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显祖与明藩王朱权后裔的交游

2016-12-06姚品文

文化遗产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孙后裔建安

姚品文



汤显祖与明藩王朱权后裔的交游

姚品文

明宁献王朱权及其后裔因“靖难之变”和“宸濠之乱”,与朱棣一系皇朝有过很深的矛盾。至嘉靖、万历时期,生活在南昌的朱权后裔仍处在浓厚的政治高压下。汤显祖自遂昌回到家乡以后,常到南昌,与处在政治阴影之中但有着文化自强精神的朱权后裔交往频繁,关系亲密。这表现了汤显祖对这个家族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对宁献王朱权及其后裔的尊敬与推崇。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汤显祖思想观念和人格精神的理解。

汤显祖 宁献王朱权 朱权后裔 交游 尊崇

数十年来,学界对汤显祖生平、思想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了。汤显祖在他的时代是个影响很大、文坛交游非常广泛的人,记述他生平事迹的史料中有许多反映,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求。但对他与南昌宁献王朱权后裔的交往,尚鲜有提及。《汤显祖研究通讯》2012年第5期发表了杨友祥先生的《汤显祖与明王孙交游纪事》,述及这一方面。我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目,故就自己所知,在此做些补充。

不是说因为宁王家族有着超常的富贵荣华,可以给汤显祖头上增添光彩。这样理解偏离了汤显祖,对学术研究也没有价值。我认为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这一支王族的生存及延续,与明朝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身上承载着相当份量的历史重负。汤显祖与他们密切交往的事实,折射出了某些历史的光彩和阴影,值得研究;同时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汤显祖人生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对万历时期的社会面貌更多一些感知。

一、宁献王时代

汤显祖和宁献王后裔的交往是在明中晚期,但要懂得这种交往的不平常之处,不得不从明初宁献王朱权说起,因为朱权的人生极不平常,从而对其后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朱权(1378-1448)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在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封号宁王。大宁时期他和燕王朱棣等率领大军与北元作战,保卫大明北方疆土,是一位气宇轩昂年青有为的将领。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后进行削藩。朱棣发动了一场政变——称“靖难之变”,挟持朱权参与其事,曾许以“事成中分天下”。朱棣即位后,将朱权改封南昌,“事成中分天下”之约没有兑现。朱权在南昌四十余年,卒谥献,史称宁献王。

登了皇位的朱棣及其继位的子孙对朱权一直怀有强烈的戒心。朝廷和地方官员奉命对朱权进行监视,一有疑点甚至是捕风捉影就立即上报。朱权在这种情形下,隐居学道,并以主要精力从事著述,一生出版著作一百一十余种,包括《太和正音谱》这样的曲学经典和《神奇秘谱》这样的琴谱经典。同时还以扶持江西地方文化为己任。他经常接见地方文化名流和文人,力所能及地给予提携帮助,这方面的业绩被许多史家笔诸史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弘奖风流,增益标胜”来赞扬朱权对扶持江西文化所做的努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他在这方面无须顾忌,原因是他无论有多少怨愤,并没有反抗报复四兄和争夺天下的野心(这方面非本文所讨论范围,不予置论)。

朱权在世时,他的子孙们在文化领域的活动情况留存不多。由于世子磐烒早逝,世孙朱奠培(1418-1491)继承了王位,成为了第二世宁王——宁惠王。作为藩王的朱奠培也是一个诗书画和音乐(琴)等都有成就的文化人,有多种著作传世。除此以外,其他王子王孙文化踪迹难以寻觅。《明史·诸王传》记载有他们与地方官员的冲突等事件,却没有与地方文人交往或与文化相关的事迹和成就的记载,也没有什么著作传世。如果说是朱权对他们没有文化教育和培养,这是绝无可能的事。当时一般中上层家庭的子弟都要受到相当的教育,诗词文章的写作都是基本技能,何况王府子孙?应该是没有留传下来。是朱权的政治处境造成这种局面,也可以说是政治给这个家族投下阴影。

朱权没有反叛朱棣及其后继者的居心,但在位的朱棣及其后裔对朱权可能反叛却存在疑虑而处处妨嫌。朱权在世时对此非常警惕,对儿孙进行着严格约束。他知道子孙们的不满一旦失控,会造成严重后果。他自作《宁国仪范》七十四章以教训子孙和王府的臣下,并且“盟诸山川社稷之神,有弗率训教者,俾受显戮。”*朱统:《宁献王事实》,《朱氏八支宗谱》卷首,民国二十九(1940)年修。《宁国仪范》内容必定是以忠于大明江山社稷为首要。为此他肯定要限制子孙们与王室以外的人过多交往。因为稍一不慎,就会有地方官员上报朝廷,加以“结党拉派,图谋不轨”等罪名,惹来杀身灭族之祸。诗文是最容易外露情感、内含讥刺的,所以肯定也要加以控制。他的王府有刻书馆,名叫文英馆。朱权在世刻印各类书籍百余种,其中没有自己儿孙的著作,原因不难理解——被严格控制。朱权得以平安终其一生,家族基本无事,不能不说是这种约束起了作用。虽然这方面没有更多的直接记载和评述,但懂得中国政治历史的人,不难由此推论。

