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音乐各基本要素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6-12-13龚迅包可方

音乐探索 2016年3期

龚迅 包可方

摘要:音乐欣赏的心理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活动,其中听觉感知是音乐欣赏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对于任何一个层面的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听觉敏感度都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第一步。音乐的形式有无数种可能,审美主体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欣赏者由于欣赏方式不同,又会有不同的感知力。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正需要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来辨控。

关键词:音乐感受;感知能力;听觉的敏感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3-0074-04

马克思认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正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通过自身各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不断地在对象身上实践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五官感觉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开来,由此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就是说,五官感觉之所以会具有审美能力,根本上是由于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而视觉和听觉之所以会比其他感觉具有更强的审美能力,也正是由于它们的社会化程度更高。

一、音乐审美感知的哲学基础

钱钟书先生曾经对诗歌等语言艺术中的“通感”现象进行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日常经验中,各种感觉经常可以互相打通,比如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冷暖似乎会有重量等等。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把杏花本来无声的形态说成好像是有声音的活动,把听觉效果融入进视觉认知,此为心理感知的一个典型例子。通感现象还只是通过感觉之间的交融来产生审美功能,至于直接把它们当作审美经验的主导形式则还需要受众的长期努力,使感受力转化为感知能力。

首先,与一般感知活动的构成不同,音乐审美感知由听觉经验构成。情绪情感活动与音乐欣赏感知力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日常的音乐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是由于外界对象激起了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进入到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例如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其在1831年创作的,当时肖邦的祖国波兰爆发了华沙革命,华沙却遭沦陷,他心中悲愤不已,创作出这首传世之作,用音乐传达出一种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中,课例聆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作曲家意在用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表现悲苦的人生。在此教材中,还有课例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把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用琵琶和西洋管弦乐队表现出来,歌颂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奉献品质。

其次,音乐审美感知具有自我能动性。音乐欣赏感知活动的过程是客观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感知活动都是被动必须接受的,欣赏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能动地选择审美主体的各种属性。在这里,不是欣赏感知具有理性判别能力,而是人在感知过程中具有一定智性因素。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这种具有能动性的感知力可以凸显出来,在音乐鉴别和评价过程中,这种感知能动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在音乐鉴定和评价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形式千变万化,要求人们敏锐地捕捉任何一种欣赏感知。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相同情感表达的音乐,在听觉感知与感情心理活动达到共鸣时,情感思想会更具有认同感。音乐中音乐音响感知对听觉的要求,是有音响感知的听觉作为一种听觉符号信息,与一般听觉不同,一切的音乐参数都被局限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听觉的注意力不再像一般听觉那样,因此丰富的听觉感知需要提高音乐审美技巧。

由此,音乐感知的培养对于学生情感心理认知是必备的。在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中,培养学生对声音和节奏等感性形式的瞬间反应、辨别力与判断力,成功完成欣赏活动。“艺术家通常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图,常常会有意地突出艺术形象的某些特征,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训练和敏感,自然也就无法与作品进行成功的艺术交流”。这些都说明,能动性和选择性是音乐感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最后,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是会自我完形,可以自我完善至整体。完形是格式塔的基本特征,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如果以此理论解释音乐感受,那么,第一,人的听觉并非把听到的各要素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感受作品;第二,在音乐欣赏感知过程中,人会用自身能动性来改造和修正审美主体,以达完形状态。人在欣赏感知力和审美对象之间有一种同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人在欣赏感知与审美主体之间形成了统一关系。比如说音乐在进行过程中的休止,无限延长,并不是说音乐就此停止,空无一音,而是用了有声和无声、虚与实的对比,给人以遐想空间,留足韵味,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得到巧妙的艺术效果。总之,音乐感知的整体性是进行音乐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到音乐实践和音乐欣赏中去。

二、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力的实践原则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标准分为四个部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此,感受和欣赏是学习重点,是学习音乐的根基。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一切的音乐感知都来源于听,它是进行音乐活动的基础。

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接收声音声响,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声音都刺激着大脑和心理的发育成长。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和训练听觉能力是重中之重。一切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要以听为根基,训练听觉感知是构建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首要任务,为以后对此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觉为中心”的原则。所有的音乐审美欣赏活动都是以听觉为前提。音乐听觉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节奏节拍、音高音强、和声旋律、调式调性等音乐音响构成要素。培养学生对作品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作品音响的整体把握,对作品和声、调式、调性等的听辨能力,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有所认知,对于音响材料特点有一定的辨识度,对于作品的内涵,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对表达的思想内涵与意境有所感悟,在听觉反馈中升华自我。

