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浦起龙《读杜心解》之七律评语解读

2016-12-07仇燕玲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摘 要】本文以杜甫七律诗为例,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阐释方法三方面分析浦起龙《读杜心解》对七律诗歌的解读。

【关键词】《读杜心解》 杜甫七律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阐释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39-03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集我国古代诗歌之大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而杜甫诗众体兼备,无体不精,各有佳作。其中尤以七律为最,其成就早就为世人所注目,前人对此亦有过不少中肯的分析评论。如王世贞云:“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翁方纲云:“杜五律虽沉郁顿挫,然此外尚有太白一种,暨圣唐诸公在;至七律则雄辟万古,前后无能步趋者,允为此体中独立之一人。”在众多杜诗学的著作中,清代浦起龙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以心解心,历时十余年,编成解杜巨著《读杜心解》。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阐释方法三方面来分析浦起龙对杜甫七律诗歌的解读。

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杜甫七律题材包罗万象,酬答、吊古、抒怀、田园、现实政治、历史人生等诸方面均有涉及,其思想内容之广度及深度非常值得去探讨。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尊君思想、诗史观念以及性情之真的思想这三方面来分析浦起龙《读杜心解》对杜甫七律思想内容的解读。

(一)尊君思想。浦起龙认同苏轼提出的“一饭不忘君”的忠君爱国思想,对饱含政治内涵的杜甫七律更是如此。如其对杜甫《诸将五首》之评析:“此为备吐蕃者告也”、“此为借回纥者告也”、“此为制河北者告也”、“此为怀远儌者告也”、“此为镇西川者告也”。杜甫这一组历来为人称颂的以议论入诗是政论诗,很明显,在浦起龙的认知里是写给抵御吐蕃、借助回纥兵力、重兵屯河北、守卫边界、镇守西川的将领们,以规劝他们好好保家卫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再如评《腊日》:“二载冬还朝,仍任左拾遗。适遇腊暖,又霑恩赐而作。”据浦引《酉阳杂俎》注:“腊日赐口脂、腊脂,诚于碧镂牙筒。”那么,既是“恩赐”,当是其认为老杜《腊日》乃感君恩而作。从这些评语可知,浦起龙对杜甫七律的在思想内容上的解读首先就是基于杜甫的尊君思想上面。

(二)诗史观念。晚唐孟棨的《本事诗》中《高逸第三》云:“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进行解读时,自然也认同杜诗乃“诗史”。最为明显的当举《诸将五首》了。今引浦起龙对五首诗的部分评语如下:

其一:吐蕃于广德元年,一陷京师。上年永泰九年,再逼京师。最为迩年近患,故首及之。焚陵系广德事,“见愁”,指永泰事也。诗特用两截递写者,盖谓陷京师之惨,前事痛心。曾不旋踵,震惊又告。益显寇警非时,刻不可玩。

其二:不知公意正谓羁縻之地,不当专示武威也……五、六,极写镇帅武臣之威耀。

按浦的评语,这五首诗乃风雨飘摇之际国家危难时的全景式再现,反映出唐朝严重的内忧外患,将重大的矛盾揭示无余,真实再现历史上寇孽为祸之史实。

无独有偶,如评《黄草》曰:“考是时,杜鸿渐镇蜀,未正崔旰夺杀主帅之罪,其举兵相攻杀者,杨子琳辈也,鸿渐又不能解其纷,此为悍臣未靖;至吐蕃围松州事,是年无考,然公诗定属有据,此为外寇又起。盖在夔遥慨蜀乱也。○‘不归、‘行稀,民多戍蜀也。‘无消息、‘有是非,朝廷置若罔闻,境内叠忧多事也。五、六,顶一、二,盖指遣戍家人,临风忆别之惨。七、八,顶三、四,申言内外交扰,起灭频数之忧。○‘兵戈包崔、杨吐蕃事,期间有是真患者,有非真患者,正与结联口气,低昂呼应。”史实入诗,显而易见。