当然,明初的江西南昌,文化氛围还不能与嘉靖万历时期相比。从地域看,江西自两宋以后,文化气氛之活跃,文人数量之多少,比起江浙一带都有悬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江右俗故质朴,俭于文藻,士人不乐声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下,第7页。,说的也是明初的情况。朱权对江西地方文化的扶持,正是与这样的背景有关。但这不会是王府子弟沉寂的主要原因。

二、宸濠之乱与宁王家族的命运

朱权于正统十三年(1448)去世,宁王爵传至四世,他的五世孙朱宸濠于弘治十二年(1499)袭爵。朱宸濠在文化方面的活动见诸记载者不多。明末陈宏绪《江城名迹》中介绍朱宸濠所建“阳春书院”时说:

宁庶人宸濠建以祀高禖(即媒神)祈嗣,广求诗文揄扬。每士子秋捷,设宴邀请,人各一律。得一联云:“光联滕阁文章焕,春透徐亭草木香”。宸濠嘉赏,刻榜悬之,标为绝唱。*《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文渊阁本,第588册,第292页。

可见朱宸濠居王位时还是有提倡风流、推介文士的一些善言嘉行的。

但朱宸濠并不安分做文化事业。他弃献王祖训于不顾,正德初就开始了造反的准备。他派人在朝廷内外勾结党羽,在地方聚集“死士”做着军事准备。正德十四年(1519)在南昌起兵向南京进军。不过四十余天,未出江西,就在樵舍被王阳明组织的军队和江西地方官员镇压下去了。

这次叛乱性质之严重,损失之惨重——主要的当然还是普通官兵和大量民众,据记载:被擒斩首三千余人,落水三万余人,淹死一万余人。被各种史籍浓墨重彩地加以叙述,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于宁王家族更可称灭顶之灾。据王守仁《王文成全书》收任士凭《江西奏复封爵咨》叙述宸濠败状云:

宸濠与妃泣别,宫人皆赴水死。宸濠并其母子、郡王、将军、仪宾及伪太师、国师、元帅、参赞、尚书、都督、都指挥、千百户等官数百人皆就擒。*《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卷三十八,第1266册,第238页。

虽然正德降旨对宗族成员要加以甄别,但追随叛乱者被诛自不待言,没有参加的各支子孙也难免受到牵连。幸而性命保全者,有的避难他乡,有的变姓名以远祸,一时宗族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始祖朱权也因此牵连,宁王爵除,献王庙享废弛。

但这是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家族。嘉靖帝即位,弋阳王朱拱樻几次三番上书,请求恢复献王朱权、惠王磐烒的庙享,说:“献王、惠王,四服子孙所共祀,非宸濠一人所自出。若臣等皆得甄别守职业如故,而二王不获庙享,臣窃痛之。”*张廷玉等:《明史·诸王传·宁献王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97页。理由正大,得到了恩准。直到嘉靖十九年,汤显祖出生前十年,宁献王地位才在名义上得到恢复。接着嘉靖帝还下旨弋阳、建安、乐安三王分治宗族八支,整顿宗族事务,改变了混乱状态。但根深蒂固的影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消除,他们与朝廷的关系并没有彻底地得到缓和。弋阳王朱拱樻因事上书请旨,就屡遭朝臣疑忌与诋毁。

为了保全家族,改善和朝廷的关系,他们曾经委曲求全。皇帝寿辰或皇子诞生等吉庆,立即撰颂词奉上。如瑞昌王孙朱拱枘给嘉靖皇帝上《大礼颂》,朱拱榣上《天启圣德中兴颂》、《颂九庙皇嗣》等。另一方面则自立自强,加强对家族成员的管理和修德习文的教育。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出现了一批“孝友秉礼”、“谨约好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他们可以吟诗作文,比较轻松地参加地方的一些文化活动,相对自由地与文人们交往。嘉靖中后期至万历年间便出现了文化繁荣学人辈出的高潮。

