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的文化解读

2016-12-15尚金霞刘尧峰

武术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土家族传承

尚金霞+刘尧峰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进行研究,认为撒尔嗬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地域性、宗教祭祀性和文化变迁性等鲜明的文化特征,拥有独具魅力的仪式表达、动作表达、歌词和功能表达。其传承路径主要包括融入大众文化生活、进入学校教育阵营、突出文化本真性以及走民俗文化旅游推广之路等。

关键词:土家族 跳丧舞 文化特征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0—0113—04

“撒尔嗬”是流传于鄂西南清江中游土家族地区为悼念长者辞世的一种传统歌舞仪式,其名又称“三爷儿合”“散忧嗬”“ 跳丧”以及“ 打丧鼓”等。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事象,由于该舞舞姿粗狂刚烈、雄浑豪迈、动作刚柔相济,节奏感强,被人们称为“死神之舞”,亦被外国学者誉为“东方迪斯科”之美称,2006年6月,土家族“撒尔嗬”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 起源探微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事物,其历史的演变轨迹都必然要经历萌芽、雏形、定型和成熟几个阶段,“撒尔嗬”也同样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据考证,“撒尔嗬”萌芽于先秦时期古代巴人的战舞及祭祀仪式,土家族乃是先秦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能征善战,能歌善舞。据《尚书》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而真正意义上的“撒尔嗬”的雏形的出现应该是在隋代,《隋书·地理志》记载:“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 [1],由“绕尸而歌”和“歌词说平生之乐事”,可以看出,这种仪式与土家族今天的“撒尔嗬”极为相似,但主要是以唱为主。而到了唐代,这种丧葬仪式便增加了跳的内容,《夔府图经》载:“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 [1],宋 《溪蛮丛笑》“死亡群聚歌舞,舞则联手踏地为节,名曰踏歌……”[1],这时便有了唱和跳合二为一的仪式,因此,唐宋时期可以被看做是“撒尔嗬”的定型时期。而明清则是“撒尔嗬”的发展成熟时期,据《巴东县志》载:“后四里本土蛮之余,多杂彝俗。而哭友一节,可谓独得。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2],其形式与内容则与今天土家族地区流行的“撒尔嗬”基本上一致。

2 土家族“撒尔嗬”的文化特征

2.1 较强的传承性

传承是对传统惯性的保持和继承,没有传承,传统文化将会被割裂,社会也将停止不前,正是由于这种传承性,才使得民俗文化能够自古相传、代代沿袭。“撒尔嗬”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从其产生到现在至少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然而这一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并没有随着土家族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时间的变迁而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洗礼,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土家民间,是土家族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体现,这种融合了民族情感和习惯的独特山寨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持久而稳定的、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而在土家人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土家族人精神的图腾。

2.2 宗教祭祀性

人类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巫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当人们不能驾驭某种自然现象或者不能对其加以解释的时候往往就会诉诸于神灵。弗雷泽在《金枝》中论述到:“在原始人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树木被看做有生命的精灵,它能够行云降雨,能使阳光普照,六畜兴旺,妇女多子”[3]于是人们开始祭拜他们认为主宰命运的各路神灵,这就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开端。

土家族“撒尔嗬”的产生同样脱胎于宗教祭祀活动,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体现。首先,土家先民信奉白虎,视白虎为神灵,《后汉书》关于廪君化虎的神话传说中记载:“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焉。”[4]这里的“巴氏”,便是特指廪君的后裔,即现今生活在武陵山清江流域一带的土家人。另外,“撒尔嗬”也蕴含着较为明显的祖先崇拜,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向王天子是土家族的远古祖先,是有着卓著功勋的民族英雄,人们深信向王天子能够保佑自己的子孙平安幸福,如在“撒尔嗬”仪式的歌词中就有唱到“向王开疆辟地,我民守土耕稼。”以及“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等,是土家族原始宗教崇拜的体现。