建立良好的听觉感知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灵敏度。音乐是具有即时性的艺术,在有限的时间和欣赏次数中,要求对审美主体的音色、结构、节奏、风格等做出迅速反应和把握。提高音乐听觉灵敏度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次数,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听赏经验积累越多,赏析审美主体的能力越高。2.记忆力。在欣赏过程中,音乐会流淌消逝,对音乐要素各种特征的把握和记忆是必不可少的,这对音乐的灵敏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音乐各要素的记忆力为长期的听觉感知训练和音乐审美欣赏训练奠定基础。一定的视唱练耳的积累对音乐记忆力有所帮助。正确的视唱练耳技能训练能够使音乐记忆力提高,反复唱练有助于开发和刺激大脑,使音乐记忆能力提升。3.组织力。音乐各要素分为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等,把音乐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组织起来,对辨别音乐欣赏审美主体的风格特征、旋律调性感等能力十分重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音乐作品的曲风曲调、曲式结构、音色音区等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综合感。4.感受与分析同时性。听觉和感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听觉与感知的综合,听到的同时对音乐各要素进行感受;另一方面又在分析,对音乐审美主体的织体、和声、调式等等做出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要从三个维度出发:体会音乐的总体感觉,把握音乐作品的审美情感感知;感受音乐各要素的表现力,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理性地聆听和思考音乐作品,对审美主体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价。

聆听作品的品质也影响着音乐审美能力。应该使用高品质的音乐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灵敏性和审美意识。高质量的音乐作品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积极思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欣赏音乐,教师应当使用客观术语来描述音乐,而非主动侵入性地使用主观词语,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其自主思考音乐组织内部的变化、情感认知和思维方式,反而会削弱自我鉴赏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音乐学习中,“感受与欣赏”这一环节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欣赏感知活动,因此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高效的方式。音乐欣赏审美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培养审美的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特别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阶段,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对学生在音乐的鉴别评价、自主的选择能力、心智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如一要做到的是对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是以富有美感的声音艺术诉诸于人的听觉,对音乐音响敏锐而准确的听觉辨别是音乐感知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以听觉为基本条件的,而音乐听觉训练是培养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拓宽音乐审美感知渠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包括音乐基本要素的培养、音乐音响整体性的培养和欣赏音乐作品综合内涵的培养。

三、以实际课例具体举例

以下,是在小学五年级阶段的音乐课上进行的《吉祥三宝》学习课例。

1.教师放第一遍录音,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吉祥三宝》中,唱的部分出现了几个音色?分别扮演了哪些角色?这首歌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是我国哪个民族的音乐?答:有三个音色,分别是爸爸、孩子和妈妈;这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是具有我国蒙古族特色的歌曲。

分析:第一遍录音使学生有初始印象,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歌曲提起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记忆中搜索此类曲风,加以了解和巩固。此环节以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为主,训练学生审美听觉能力,培养听觉感知和注意力,开发听觉记忆力。

2.教师放第二遍录音,让学生注意一下问题:此首歌曲中出现了一个最有标志性的蒙古族乐器是什么?请跟着录音哼唱出来。以拍手的方式打稳节奏,并带领学生打出重音拍。答:马头琴。

分析:此部分有记忆搜索和听觉感知训练,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有所了解,同时对此类音乐风格近一步加深印象;用打节拍的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了解拍子类型,节拍的稳定感在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此环节挖掘学生鉴别音色能力,对不同音色的区分进行探讨和识别,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所认识和了解的音色与声音;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力,通过身体或工具来表示音乐作品的节奏,可以模仿简单节奏型对音乐敏感度和记忆力是一种提高训练。

3.教师放第三遍录音,带领大家做结构分析:引子一马头琴一唱词一长过门一马头琴一唱词一尾声,并跟着唱。

分析:这个过程是对音乐段落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和音乐结构,使曲子更加清晰,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基本要素:音色、音调、强弱、段落等,了解不同风格形式音乐结构和题材,认识音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其基本构成。

4.教师放第四遍录音,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带领大家按照结构进行跟唱,并打稳节拍。

分析:此项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热情,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探索音乐听觉以上的感知,在感受与欣赏的同时,增加互动合作,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学生进行跟唱练习,学习倾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对演唱中的呼吸律动、歌词表达、情感运用等歌唱技巧方法进行练习,并最大限度体验音乐作品,使学生的自身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相互交融。

5.教师放第五遍录音,并带领学生编创几个动作,用不同的动作代表不同的音色,遇到与之前相同的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分析:此环节使用听觉、记忆、感觉等重要感知部分,实现综合性美育教学,参与即兴互动,培养音乐审美创新,在活动中学习,用实践真切感受音乐,还可以用不同的素材,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简单的课例多样化,自然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提高各种感知能力。

四、总结

音乐感知能力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在感受中获得听觉经验。音乐欣赏审美感知的基础是听觉,而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音乐审美的效果和欣赏综合感知,这也将直接影响到艺术和情感相关能力的培养。找到适当的方法和时机,引导、调控学生学习,开发和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力和审美感知力,必须多听、精听。听觉感知的学习是以训练音乐感知为主的全面的音乐审美活动,同时又是以听为先导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

从感受音乐层面着手,听觉感知是进行音乐欣赏感受的基础,而提高听觉感知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和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聆听和鉴赏音乐各要素,体味音乐的情感表达,使音乐的本质来引导学生自己对审美主体的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实践、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的根本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