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吟咏悟人生

2016-12-05马尚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设身处地知人论世

马尚玲

摘 要: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阵地。苏轼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高中语文课本中多次选入苏轼作品,以期通过教学达到教育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在教学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时,采用知人论世、吟咏诗韵和设身处地的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知人论世 吟咏诗文 设身处地

教学目标中通常会设置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德育目标。语文课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课堂中如何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里我想以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谈谈我自己在帮助学生构建乐观旷达人格时的具体做法。

苏轼是宋代以后文人学者的精神家园。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哲学思想的第一人。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之初,苏轼并不是很乐观的,甚至可以说是悲苦和消沉的。这样的苏轼后来又是如何蜕变成一个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的呢?老师该如何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过程并学习他身处逆境却能随遇而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呢?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1]

一、知人论世,认识苏轼

古诗文阅读中,知人论世是把握作者情感、性情的重要方法。因为乌台诗案,1079年春末,年过不惑的苏轼被贬黄州安置,不得答书公事。并且既没官舍可以居住又停发俸禄,因为生活窘迫才在友人帮助下,请得东坡荒地,过起了开荒种地、自耕自食的农夫生活。早年的进士及第和制举策论考试顺利的志得意满早已是陈年往事。社会地位由皇家老师降为空有其名的团练副使。再忆及发妻的“千里孤坟”,苏轼真的是“无处话凄凉”了。还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用世情怀还让他格外悲苦。“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让人感受到他的“兀傲”。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怀念赤壁之战时周公瑾的年轻儒雅,婚姻美满和肩负重任。这些与苏轼的年近半百、发妻早逝和仕途困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赤壁赋》中“客”才会有“我”与曹公不可同日而语,人生苦短、宇宙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可乎骤得”的“三悲”。但是,这样一个苏轼后来怎么能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呢?这就要了解苏轼的黄州生活了。苏轼初到黄州,生活是困窘的,又加上身体状况比较糟,内心痛苦矛盾。所以,到黄州不久,他“归诚佛僧”,住于定惠院一间偏僻干净的斋房,闭门谢客,自我反省,专心研究佛经,对道家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以佛禅来洗刷自己的灵魂。作为政治家的苏轼虽然排斥佛教,但在处世态度上,佛家讲究“无住”、“不执着”,而苏轼便是以一种轻松、随意的心态开始了与佛家的交往,在不经意中暗合了“无住”的佛教真谛,与之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金刚经》、《华严经》、《圆觉经》、《般若心经》、《清静经》、《六祖坛经》、《传灯录》等佛门经书让谪居黄州的苏轼得以超脱,焕发出他人生的异样光彩。虽然人生境遇千差万别,但是读书能够帮助人形成理想的人格。当人遇到无法排解的问题时,可以从书籍中、从古人古事那里寻找

答案。[2]

二、吟咏词文,感受苏轼

吟咏苏轼诗文是我所采用的第二个方法。虽然《赤壁怀古》中苏轼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通达地结束了全词,但是他的抑郁之情还是相当明显的。除了上面阐述过的苏轼当时的境遇外,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苏轼的用世之志和旷达情怀间的纠结。中国的诗词是讲究押韵的。韵脚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平声韵通常会表达激昂高亢的情感,而仄声韵多表达压抑、低沉的情感。《赤壁怀古》整首词的韵脚是“物”“壁”“雪”“杰”“了”“灭”“发”“月”全是仄声字且多为入声字,这样的韵脚总让诵读人无法畅吐胸臆。这与滚滚东去的江水、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壮气势以及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完全不一致。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这些仄声字将作者心有所细而又强作释怀的矛盾状态充分得表现了出来。读《赤壁赋》时,通过长短不同的句式,我们既能感受到苏子夜游时的闲适淡静,也感受到了“客”对曹操的追慕,对建功立业机遇的渴盼及由此而萌生的诸多痛苦,苏子对“客”的开解又是那样的风轻云淡,安然自适。两种不同情感的激烈碰撞,两种不同价值观的论争在诗文的吟咏诵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读诗词注意诗韵、读文章注意语气和语调可以很好地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复杂心态。[3]

三、设身处地,体味苏轼

认识了苏轼,诵读了苏轼的作品,学生对于苏轼的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还是不太在意。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还相当简单,平淡。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在想象中经历苏轼的坎坷人生路之后,他们才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苏轼的人生态度的可贵和形成过程的艰难。一个在和平康宁而又积极进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少年即有才名,乡试、州试、省试甚至制举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苏轼却先后遭受了发妻、父亲撒手人寰的家庭变故。守孝期满返回朝廷不久,苏轼又遇上与自己政见不合的新党专政,但是此时的苏轼仍然是自负的,觉得自己无论在哪里都能有一番事业,还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以自请外放。但是“乌台诗案”这子虚乌有的捏造和黄州生活一穷二白的现实,让苏轼措手不及,感慨“人生如梦”。《庄子·齐物论》上说,庄周梦中变成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忽然梦醒,惊讶地发现自己生活人世。这之后庄周混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怀疑活着的自身是不是蝴蝶在做梦,这是历代文人慨叹“人生如梦”的来源。失志的痛苦、生活的艰辛和追求出世的佛老思想为苏轼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和观照方式,让他获得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自由。醒即是梦,梦即是醒。梦和醒似乎都是相对的。只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罢了。生活中,我们遭受到惨重的打击之后,有人愈挫愈勇,有人一蹶不振,很少有像苏轼这样既不被生活的重压打垮,也不会怨天尤人的人。逆境中不忘学习,不忘开解自己。在黄州这片土地上苏轼不仅顽强而精彩地生活下去,而且以他如椽巨笔画出宋词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写就达观完满的篇章。

身处逆境时,苏轼在学习与创新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从而不但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而且让自己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大放异彩。语文课堂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在学习苏轼作品,我们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诗韵和设身处地等方法实现我们的目标,教给学生一条调节自己心态的神器。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年谱》[M].中华书局出:留尚荣,1998:1-563

[2]王水照、催铭《苏轼转》[M].天津人民出版社:刘晓津,2008:1-29

[3]蔡景仙《苏东坡旷达人生》[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毅鸣,2008:1-41

猜你喜欢

设身处地知人论世
成语班
设身处地,追本溯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改用一个字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品德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策略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