2.3 鲜明的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人们通常用“南摆手、北跳丧”来描述土家族文化,意在说明土家族聚居的南部即酉水流域以跳摆手舞为其文化的代表,而在其北部的夷水(清江)流域,则以跳丧舞为其文化的象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农耕文明下土家族的先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大山深处的土家山寨,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极不方便,“一山未过一山迎,千里全无半里平”是其地理环境真实而逼真的写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撒尔嗬”便相对静态地封闭地进行传承,根据田万振先生的考证,原生态的“撒尔嗬”流行区域分布主要为“东起长阳巴山鸭子口,西到恩施的浑水河,北至巴东三尖观,南达鹤峰龚家垭”[5]这一清江中游地区,主要区域包括巴东、建始、鹤峰、长阳、五峰等县市,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传统跳丧舞“撒尔嗬”的流传区域也不再局限在上述地域,其文化场域基本上已经扩布至整个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

2.4 文化变迁性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个体之间所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历史际遇所造成的,但同时,当这种文化逐渐形成后,其本身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从内部到外部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来源于先秦巴人的一支,虽然其生活的特殊地理人文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特别是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以后,楚文化、儒家文化等的进入,对土家本土文化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洗礼,其文化也渐渐处于不断变迁之中,而“撒尔嗬”作为土家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同样如此,也处在不断变迁中。首先,从其仪式组织形式来看,“撒尔嗬”从原始的祭祀仪式,经过不断演进,从而变成了一种歌舞表演形式,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部门又将“撒尔嗬”进行创新改编成了适合舞台表演的巴山舞和清江舞,成为了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其次,从其禁忌来看,传统“撒尔嗬”是严禁妇女参与的,而现今为了传承,“撒尔嗬”已不再是男人的专利,表演场合亦从办丧事的特定场域发展到如今的舞台、广场等地;再次,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土家族“撒尔嗬”则从远古时代祭祀活动中的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的方向发展,其功能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的文化表达

3.1 充满乡土气息的仪式表达

土家族人拥有豁达开朗的生死观,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回,生命也是轮回的,人死还可投生,因此提倡将丧事当做喜事来操办,特别是那些没有受到病痛折磨而寿终正寝的老人的离世,土家人称其为走“顺头路”或“黄金落窖”,一般都是要跳“撒尔嗬”的。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去世的老人入殓以后要在堂屋设灵堂供奉,等风水先生看好日子才能入土为安。夜间,亲朋好友吊唁完后就会到棺材前面跳丧,叫做陪亡人玩,尤其是坐大夜(死者安葬的前一天晚上)更是热闹。其程序一般是一人掌鼓领唱、多人跳丧,先是由鼓师击鼓并唱开场歌,如:“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四方。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唱歌的二哥子,唱起来。跳丧的老信子,跳起来吧”。随着鼓点的响起,人们便开始跳“撒尔嗬”,每唱完一段歌词,跳者都要应和一句“跳个‘撒尔嗬呃”或是“解忧愁噢”,表示为丧家解除忧愁与烦恼。“撒尔嗬”的鼓点极富律动感与感染力,“一听丧鼓响,脚板就发痒”,让人有情不自禁跟着一起跳动的冲动,最后,往往都会形成多人跳丧的极其壮观的场面。与其他民族丧葬文化不同,土家族跳“撒尔嗬”对衣着服装没有什么禁忌,虽然是办丧事的特定场合,但人们衣着随意,谈笑风生,毫无悲戚忧伤的气氛,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3.2 雄健豪迈的动作表达