从浦起龙的这些以史为证的评语中,可知他认为老杜乃书当时事,现当时史,发当时慨,自然诗史。

(三)性情之真思想。诗本性情,乃是诗论中的公论。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就曾说:“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张戒此话虽有绝对之处,但足以见出宋人对杜诗性情之真的推崇。浦起龙认为,杜甫以诗写心,其七律更是抒发自己“悲慨”、“悲悯”、“悲怨”、“身世思想”等个体性情感,乃真情之流露。如评《秋兴八首》第一首时云:“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极点杜甫之思乡情愁,羁旅之伤。评《堂成》:“寄迹此乡,有何鼓舞,但欲悲啼尔!”如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胡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曰:“诗从肺腑流出。四联两飘洒,两沉痛,相间成章。”这些诗在浦起龙看来,乃是老杜字字皆泪的身世之悲之真真切切的自然流露。

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对杜甫七律思想内容上的解读焦点,未见得跳开了前人的关注之处,但仍然是可见其不凡之处。无论是尊君思想、诗史观念抑或性情之真的思想,都是浦起龙实事求是、援史论诗、不做空谈所作的批评,令人信实的同时,也使人感受到杜甫七律思想的丰富与深切。

二、独到的艺术特色论

杜甫律诗之精工,是毋庸置疑的。浦起龙评杜甫的七律,其独到之处当在评论杜诗七律的艺术特色上。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的内容解读其评论。

(一)关于杜诗艺术魅力的体悟。沉郁顿挫,乃杜诗最为突出艺术风格,历代公认。浦起龙融汇老杜一生心迹来体悟杜诗之妙处,尤其在《读杜心解》的编排中来看,杜甫七律多为安史之乱后浪迹于蜀、渝时所作,更是杜甫悲慨之体现。具体而言,《读杜心解》关于杜诗七律之艺术魅力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领略了杜甫七律沉雄神俊的韵致。《读杜心解》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曰:“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评《堂成》云:“言外有神。”又如评《白帝城最高楼》曰:“胸含元气,眼穷大荒,如此诗,才配得题中‘最高二字。”这些评论从杜诗的气势来着眼,实为独特。在浦起龙的解读中,杜诗有别于李白之飘逸,其应是沉的,然杜诗紧凑,非得一口气读完,这才能读出其神俊气势。

其次,论说了杜甫七律比兴寄托的深意。杜甫七律,秉承诗经“赋比兴”之传统,抒情、叙事手到拈来,或直抒胸臆,或委曲抒怀。浦起龙以己之心度杜之心,将隐含于杜甫七律中的比兴寄托意味揭示。且看其评《城西陂泛舟》曰:“统观公诗,或陪贵游,或观声妓,未有不明列主宾,兼寓襟抱者。即其独赏之篇,亦有贴身之句。此独全然无所叙述,其必隐然有感叹矣,意盖在于诸杨也……与《丽人行》参看自得。”按浦起龙之意,《城西陂泛舟》与《丽人行》同旨。众所周知,《丽人行》乃老杜著名政治讽刺诗,讽诸杨之豪奢,刺其骄横,然其讽刺之意却是深藏不露。故而,浦氏在评论杜甫七律时,独出心裁地剖析暗含于诗中曲折的比兴寄托之深意。

(二)关于杜诗章法文脉的阐发。杜诗之章法文脉为历代诗学者所称道,于北宋时期更有江西诗派宗其为祖。其七律属对精工,成就非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的《发凡》中说:“解之为道,先篇义,次结义,次语义。”是故其在对杜甫七律品读鉴赏之基础上,首先于七律之章法文脉进行评说,从文本之肌理着手,剖析杜甫七律字法、句法、篇法之奥妙,剖析杜甫七律之字眼、秀句、气脉。其评说深刻之余富有层次,颇为先进,恰似今人文本细读式的批评与判断。如评《送韩十四东江省观》曰:“猛然起乱离心绪,情文恻恻。首提‘莱衣,扣题既紧妙在不著韩说,虚从时会领起,故三、四便好彼此夹发。偏能笔势侧注,宾主历然,使五、六单顶无痕。然先言‘滩转,神则预驰。后言蜀江,袂才初判。是虽单写彼行,仍已逆兜临送,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玩‘各努力句,当是送韩之时,正值公从青城起身还成都之时。如此看‘未同归三字,亦有着落。○笔笔凌架。”又如评《野望》云:“此亦羁棲之叹也。一、二,风土之殊,三、四,区域之远。寄迹此乡,有何鼓舞?但欲悲啼尔!五、六,盖赋而比也,‘春酒莫‘携,结出无依苦况。顾云:‘酒暖则‘绿,应上‘风日。‘极目点明‘望字。○蜀西南,山不断;蜀东南,水所会。三、四尽之。”