嘉靖中后期至万历年间宁献王后裔中出现的文化繁荣,可称之为宗族的“文化自强”。自强精神,有时候就来自灾难,这是被人类生活中无数事例证实了的。

这是否是穿凿附会?过去我也曾这样想。但后来我在南昌,发现年纪稍大的南昌人,对“宁王”印象大都不佳,只是说不出所以然。后来才知道他们心目中的宁王只是朱宸濠,记忆恶劣而深刻,对献王的记忆早已被冲淡,以致朱氏后裔们也讳言自己的先祖,他们莫名其妙地将自己祖宗的“罪孽”背负了五百年。

汤显祖不仅是个文化人,也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历史观念的思想家。他高调地与朱氏后裔交往,我们不能不给予特别关注和认知。

三、万历前后宁王裔族之文风昌盛

朱元璋二十几个皇子全都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其后裔中文化卓有成就者不少。其中成就突出的是周王朱橚和宁王朱权两支;两支比较,仍以宁藩为胜。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收明亲王以外宗室十人,其中周藩一人,唐藩二人、沈藩二人,而宁藩七人(含附见二人)。清末陈田辑《明诗纪事》收明十七朝藩府后人诗三十六家,其中属太祖诸王后者二十三家,包括周藩二家,楚藩一家,齐藩三家,辽藩二家,而宁藩朱权后裔有一十五家,超过其余诸家的总和。各种书目和《南昌县志》载宁王后裔著作刻版刊行者六十余人,如果算上有诗文书画作品流传者有百余人,可谓盛焉。

以不佞而观今天下诸侯王子词赋,莫胜吾豫章。自余燥发时所善诸王孙,十殆二三。*魏元旷辑:《南昌文徵》卷七,《中国方志丛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印本,第244页。

可见南昌王孙文风炽盛之超常,在当时已为社会普遍注意,并载入史册。见于记载的优秀王孙文人,绝大部分出自嘉靖前后朱氏八支谱系中“宸”字辈以下的拱、多、谋、统几代。其中堪称大家已经进入史册的不少,最著者如: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有关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就要对学生积极进行提问,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比如,在为学生进行了几何图形的初步讲解之后,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们进行几何图形的学习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样的用处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注意每一组中都要保证组员之间的成绩以及性格都有所不同。然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制作,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相关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有利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朱氏后裔中书画家也不少,有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朱拱樋、朱多炡、朱容重等,被上海、无锡、北京等地的博物馆收藏。而成就最高的当然是大家熟知的八大山人的朱耷,是我国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现已享誉界。

弋阳王府还继承了宁王府刻书事业,《古今书刻》等书目著录许多书的刻本出自弋阳王府,如朱权的《通鉴博论》,胡俨《胡祭酒集》三十卷等。江西藩府刻本也是中国出版史上优良刻本之一。

四、汤显祖与宁王后裔的交往

徐朔方先生编辑的《汤显祖诗文集·玉茗堂诗》中与宁王朱氏后裔相关的作品集中起来,竟然有二十余题三十余首(有的一题数首)之多。诗中反映与汤显祖有过交往的朱氏后裔都是佼佼者,包括:

现在看到最早的一首《平昌怀余生棐中州并怀朱用晦》(卷十三),是汤显祖还在遂昌时(1593-1598)写的,既是怀念用晦,当然是早就有交情。其他都写在万历三十五年他五十八岁之后。有年代可考最晚的一首《郁仪从龙寄示褉诗,怀旧张丁二公作二首》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作。这一年他六十四岁,两年后去世。交游长达二十余年。

中国历史上文人之间的交往是普遍现象。这种交往与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及其发展等都有关系,所以历来很受关注。汤显祖家居之后与朱权后裔的交往与其他时代交往方式与前人大致相同,如宴集、唱酬、探访、问病、祝寿,以及别后的怀念等。但又有许多有别于其他文人交往值得关注的特点和内涵。下面从汤显祖诗歌里摘取一些片断进行一些考察:

(一)对一个家族的尊敬。

汤显祖交往的是这个家族中一个个人,但他心中是装有这个家族的。汤显祖在诗中,常常突出他们的王族身份。在他的诗题和诗句中常常出现 “王孙”、“宗侯”等字样。诗题如《过贞湖王孙问疾》、《同孔阳宗侯陈伯达陈仲容小饮闲云楼》等。诗句中如:

王孙良可游,交情及生死。*汤显祖:《澹台祠下别翰卿,有怀余德父用晦王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26页。

簪裾藉朝宰,履舄延宗侯。*汤显祖:《丁未上巳,同丁右武参知王孙孔阳郁仪图南侍张师相》,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六,第 623页。

