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缘起变迁与理论发展

2016-12-04刘昊博赵彦春天津天狮学院天津30700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30004

中国科技术语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变迁

刘昊博赵彦春(.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30700;.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 30004)



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缘起变迁与理论发展

刘昊博1赵彦春2
(1.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301700;2.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

摘 要: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已近半个世纪,学科系统内部产生并修正了诸多理论,伴随产生了大量的学科专业术语。文章力图从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背景、学科背景及其自身理论发展过程等方面,剖析其术语的缘起过程、学科来源和发展变迁,进而宏观理性地梳理该学科术语变化与学派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生成语法术语,哲学基础,学科交叉,变迁

引 言

自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后,“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不断修正、变化、发展,不停地推进“第二次认知革命”。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转换生成语法学家创造了不同研究时期的大量生成语法术语。在2000年出版的《牛津语言学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中,有关该学派的术语词条占比例接近全字典的四分之一,术语丰富程度可见一斑。由于创立者乔姆斯基深受哲学、数理逻辑等影响,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术语兼具有形式抽象化与借代具象化等特点,表现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或是认知语言学等其他语言学分支流派术语显著的差异性。

厘清转换生成语法数量繁多的术语定名特点,首先需认清语言学术语的本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中关于语言符号的解释为“由能指与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①。其中,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可视为语言学术语的本质性阐述。语言符号与有具体含义的物理、数学符号不同,是仅在人的头脑中感知的抽象概念;同样,能指、所指均是抽象的概念,并不具体反映现实生活的具象事物,即与现实世界不相关联,是系统内部自足的概念。在索绪尔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与语言系统具有同等地位。而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正是人类抽象的语言知识系统,是语言的内在能力而不是言语的外在表现,因此它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同样具有抽象性,与实在的物质世界关联性较弱,难免理解难度较大。不过,在分析该学派数目可观的术语时,仍可参照索绪尔语言符号的本质性阐述,寻求其发展的根源,探究其存在的充分必要性,辨析其术语表达特点。

一 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哲学来源

探讨乔姆斯基语言学术语来源,必然应回归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从古希腊哲学家到近代西方哲学界都一直在追问人类知识的获得问题,即认识论问题,由此形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哲学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对此,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获得问题是整个认识论问题中的特殊案例。经验论主张知识的获得机制仅限于某些基本的“外围处理机制”(peripheral processing),仅能实现对经验性材料的初步性分析;唯理论则试图通过挖掘人的心智过程解答认识论的问题,在经验论所谓的外围处理机制范围外,还存在着各种决定知识获得形式的内在性观念与原则。显然,转换生成语法的心智主义哲学思想继承了西方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的主张,乔姆斯基的观点与笛卡尔、诺德、莱布尼兹、洪堡特等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在他1987年发表的Language in a Psychological Setting中,乔姆斯基再次指明,人类的语言机能是内在于心智的,因此对于语言的研究实际是对心智的研究,并最终回归到抽象水平上的针对人类大脑结构的研究。另外,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心智活动,通过研究语言而逐渐探索人类的整体心智活动本质,因此,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可归属于人类生物学。

学者吴刚将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深入分析、归纳后认为,它的语言哲学基础建立在实在论、自然主义与心智主义的基础上,是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与科学观念的融合。明确生成语法系统的哲学思想与学科归属,便可更加彻底地理解繁多的生成语法术语的产生机制与本质来源。例如,“心智”(mind)、“心智的”(mental)、“心智器官”(mental organs)、“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等术语均源发于生物医学,但在生成语法的研究体系中,它们的内涵与外延产生规定性变化。乔姆斯基本人认为,对于以上术语的理解不能沾有任何超自然、非经验的形而上学思想,比如,心智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对象,仅指世界的心智组成,而不必过分关注它的精准定义或是有关哲学本体论的承诺。

再如,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心智/大脑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认知机制,并提出了决定构成人类语言知识系统的术语——“语言机能”或“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这一机能的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先天机制,随即发展成为转换生成语法广泛认知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而这个时期的理论及相关创设的术语都是为努力推导与证明这一普遍性假设,并在句法自治的理想状态下充分描写这种语言获得机制。综上所述,回归转换生成语法系统的哲学思想基础,追踪该方向研究之本源后,我们不难发觉厘清不胜枚举的该学派学科术语便有根可依、有迹可寻。

二 转换生成语法术语学科来源

人类的语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语言学的研究历来都与心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转换生成语法的语言哲学基础建立于唯理论哲学家们对认识论的哲学思辨思想上,乔姆斯基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机制、语言生成机制等术语均与前人的相关学说有关联。而乔姆斯基本人所任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1957年《句法结构》原型是乔姆斯基为该校本科生所授语言学课程的教案总结。因而,在当年的教学环境与作者本人的学科背景影响下,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中大量借鉴了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既有的理工科术语概念,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相比,转换生成语法的术语充分体现了来源的多学科性。