由这些评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浦起龙非常关注诗歌的形式,并且从形式要素剖析出杜甫七律环环相生之紧凑以及其斟词酌句之精妙,并中获得诗歌的灵妙之所在,予人以创作论方面的启迪。

同时,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诗歌章法文脉的剖析时,还注重对诗与诗之间结构关系进行探微,尤其是对杜甫七律中的连章组诗的解读更是从全局入手。最为鲜明的例子则是评名作《秋兴八首》:“‘秋为寓‘夔所值,‘兴自‘望京发慨。八诗总以‘望京华作主,在次章点眼……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綵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昆明、‘渼陂,无不举矣。舍蜀而往,仍然逗留。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发兴之端,情见乎此……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如八股之有承题然。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三章……末句以今日穷老哀吟,结本章,即结八首。再著一‘望字,使八首‘京华之想,眼光一亮,而又曰‘低垂,则嗒焉自丧之状如见。”从这些评语来看,确实得知浦氏是用一种联系的眼界来看杜诗的。

浦起龙《读杜心解》对形式的关注,其对杜甫七律的艺术特色之探究,着重于艺术魅力与章法文脉的分析,他颇具特色的解读带我们领略了杜诗非凡的魅力。

三、复合式阐释方法

杜诗“民胞物与”之思想情怀及其集大成之艺术成就而散发艺术魅力,为后人所景仰,学杜评杜者甚众,甚至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其中又以清朝人下的工夫最深,成就也较大,著名的注本有仇注、钱注、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吴见思《杜诗论文》、黄生《杜诗说》、杨伦《杜诗镜铨》等。而浦氏的《读杜心解》非简单地对杜诗的笺注,更为对杜诗的鉴赏。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其对杜甫七律诗歌的解读来看其鉴赏方式的魅力。

(一)以心解心,以意逆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之《发凡》提到其读杜史:“西河不云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声成文谓之音。是故诗之兴也,心声之;其传也,心宅之。作诗、读诗、解诗,胥是物焉。千载遇之,旦暮也;毫厘失之,千里也。夫锋丽于刃,却刃求锋而寻诸欧冶,则近而远之也;月入于棂,倚棂求月而问诸方空,则远而近之也。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益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合乎百氏之言十三,离乎百氏之言十七。合乎合,不合乎不合,有数存焉于其间。吾还杜以诗,吾还杜之诗以心,吾敢谓信心之非师心与,第悬吾解焉,请自今与天下万世之心乎杜者洁齐相见。”也就是说他寻来觅去最佳的解杜方法当为:心解。以己之心解老杜之心,以己之意逆老杜之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此亦其最得意处。

我们试举例来看看浦起龙以心解心以意逆志的巨大成果:看其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云:“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尔时对景见忆者,当客别春回,旅夜枨触,其亦情不自禁乎?然以予迟暮羁棲,亦幸未蒙折赠耳。倘一枝触目,未免转益‘乡愁,即看此地江花早发,殊悲催老客途也。然则君而不念我也,君念我而寄我,不更使我徘徊难遣哉!意绪千端,衷肠百结。何图于五十六字曲曲传之。”在对这一首七律的评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浦起龙竟用了“予”“我”这样的字眼,他由“其”这第三人称的评析转到了从自身的情感来细细揣摩杜甫的情感,以吾心摄老杜之心,注重重现诗中所蕴含的真情挚感,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使后来人更能捕捉到老杜的悲意愁绪。回看其对于《十二月一日三首》的评语,可见他先是从句意来把握这三首诗的大意,再来推想杜甫当时见船见淹便动乡国之思,见溪女船郎顿生客途之愁,见燕子则起阻归之恐,足见是浦氏以意逆志之果。