“撒尔嗬”舞姿潇洒豪迈、刚柔相济、和谐明快,跳者跟随鼓点的节拍变化节奏和舞姿,其舞蹈一般均有固定的套路,譬如“四大步”“风夹雪”“么姑姐”“么女儿嗬”等。舞步主要有“摇身步”“车身步”“拧身步”“左右移步”“左右撤步”“踏步”“点步”等。舞蹈动作的编排主要是象形取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诸如“凤凰展翅”“猛虎下山”“犀牛望月”“ 鹞子翻身”“猴子爬岩”“燕儿衔泥”“ 蜻蜓点水”“天狗食月”等,有模仿生产生活的,如“么姑姐筛锣”“美女梳妆”“双拜堂”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撒尔嗬”舞蹈素材基本上是来源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其先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长期的攀岩、渔猎、跳跃、爬山、驮重等生产生活中演化而来的,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就具体动作而言,很多都是两人配合完成,譬如“凤凰展翅”动作,表演时两人背对背,展开双臂,上下煽动,恰似凤凰结伴而行、比翼双飞一般惟妙惟肖。而“猛虎下山”和“燕儿衔泥”则是“撒尔嗬”表演过程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两个动作。“猛虎下山”是模仿老虎扑食的动作,是土家族虎图腾崇拜的体现,表演时两人眼睛相对逼视,口中发出老虎的吼叫声,一跃一扑,形象逼真、威严雄健。而表演“燕儿衔泥”时,由一人打锣,另一人模仿燕子衔泥和展翅飞翔的动作,扮演燕子之人要用嘴从地上把丝巾、红包、烟、硬币等物品衔起来,整个过程只能以双脚支撑,身体的其他部位不能接触地面,要求表演者具有较好的腿部和腰腹力量以及关节的柔韧度。

3.3 独具魅力的歌词表达

丧歌是“撒尔嗬”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撒尔嗬”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歌唱时可谓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一般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形式,演唱时可即兴发挥。其内容主要有怀念先祖的、有颂扬历史人物的、有催人奋发图强的、有宣传社会礼仪的、有反映大好形势的、有打哑谜和猜哑谜对唱的,另外还有反应男欢女爱的风流情歌。

歌颂先祖的歌词如:“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需要勤劳,不要懒惰……”;劝人勤于学习的歌词如“一杯茶劝郎,劝郎进书房。诗书勤苦读,文章可在身。”“轻轻敲,敲轻轻,我把读书圆你们听。不吃粮食腹中饥,懒得读书脑必愚。天天阅读积累多,一日不读觉空虚,读书必须争朝夕!”[6]最让人称奇的还是反映男欢女爱的风流情歌,表达爱慕相思之情,较为常见的如:“隔河望到姐爬坡,打个排哨姐等我。姐儿听到排哨响,趴脚软手难爬坡,阴凉树下等情哥。郎在高山剥高粱,姐在河下洗衣装。剥一下高粱望一下姐,洗一下衣裳望一下郎”,诙谐幽默,反映了土家族人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豪迈豁达的民族个性特征,此外还有教导人们孝敬父母的“十月怀胎”等歌词。

3.4 原始意蕴的功能表达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某些物种要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大多需要借助于群体的力量。土家先民由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重峦叠嶂、莽莽苍苍、虎啸猿啼,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之间必须养成相互照应、精诚合作的意识。而“撒尔嗬”这样的活动,便成为了一种凝聚、捆扎人们集体意识的纽带,成了鼓动、集合群体力量的一种号角。[7]土家族有一句俗语叫做“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某家办丧事,不用接和请,三亲六戚、邻里乡亲便会主动帮着张罗,即使是无亲无故之人甚至与死者生前结过怨仇之人也会赶来帮忙,叫做“活人不记死仇、亡者为大”,反映了邻里乡亲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以及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信念,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撒尔嗬”则成为了维系乡民间关系和谐的粘合剂与润滑剂,是土家村民原始朴素和谐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既是生物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作为生物的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本质上也具有攻击性,情绪越激动越容易表现出来,跳“撒尔嗬”则可以作为发泄其与生俱来的攻击性的重要手段,从而起到社会控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安全阀的作用。由此而论,“撒尔嗬”对维护土家山民安定祥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此外,通过“撒尔嗬”,还能够让人接受某些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鞭策着人们,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性情进行陶冶,如“撒尔嗬”某些歌词中就有劝人勤苦学习、珍惜粮食、孝敬长辈、弃恶从善等传统美德方面的谆谆告诫,这些美德已经内化为土家族人的民族性格,成为土家人长期以来的精神食粮。

