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2016-12-03毕红霞

关键词:空巢变量满意度

□焦 花 王 倩 毕红霞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焦 花 王 倩 毕红霞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研究对于保障其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好,但同时存在着群体性差异,经济状况满意度、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敬老院意愿、村委会关心度、性别、老人家庭收入、新农合医疗报销满意度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OLS分析法

一、引言

据全国老龄委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其中空巢老人,占到老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0%,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1.9%)。山东作为人口大省,老龄化及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2012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13.0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75%,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达824.02万,农村老龄化比重为8.6%,并占全省老年人口的58.31%(山东省老龄委数据)。农村空巢老人数量也在增加,全省1559万老年人口中,农村空巢老年人口达258万,占老年人口的16.6%(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然农村老龄化速度和程度更加严重,且空巢老人增加带来的生活质量降低、空巢综合征、孝道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山东农村地区比在城镇地区更加突出。这些问题既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如何改善和维护农村空巢老人的生

活质量,已成为目前我国政府、社会、老年人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围绕生活质量展开了相关研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1958)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个概念。他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其在心理学语境中被叫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坎贝尔和罗杰斯(20世纪70年代)等人进行了“可感生活质量”的模式分析。他们为研究美国社会的生活质量,进行了一项全国抽样调查,调查重点放在对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及对13个生活具体方面满意度的研究上,首次提出了“生活满意度”相关概念[1]。后来,英国、德国、瑞典和挪威等福利国家的学者主张将生活质量的研究分为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等领域。随着对生活质量的深入研究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更加注重性别、年龄、婚姻、收入、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上。国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老年人的角度,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相对鲜见。少量主要集中在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上的研究表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受家庭经济收入、健康(身体和心理)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显著(李越等[2],2014;李建新等[3],2014;李宗华等[4],2012;姜娜等[5],2010;赵华硕等[6],2009;黄金等[7],2012)。此外,赵华硕等(2009)基于徐州市农村的446名空巢老人的调查得出年龄、文化程度、独居或与配偶同居会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姜娜等(2010)基于岳阳市地区农村909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慢性病、体育锻炼等因素对生活质量也有显著影响;黄金等(2012)对三峡库区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等因素对生活质量也有影响;李宗华等(2012)通过对山东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交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邻里关系、朋友数量、生活照顾等因素对生活质量也有显著影响;李越等(2014)对山东、河南和陕西三省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进行的研究表明,子女的居住安排、性别和子女数量等有显著影响,但是随子女数量的增多呈反向影响;李建新等(2014)通过“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还认为职业、社区支持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来看,虽然整体认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满意度较高的观点,但是由于资料收集方法和研究工具、模型等的不同,学者们对同一问题,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等,得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上述的文献梳理表明,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入了细致的基础类型化阶段,尤其是关注经济收入、健康和社会支持等对质量的影响方面;但同时,影响因素选择上还有进一步细致的空间,生活质量的形成机理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鉴此,笔者依据山东省17地市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居住安排、保障状况和社会参与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探究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形成机理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1.研究方法

本文的分析框架既继承了学者们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维度,如经济收入、健康和社会支持等,又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设计了居住安排、保障水平等与山东农村空巢老人特点相适应的评价维度;在分析方法上,对生活满意度的分析存在两种方法取向。分别是采用OLS方法进行分析的连续变量和采用Probit或Logit进行分析的定序变量。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判断尺度较大,无论选择视为连续变量还是定序变量,对统计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因此,笔者将生活质量视为连续变量,首先进行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分析,分别检验各个自变量和生活质量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而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OLS方法分析相关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深度。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基于养老质量的农村空巢老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对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质量的调查。

问卷调查实施于2014年暑假,调查采用分地区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持问卷,就所涉问题一一访问。最后删除里面的缺失值和不合理问卷,归纳整理出367份有效问卷,占总问卷的91.75%。该调查以山东省17地市65岁及以上年龄的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子女生活管护、健康保障、人际关系、精神满足、养老方式选择和其他共八个部分70个问题。本次调查中,男性占50.68%,女性占49.32%;65-75岁之间的占68.12%,76岁以上的占31.88%;身体健康的占54.49%,一般的占21.25%,不健康的占23.98%;独居的占45.78%,与配偶居住的占54.22%。