洪堡特提出了“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的理论,乔姆斯基继承并发展了洪堡特的思想,并从数学上做出严格的论证,逐步凝练成为“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又称“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在1959年的文章中,乔姆斯基明确交代了这一术语来自数理逻辑。另外,在早期的生成语法理论中,如“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时期,转换生成语法大量的术语甚至其语言学思想解释都与数学、逻辑学密不可分。例如,转换生成语法奠基性著作,乔姆斯基1957年的《句法结构》中将语言定义为“句子的无限集合”②,其中的“集合”便是借用数学的术语。其语言的定义可被理解为如果能够实现将有限的语言材料映射到无限的句子集合便形成了生成语法这种特殊的函数。

另外,该学派术语中具有明显科学性、逻辑性标记的术语是有关词语类别的研究。从标准理论时期直至更正修补到最简方案时期,乔姆斯基删减了许多理论及相关术语,例如“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X-bar等,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标志性研究图式——“树形图结构”(tree diagram)一直得到保留。它借鉴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应用的“层级”(cycle)与“层级结构”(hierarchy)的概念,同时“层级性”也成为形式句法研究区别于其他语言学句法研究的重要的标准。

再如,转换生成语法坚持采用“语类”(category)作为表述词语类别的术语。“语类”的英语表达,来源于逻辑学的“范畴”(category)一词,而转换生成语法学家未使用语言学界已经广泛认可的词类、词性等术语,则表明了他们力图采用全新的研究视角,从数理逻辑方向对词语类别进行形式化的科学性研究,与既有模糊不清的从意义归纳等方式界定词语范畴彻底剥离。由此,该学派产生了NP、VP等“实体性语类”(substantial category)与DP、IP等“功能性语类”(functional category)。这些语类不同于传统语法中语文学词汇层面的词性划分,而是将具有某一语类“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的结构,如短语、小句等,均划归为该语类成分,反映了转换生成语法学家对人类语言结构的普遍性与本质性的研究出发点。

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思想提出之后,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重点为句法组成部分,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与语义学展开了一场语义学论战后,便逐渐扩充研究对象并将语义学内容纳入研究范畴,随即引入大量新鲜术语,另一具有浓厚逻辑学背景的术语“逻辑式”(logical form)由此产生。同时,转换生成语法增加了“语迹”(trace)、“移位”(movement)、“变量”(variable)、“控制”(control)、“约束”(bind)、“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等术语。这些术语的产生或借用都是为了解决句子结构的语义解释问题,而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初的“句法自治”思想,同时也为后期最简时期的削减埋下了伏笔。不过,我们仍要认清虽然本文所举的生成语法术语均借鉴了数学、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既有概念,但其所指已发生变化。它们被赋予了新的语言学含义与内容,与自然存在的实际言语词汇不相关,其理解需要复归转换生成语法自身理论,甚至回归至各种理论提出的缘起,才能给予正确判定。

三 转换生成语法学科术语变迁与学科发展

历经数十年发展,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从上世纪初期的句法结构理论、“标准理论及扩展”(the standard theory,the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条件理论”(conditions theory),到中期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研究方式阶段,至21世纪初的“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时期,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修正,以期达到最初提出的科学性、形式化、精简化的研究效果。

单从宏观上观察上述几个阶段理论术语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转换生成语法研究思路的转变。“理论”(theory)是用来指代前期生成句法研究系统内部的研究成果和模式,但乔姆斯基本人认为该词有碍人们提出新观点、新主张,阻碍学科的发展进步,随之出现的原则参数阶段便不再冠以“理论”。“原则与参数”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理念,摆脱了传统语言学观念的思想桎梏,也为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研究平台。随着生成语法学家对“内在语言”(internal language)的运算推导,对语言自身更为精简、有效的研究阶段成了学科发展的必然,术语的更新、修正、删减也自然随之产生。

