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2016-12-13刘亚娟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长春市城镇化建设

王 颖,刘亚娟

(1.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2.吉林工商学院 校长办公室,长春 130507)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王 颖1,刘亚娟2

(1.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2.吉林工商学院 校长办公室,长春 130507)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启蒙期、壮大期、萧条期和飞跃期,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产业结构逐年优化,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但是,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户籍制度、生态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推进产业升级,扩充就业空间;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城镇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产业升级;绿色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已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42.9%提高到2010年的49.9%,年平均增长约1.15个百分点。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城镇化发展提上了战略高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5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0%,相比上年末提高了1.33个百分点,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0%甚至90%,相比之下中国城镇化水平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长春市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2014年,在国家召开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长春市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该会议提出的目标为,到2017年,长春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7年的基础上提升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探究长春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阶段

长春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作为吉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幅员面积20604平方千米,下设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宽城区、绿园区和双阳区6个区,榆树、德惠、九台和农安4个县(市)。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程,有学者对长春市城镇化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

1.1 城镇化孕育及启蒙期(1949年以前)[1]

1949年以前,作为伪满洲国的国都,长春市处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但是当时已经摆脱了古代时期的城堡印象,并且在人民生活、城市结构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1.2 城镇化成长及壮大期(1949—1960年)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国家计划经济政策的掌控下。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主要依靠计划进行投资,以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但长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却因此翻开了新的篇章,由原来以服务型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工业促进发展的情形。这一时期,许多重型工业项目相继在长春落户,为长春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城镇化动荡及萧条期(1961—1977年)

在此阶段,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大量企业职工下岗,长春市的城镇人口数量也明显减少,整个社会消费处于低迷状态,加之工业、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所以,此阶段长春市城镇化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1.4 城镇化复苏及飞跃期(1978年至今)

从1978年开始,我国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国大地,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得益于政策的开放,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逐渐完善。但由于受到建国初期发展重工业的影响,长春市的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性障碍。在此阶段,长春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出现了城市生态环境退化、体制改革落后、城市贫困群体扩大等问题。

2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回顾以上4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虽然长春市城镇化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建设,长春市城镇化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2.1 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相关学者曾对城镇化的含义进行界定,他们认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密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多数农村人口进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常住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某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2013年,长春市常住人口770万人,城镇化率为56.5%,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率提高14.4个百分点。上世纪70年代末,城市学者Northam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通常符合“S”曲线,并将城镇化发展进程分为3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的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中期加速增长发展阶段,此时城镇化水平处在30%-70%之间;后期缓慢发展甚至停滞阶段,这时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长春市目前城镇化水平保持在50%左右,根据S形曲线理论,长春市的城镇化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2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春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由图1可知,长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比较大。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2014年,城市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98.9元,比上年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58.6元,比上年增长10.8%。对比2005—2014年这10年间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倍之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3倍。可见,在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图1 2005—2014年度长春市城市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

2.3 产业结构逐年优化

城镇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向城镇聚集,表现为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社会要素也会随着这种发展趋势从第一产业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由图2可知,2005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08.6亿元,GDP增速8.1%;2014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5342.4亿元,GDP增长6.6%。对比数据可知,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约是2005年的3.57倍。由图3、图4可以看出,这10年间,长春市调整了产业结构的比例,逐步缩小了对第一、三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推力,促进长春市经济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镇化对第一产业的优化、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2 2005—2014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趋势图(亿元)

图3、图4 2005年、2014年各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

2.4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是支撑整个城市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都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随着长春市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随之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2005—2014年10年间,长春市道路总面积由3093.7万平方米提高到7113.2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9.17平方米增加到19.19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由1769公里提高到3125.23公里;桥梁数由135座增加到2013年的263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2014年,地铁一号线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4月安排通车试运营,2015年地铁二号线也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到2018年5月安排通车试运营,城市的交通疏解能力将持续提高。结合目前情况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对于整个城市的道路建设提出了挑战,公共交通领域仍然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2]。

