血行无力,所以脉象细软。一则脾胃虚弱,出现了“无根之象”;二则湿邪内聚,微弱的阳气虽与寒湿之阴邪相争,但争而无力故出现脉浮而细软为濡脉。临床见之更要结合其它三诊,查其全身表现,综合考虑到底是外湿侵袭还是内湿停聚。将此辨别清楚,临床遇之方可得心应手,药到病除。若外湿侵袭当以解表醒脾化湿为主并以其兼夹的寒、热、风、暑之邪再配以散寒、辛凉、疏风、清暑之法。但要必须固护阳气,因其本身大多可隐含阳气不足,所以因谨慎过用苦寒伤阳之品。若内湿停聚则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并可酌情添加利湿之品。当慎用苦寒之品,而选用甘淡渗湿之药。但利水之品不可久用、过用,因利水必伤人体阳气,太过会导致阳气更虚,水湿更盛。

[1]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2]赵绍琴.文魁脉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38.

[3]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7.

[4] 王森.实用中医字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96.

[5] 王淑和,贾君,郭君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6]李时珍.濒湖脉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6.

[8]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

R241.1

A

1000-338X(2016)02-0065-02

2016-01-28

何霞(1986—),女,医学硕士。

猜你喜欢

水湿脉象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水湿痰饮为何引起代谢障碍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