王孙选客称清欢,羽爵成诗远寄看。*汤显祖:《郁仪从龙寄示禊诗,怀旧张丁二公作二首》,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六,第652页。

龙沙正自拥名藩,秀骨凌霄帝子孙。*汤显祖:《建安王夜宴即事二首》,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706页。

对贵族的尊重是普通的事,甚至还可以是一种谦卑、攀附,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前面已经说过,汤显祖面对的不是个一般的王族,而是一个受到来自最高统治者政治上打压、排斥的群体。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一般人对他们敬而远之不算过分。而汤显祖不仅不加避讳,反而高调地突出“王孙”、“帝室”自然就有些非同寻常了。

(二)交往亲密,情感深笃。

传统中文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宴集、游赏、唱酬等等。汤显祖与当时朱氏后人交往同样有这些方式和内容。但比较起来他们之间显得关系更加亲密,感情深笃至如上所言及于“生死”。请看下面这些情境:

1.万历三十五年上巳聚会。

但是在此前后,他还写了一些相关的诗,表达的情绪却很有些不同。

2.问疾、馈赠、祝寿、怀念。

宗良一生称长者,古色峨峨澹潇洒。朝论几回择宗正,名流是处酬风雅。

时数年中馀一人,七十老翁馀半身。尚有天机出文赋,深堂见客随车轮。*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679页。

温情的慰问和赞扬以外,还说到自己分别之后对他的想念和担心:

三年别君常忽忽,视日相看怕芜没。*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679页。

语气坦率,关怀真切。还写到分别之后曾以物寄赠。《沉角寄宗良王孙。王孙肢节并废,而韵思转清》:

好逐王孙桂苑风,水盘烟烬博山红。由来一叶天香传,总在枯心断节中。*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九,第777页。

所赠“沉角”当是沉香。他希望博山炉中的香烟在宗良的桂苑中飘香,更赞美宗良的身心飘出的“天香”会四散传播。“枯心”“断节”这样的词语是只有略无芥蒂的友朋之间才会说出,而且不可能只是用来指他的身躯。

汤显祖还有七律《同相国为嘿庵王孙寿》,是汤显祖与张位一同参加朱谋堚 (嘿庵)六十寿宴后作。诗中除想象寿宴热情与风雅外,也含有宽慰之意。

江西亦有淮南操,长被熏风仰帝弦。*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719页。

有一些诗是为送别而写,如《夕佳楼留别海岳太素图南叔虞得八齐》;还有一些是抒发别后怀念之情,如《平昌怀余生棐中州并怀朱用晦》、《澹台祠下别翰卿,有怀余德父用晦王孙》等,都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情谊不是一时之兴,而是常在心中念念不忘。

还有的诗怀念已故者——瀑泉。朱多炡(1541-1589)字贞吉,号瀑泉。弋阳王支,封奉国将军。卒,私谥清敏先生。他曾变姓名曰“来相如”,遍游各地,广交各地名流。回到南昌,有诗曰《倦游篇》。(亦作《四游集》。《藩献记》录有《五游集》,或后有增补)。他是宁献王后裔中成就非常突出的一位。万历十七年多炡去世。数年后汤显祖到南昌,其子谋堚(图南)邀宴汤显祖于瀑泉隐居之所,《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即咏其事。“烂醉长松深夜语,瀑泉风雨到寒枝”,描写深夜酒后长谈,一起悲怀瀑泉公的情景。汤显祖讽读了瀑泉的《四游诗》,百感交集,又写了《讽瀑泉王孙四游诗》(讽,讽咏、讽味,不是讽刺),用“好诗清浅世人留”赞美瀑泉的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九,第776-777页。瀑泉或有题诗或题字刻于石上,故诗有“石架题名烟月里,海风吹尽瀑泉秋”之句,赞瀑泉的美名与人格精神与大自然永传。汤显祖和瀑泉有深厚交谊,但却没有二人唱和的诗作留下来,说明他们之间并非仅仅是文字之交。

3.与建安王的密切交往。

由于当时(宁)王爵已废,南昌宗藩中最高爵位就是郡王了。在当时几位郡王中,汤显祖与建安王朱谋垅交往密切。留下的他与建安王交游的诗作有六组含十首诗,多写他们在王府饮宴、观赏歌舞。“日暮留客”,有时通宵达旦。建安王性情风雅开朗,平易近人。汤显祖对郡王显示出的是轻松愉快,从未因尊卑之别而拘束,更毫无阿谀之态。有一次建安王派人将王府的香茶“蔷薇露”送到临川玉茗堂。汤显祖为此写了《建安王驰贶蔷薇露天池茗却谢》四首,除了赞美蔷薇露之美和收到茶叶心情之愉快外,还有句作:“便作王侯何所慕,吾家真有建安茶。”*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八,第747页。心中的感激与感动以轻松风趣的语调传达,平等友好而有人情味。《建安王夜宴即事二首》中有“似是建安逢七子,盈盈飞盖旧西园”之句,*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706页。以魏晋时“建安七子”比拟他们的关系,巧妙的调侃中透露出亲近和无拘束。他们的交往是非世俗也非贵族化,而是文人化的。