5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的传承策略

5.1 突出本真性,走出去与走回来的文化推广战略

一代大师费孝通曾说过:“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8]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打破传统保守思想的桎梏,要让土家族“撒尔嗬”走出大山,走出其特定的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得到锤炼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文化魅力,获得主流社会意识的承认与支持;所谓走回来就是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因碰撞而变得面目全非,在交流与碰撞之后还能够及时地回归,保留其文化的本真性,不失去文化的魂,否则就不是原来的文化了,失去了本真性的文化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5.2 进入全民健身,融入大众业余文化生活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便是生活化,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生活习惯。产生于土家族民间文化土壤的“撒尔嗬”已经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融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之中,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体系中的作用才是问题的关键,相关部门应采取一定的举措,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将其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设立各种辅导站并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文化下乡推广;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规模的比赛,在各种节庆活动中进行表演等,以此来提高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真正使其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康健身心、陶冶品性的重要文化载体。

5.3 加强动作规范,纳入学校体育教育阵营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营,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场域,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来发挥辐射功能,才能真正扩大群众基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有很多精华,我们的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也要树立文化自信,急需建构受学生们喜欢又有浓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亲近中华文化,喜欢民族传统体育,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了,中华文化也得到了传承”[9],表明了对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传承的重视。由传统跳丧舞“撒尔嗬”改编而来的“巴山舞”和“清江舞”动作规范工整、落落大方,既传统又时尚,热情奔放、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器材、年龄等的限制,不仅可以丰富地方学校体育资源,同时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年轻化传承。因此,地方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以确保“撒尔嗬”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

5.4 与民俗旅游联姻,推动其与地区旅游业的互动式发展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政策的角度为其发展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撒尔嗬”这一民俗文化事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却不能被动地依赖政府的投入,不能形成 “等”或“靠”的依赖思想,而应该发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面向市场,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机制为造血机制,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为此要着力打好民俗文化旅游这张牌,抓住国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以及土家族民俗生态文化村建设的大好契机,走民俗文化旅游之路,以特色旅游带动经济的增长,不仅可以传承优秀文化,同时还可带动地区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6 结语

从浩瀚历史深处一路走来的土家族“撒尔嗬”,拥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土家族人千百年来用独特方式演绎的一部生命乐章,它见证了土家人坚强、乐观、刚毅、豁达的民族性格,彰显了土家族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康健的民族心理和豁达的生命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型过程中,其凸显的文化意蕴更加丰满,价值体系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同时,文化是印证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倘若一个民族的标志性文化不存在了,那么这个民族将会走向没落,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刻不容缓的紧要任务,否则多年以后的今天,它们只能作为我们记忆中的文化事象而存在。

参考文献:

[1]杜帮云.“撒尔嗬”及其民族伦理意蕴[J].理论界,2009(1):163.

[2]张世烱.简述土家族歌舞“撒尔嗬”与摆手舞、巴渝舞和楚文化的关系[J].民族艺术,1986(2):140.

[3]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69.

[4]谭志满.从祭祀到生活—对土家族“撒尔嗬”仪式变迁的宗教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8):77.

[5]田万振.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00.

[6]童孟侯.魅惑的撒叶儿嗬——中国121号“非遗”采风[J].档案春秋,2011(3):63.

[7]田玉成,刘光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土家撒叶儿嗬[J].民族论坛,2006(1):25.

[8]汤立许,蔡仲林,秦明珠.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J].体育学刊,2011(5):118.

[9]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1):4—5.

The Cultural Study of Tujia,s Funeral Dance Saerhe

Shang Jinxia1 Liu Yaofeng2(1. Dugang Primary School, Yicheng, Hubei 441411, 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inferenc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ujia Funeral dance Saerh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aerhe has distinctive cultural features such as strong inheritance, territoriality, religious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It also has some unique ceremony, action, lyrics and function expression. Its developing approaches include melting into peoplelife and school education fields, keeping cultural authenticity as well as having the path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and other ways.

Keywords:Tujia Funeral danc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herit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土家族传承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