3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

诚如前述分析,虽然长春市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的收入都有所提高,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由图1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长春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都呈线性增长的结论,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却呈现出逐年加大的趋势。201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42倍,虽然同比2013年的2.58倍有所减少,但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贫富两极化的现象。因此,政府在调结构、促公平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要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3.2 户籍制度成为发展城镇化的壁垒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人为地分割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待遇,无形中就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划分成不平等的阶层[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居住在城镇,但由于没有城镇户口,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一致,出现了“空挂户”“口袋户口”“双重户口”等现象[4]。在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下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

3.3 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城市作为人类的栖息地,人口的迁移使其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态问题逐渐增多,所以,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城镇化的环境效应是政府进行统一规划,人民共建绿色家园和进行生态补偿,从而实现生态文明。而在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房地产的开发、工业园区的建设、道路的拓宽等可能会涉及到对耕地、水地等一系列生态资源的开采和占用。对于投资建设者来说,他们多数是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对原有森林、湖泊、绿地以及农田的保护,这使得很多生态保护土地被占用,城市地表固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应予以重视,比如,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燃料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人口流动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发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使全球气候变暖,而气温升高会破坏生态环境。这一系列城市问题不容忽视。长春市是以工业为主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可小觑,因此,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兼顾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

3.4 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长春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再加上城市的扩建,农村失地农民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农民便成为自然城镇人。但是,由于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生产技能或者年龄偏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在生存上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在找工作时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造成就业困难。虽然政府会根据每年的就业情况采取相关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但完全依靠政府提供救济岗位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还是需要依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稳定的收入,在生活、居住、医疗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农村居民就无法享受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4 推进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推进产业升级,扩充就业空间

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到2014年,长春市通过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要继续巩固加强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并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促使其有效支撑,全面助力长春市城镇化建设。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新进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5]。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在城镇就业岗位上的竞争力,鼓励其上岗就业,从而充分合理地配置市场劳动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4.2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发展城镇化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让农民和城镇居民共同享受发展城镇化的成果,城镇居民有的保障制度,一样要在农民身上有所体现,争取做到城镇化的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同享受[6]。因此,应当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调整现有户口迁移政策,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使新进农村人口在居住地享有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其作为城镇居民应有的保障。鉴于此,2014年吉林省针对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省内户口的迁移已经实现“一站式”办理,将长春市的朝阳区、九台市设为户口一站式办理试点,户口迁移程序逐步简化,户口登记管理流程也逐步趋向完善,方便农民进城落户成为城市居民。户籍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使农村劳动力真正融入现有的经济组织中,实现脱贫增收,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4.3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

在城市化建设中,任何区域都同时具备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如果一味照搬照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有可能会引发“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当合理利用政策规划和审批手段化解各种压力。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密度,所以,制定合理的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对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空间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结合相关政策有效控制工业生产污染排放量,合理处置居民生活垃圾,对于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循环利用,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同时,要结合长春市资源环境的特点,做好前瞻性指导,在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此外,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引导,还应当努力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向公众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他们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使城镇居民生活得安心、省心、舒心。

5 结语

城镇化是时下的热点问题,其主要是通过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过程。在新时期,长春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城市,应当适时地按照国家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战略要求部署,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建设基础设施等几方面着手,促进长春市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1] 韦佳.长春市城市化发展进程与趋势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赵要伟.新世纪以来长春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2012,36(3):4-13.

[4]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 张秀娥.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5,35(7):173-174.

[6]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 魏维.长春市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93-96.

[8] 吕鹰飞.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74-80.

[9] 耿传辉.金融支持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14.

责任编辑:沈 玲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angchun

WANG Ying1, LIU Yajuan2

(1.Management College,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2.President Office,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Changchun 130507, China)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angchun City has experienced enlightenment period, growth period, depression period and span period, reflecting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grows year by year, residents′ income increases stably,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es gradually and infrastructure becomes more perfected.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so on.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xpand employment space; reform the exist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ationally pla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d the green urbanization, etc.

Changchun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green urbanization

2016-07-06

王颖(1961-),女,吉林德惠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F299.21

A

1009-3907(2016)11-0034-05

猜你喜欢

长春市城镇化建设
登泰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九台 幸福绽放
——长春市九台区首届全民艺术节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