由此可知,浦起龙以心解心以意逆志,“还杜以杜,还杜之诗以心”,将老杜的九曲愁肠鲜活活地捧于世人眼前。

(二)知人论世,关注时地。先秦时孟子“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思想,为历代诗学人所推崇。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的解说中,非常注重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注重从写作背景来把握老杜的思想感情,并且适当借鉴别人的阐释成果来进行全方位地把握杜甫的七律诗。在编排上,杜甫七律从其在朝为官时的应制诗到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蜀地旅居草堂所作的七律来编排。我们再从其评语来看他是如何继承“知人论世”之批评方法,适当借鉴他人成果来解读杜甫七律的。如评《登楼》曰:“身世宏阔,自然杰作。须得其一线贯穿之发,盖为吐蕃未靖而作也。”再如评《拨闷》云:“时在渝、忠间,寥落不堪。闻云可居,迫欲一赴。”注《赤甲》时曰:“春日迁居与此。自去春至夔。”评曰:“将去赤甲时作。”由这些评语我们可知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进行解说之时,能够继承“知人论世”之思想,关注时、地,从中来还原杜甫的心路历程。

(三)敢于批判,适当借鉴。《读杜心解》成书历时十余年,浦起龙在对杜诗进行解读时大量阅读前人注杜典籍,敢于批判前人之不到,适当借鉴人之优当。敢于批判前人者,如评《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曰:“旧以此诗为索饮戏呈,遂来寒乞之诮,而不知其非也。详诗意,平时常饮于路,此夜则留宿路斋而晓成者,故不曰简,而曰‘呈。其曰‘遣闷者,居夔枯寂而‘闷,曹长多情,是可‘遣也。”评《题张氏隐居二首》第一首曰:“向来以上四着公说,下四着张君说,愚意须翻转看乃得。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字如何下?”

由这些评语,我们知道浦起龙在解读杜甫七律诗秉承一种严肃的学术精神,既大胆独到地批判前人的学术研究,又批判式地继承人之精华。

浦起龙以心解心、以意逆志来度老杜之心,知人论世,关注时地地究老杜之情,再批判式地继承前人成果来正老杜之意,这种复合式的阐释论在解读杜甫七律上的运用,为我们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情义少陵,可谓妙哉。

四、结语

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以独特阐释方式对杜甫诗歌的思想、艺术的解读,使其成为杜诗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读杜心解》以互融复合的阐释方法对杜甫七律诗歌的解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上都体现了既严谨又感性的特点,并赋予这些解说独到的亮点。今选取杜甫的七律诗歌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地探究浦氏对杜甫诗歌的解读特色,从而为探究清代人如何解读杜甫诗歌提供一个范本。

然而,浦起龙毕竟是生活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文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其《杜杜心解》对杜诗的鉴赏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如在个别之处对杜诗的鉴赏并不符合诗歌原意,在思想内容的解说上有时片面强调杜甫的忠君思想,在章节字句的分析上存在形式注意倾向。对浦起龙及其《读杜心解》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但不应过多地苛求责备。

【参考文献】

[1]罗仲鼎.艺苑厄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66

[2]赵执信,翁方纲.谈龙录·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9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647;648;649;650;7;5

[4]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M].

[5]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M].

[6]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7]方东树.昭味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2-213

[8]孙纪文,姚雪洁.《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J].杜甫研究学刊,2011(2)

[9]孙纪文,姚雪洁.《读杜心解》在清初杜诗学研究中的学理秉承与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10(5)

[10]李海燕.《钱注杜诗》和《读杜心解》阐释特色之比较[J].湖南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3)

[11]李爽.《钱注杜诗》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考述[J].杜甫研究学刊,2009(4)

[12]肖振宇.论浦起龙《读杜心解》对杜甫诗歌的鉴赏[J].云梦学刊,2011(7)

[13]吴中胜.心哉美矣——《读杜心解》的感悟式批评[J].西华大学学报,2008(4)

【作者简介】仇燕玲(1972— ),广西灵山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