在这一阶段,乔姆斯基取消了“深层结构”或“D结构”、“表层结构”或“S结构”、“语音接口”(PF)与“语义接口”(LF),并分别详细阐明了取消的充分必要性;同时他取消了X-bar的术语称呼,但在实际的句法结构研究中,X-bar依然实质性地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术语及相关理论更新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乔姆斯基提出了新的句法生成模式——“合并”(merge)和“破裂”(crash),同时伴随了一系列新的说明性术语,如“延迟原则”(procrastinate principle)、“贪婪”(greed principle)、“强特征”(strong feature)、“弱特征”(weak feature)、“选择”(select)等。与之前相比,我们可十分明显地发现最简方案时期的转换生成语法术语更贴合现实与自然生活语言,与过去抽象化、形式化的表述风格略显不同。这些术语借用了隐喻的手法,语义理解更为直接、具象。不过,此类术语的描写性、强制性色彩较强,如“强”“弱”“优化”等,无法客观地统一判定标准,即无法保证学科术语的可靠性、科学性。当然,这时期的新生术语依然存在借用或类比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甚至物理学等理科专业术语,包括“位移”(displacement)、“位错”(dislocation)、“读数”(numeration)、“人类语言运算系统”(human language commutation system)等。与前期借用的术语类似,这些术语仅具有同某些学科重合的称名,但其内涵已经被重新规定,所指与之前学科完全不同。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转换生成语法的学科术语的不断增删变迁与该学科的理论结构、理论研究重心等变化紧密相连。转换生成语法与其他语言学理论最明显不同是其不间断的理论变化与补充。著名语言学家宁春岩就曾说“生成语法在变化中生存,在变化中发展,这种科学现象可能十分独特”。学界不乏学者诟病乔姆斯基复杂多变的句法理论,认为这种变化是学术无常的表现,更有人认为其庞杂更替的学科术语是在故弄玄虚,是不得已维系自身理论的需要。但我们剥离较为纷繁复杂的句法理论表述之后,不难发现乔姆斯基及生成语法流派的理论研究方向与理论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即试图对人类语言的生成机制做出科学的理性回答,不是具体描写某种“特定语言”(particular language)的语言规则。在此语言哲学理论指引下,很多术语与理论原则被再次精简赋义,如“综合性转换”被重新界定为“一个替换性操作”,早期的“概括性转换”(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方法用“合并”(merge)简化阐述。同时也可解释转换生成语法不断增删学科术语与理论原则,最终复归到“最简方案”的原因。因为许多原则与术语的产生是为合理描写某一特定语言的特定语言现象,如“毗邻原则”(the principle of subjacency)、“空范畴原则”(the empty category principle)等,它们并不适用或偏离于整体语言研究的框架。而“最简方案”思想也并非生成语法学派研究的终极定律,乔姆斯基(1998)将此思想的论文题目定为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就直接表明语言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与探索性。在人类语言框架的理性研究征途中,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思想一定仍将不断地自我修正、更新甚至自我否定,如赵彦春[9]对X-bar取消的不彻底性的系统论证,同时,也必将伴随一些学科术语的新生与消亡。

四 结 语

很多生成语法研究者并未对本学科术语的产生、发展、变化投入过多研究精力,拉斯尼克(Lasnik)[4]认为人们经常“试图把日常语言当作技术语言或者与此相反,把技术语言当作日常语言”。当然,在研究某个学科的术语时的确不应混杂理解现实语言与专业技术语言。然而,作为奉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呼吁理性复归的生成语法研究者有义务对本系统内部的术语缘起、发展、变迁进行理性地梳理。我们希望可切实遵从乔姆斯基提出的“最简精神”,发现系统内部的冗余理论与术语,利用理性的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斩减繁杂,精简方案,如同追求真理一般不断追求人类语言的共同逻辑模板。

注释

①原文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01-102)

②原文为:I will consider a language to be a set of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Chomsky 1957:13)

参考文献

[1 ] 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 [ M ].The Hague: Mouton,1957:13.

[2] Chomsky N.Language in a Psychological Setting,The Issue of Sopjia Linguistica.22[M].Tokyo:Sopjia University, 1987:50.

[3] 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IT Press,1995:1.

[4] Lasnik H.Syntactic Structures Revised: Contemporary Lectures on Classic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 M ].Cambridge:MIT Press,2000:410.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101-102.

[6]李曙光.Generate与generative grammar:生成语言学关键术语理论内涵及意义变迁[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45(4):495-504.

[7]谭小平.隐喻:生成语言学术语的孵化器[J].修辞学习,2007(1):18-20.

[8]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9]赵彦春,赵春生.X-bar之弊——从名物化分析到最简方案[J] .当代外语研究,2010(12):25-31.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Transition of the Generative Linguistics Terms

LIU Haobo ZHAO Yanchun

Abstract:For half a century, the theories of generative linguistics have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and discussed.And to some extent, its relevant large amount of terms are hard to comprehend.The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se terms in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e related subjects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ory.We also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origin, subject sources and the theory transition of the generative linguistics terms based on linguistic theories.

Keywords:generative linguistics terms, philosophy foundation, intersection,transition

中图分类号:H04;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j.issn.1673-8578.2016.02.005

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简介:刘昊博(1988—),女,硕士,天津天狮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翻译学。通信方式:laurel1415 @ l26.com。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