4.在王府观赏演出。

汤显祖是剧作家,观赏戏剧歌舞是经常和必须的。而王府不仅有家班,也常请外来艺人演出。据陈宏绪《江城名迹》“匡吾王府”记载:

建安镇国将军朱多某之居,家有女优可十四五人,歌板舞衫,缠绵婉转。生曰顺妹,旦曰金凤,皆善海盐腔。而小旦彩鸾尤有花枝颤颤之态。万历戊子,予初试棘闱。场事竣,招十三郡名流大合乐于其第,演《绣襦记》至“斗转河斜”,满座二十余人,皆沾醉灯前,拈韵属和。*《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文渊阁本,第588册,第294页。

这里所记就是建安王裔家中戏班和演出的盛况。汤显祖在南昌时一定经常应邀到王府与王孙们共同观赏,汤显祖诗也有记载,如《王孙家踏歌偶同黄太次,时粤姬初唱夜难禁之曲四首》,其中第四首:

高堂留客正黄昏,叠鼓初飞云出门。但是看人随喝彩,支分不许妒王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九,第782-783页。

宁王始祖朱权是曲谱《太和正音谱》的作者,王府子孙也必深谙曲唱。汤显祖到王府与主人共同观看演出真可谓知音同赏,还可能交流切磋呢。

5.对宁献王的尊崇。

归根结底,朱氏家族的文化自强,植根于始祖宁献王朱权。汤显祖如何认识和对待朱权呢?他也深知,宁王一系与朝廷的矛盾并非仅仅出于“宸濠之乱”,而是早在朱棣“靖难之变”以及改封南昌后就深深地埋下。加上“宸濠之乱”这一弥天大祸,朝廷对百年前的宁献王的贬抑态度不可能彻底改变。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汤显祖,即使与朱氏族裔交游,也可以与大多数前人今人一样,回避宁献王的存在。前面已经提到,朱权生平事迹的被忽略与曲解,其著作的大多散佚证实了这种状况。然而汤显祖是怎样的呢?

他在与王孙宗侯交往时,从未忘记他们的始祖宁献王。他在诗中表达了王孙中文风的昌盛,正是来自开国始祖宁献王的“多文章”——文化上的建树;认为这批儿孙在暴风雨之后没有消沉沦落,还出现了大批有成就的文人,是继承了始祖所开风气,他们身上闪烁着宁献王的光彩。在《过贞湖王孙问疾》中他说:

帝子阁中宁献王,神仙开国多文章。龙孙斗西实宗老,一时贞吉还宗良。*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679页。

《建安王夜宴即事》有这几句值得玩味:

玉斗夜倾珠斗近,衮衣遥觉布衣尊。徵歌一一从南楚,守器累累奉北藩。*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第706页。

前二句暂且不说,后二句应该是写建安王府当时演出的歌舞是南方的,但堂上礼器供奉的祖先却是“北藩”。“北藩”何所指?只能是指初封北疆大宁的献王。朱权在大宁时建功立业,志得意满,颇受父皇青睐。朱棣迫其参与靖难并将其改封南昌后,是不愿朱权再提及大宁的。而朱权一生怀念大宁,却难以为外人道。但他的后人对此却没有忽视,建安王堂上供奉的是“北藩”宁王牌位。如何显示“北藩”身份无从知道,或者是出自建安王之口。汤显祖却以这两句诗,不加避讳地写了出来。

从以上引述中不难看出,汤显祖对宁献王知之深、关之切,不能与一般对前贤的敬仰同等看待。汤显祖与宁王裔族之交往,反映出更多充满生活气息和内涵丰富的人情味,不能将其与一般的文人交游同等看待。我们无须刻意拔高它的政治意义。它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汤显祖在现实生活中独到的政治态度、文化观念、人格情操等,从而丰富了我们对汤显祖的认识,是值得加以重视和研究的。

[责任编辑]陈志勇

姚品文(1934-),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 南昌,330006)

I207.3

A

1674-0890(2016)06-010-08

猜你喜欢

王孙后裔建安
寻找恐龙后裔
都是自负惹的祸
建安区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萋萋芳草忆王孙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
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与运载火箭对接后合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