3.模型构建

本文以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我们将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按五分法归类,分别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相关理论和问卷设计,本文将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自变量归纳为个人特征变量、居住安排变量、健康状况变量、保障水平变量、参与活动变量五大类。基于此,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函数可表述为:

QOLi=f(X1,X2,X3,X4,X5)+εi

其中,QOLi代表第i个被调查者生活质量的满意度;X1, X2, X3, X4, X5分别代表上述五类可能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变量;εi是随机扰动项。

被解释变量Y有五个(Y1很满意,Y2满意,Y3一般,Y4不满意,Y5很不满意)时,对应的样本回归模型:

Yi=β0+β1X1i+β2X2i+ei=1,2,3,…,n

(1)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使得式所对应的样本回归函数的残差平方和最小即可,即

(2)

在该模型中,如果某个解释变量Xi(i=1,2,…,k)对被解释变量Y作用不显著,那就意味着该变量的系数为零的概率较大。因此,必须对βi是否为零进行显著性检验,进而构造t统计量来检验参数的显著性。即:

(3)

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描述统计和单因素分析

(一)老年人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体满意(52.1%的老人感到满意,41.6%的老人感到一般),只有极少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对生活质量不满意。均值、标准差等说明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离散程度小,数据比较集中、稳定。

表1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统计结果

(二)个人特征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个人特征主要通过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三个方面来加以反映,由表2可知,被调查的男性有186人,占50.7%,对生活质量满意的占27.8%;女性有181人,占49.3%,对生活质量满意的占24.0%。被调查者中最小年龄65岁,最大年龄99岁,平均年龄74.19岁;其中65岁到80岁老年人有316人,占86.1%,对生活质量满意的占45.8%。文化程度上,51.2%的老人几乎不识字,占比例最多且有22.9%的老人对生活质量满意;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次之,占42.8%,但对生活质量满意的比例增加了2.4个百分点;极少农村老人是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6.0%,对生活质量满意的占3.5%。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标准差均小于1,但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数据较分散、波动较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会较大。从表中不难得出性别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且男性对生活质量满意的人数略高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空巢老人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农业劳动外,还要担负起照顾子女和丈夫的重任,相对男性的压力较大;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生活质量显著影响,主要的原因是老人的年龄相对集中,文化程度都偏低,可比性不大。

表2 个人特征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三)居住安排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居住安排是家庭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我国家庭结构从传统的子女与父母同居逐步向两代人分开各自独立居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父母之间独居而不与配偶居住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变化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从表3分析看出,在居住安排上独居的有168人,占被调查样本的45.8%,但是满意比只有19.6%;与配偶居住的有199人,占被调查者样本的54.2%,

满意比是32.2%。且均值、标准差等说明独居或与配偶居住变量的离散程度小,数据比较集中、稳定。综上可知,独居和与配偶独居的人数相差很小,但是与配偶居住的老人生活质量比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高出12.6个百分点。是因为与配偶居住的夫妻,在生活上相互照顾、精神上相互支撑,能保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而独居老人精神上孤寂之情无法排解,生活上缺乏照料,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表3 居住安排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四)健康状况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健康是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健康状况通过影响空巢老人的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来影响农村空巢(孤独感)老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从空巢老人的躯体健康(老人自我报告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是否有孤独感)两个方面来分析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老人有205位,占55.9%,满意比为38.7%;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老人有72位,占19.6%,满意比为6.3%;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的老人有90位,占24.5%,满意比是6.8%。自我健康状况的满意度评分达到0.69。且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数据比较稳定。从中我们得知,75.5%的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良好,只有四分之一的老人身体不健康;身体健康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身体没有疼痛感、生活自理和医疗费用降低都会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表4 健康状况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除了身体健康以外,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虽然有16.6%的老人从来没有消极、孤独的感觉,但有21%的老人经常处于消极孤独之中,62.4%的老人偶尔有消极孤独的感觉。心理健康状况的满意度评分0.96,其明显低于老年群体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尽管许多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康是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农村子女大量外出务工,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急剧下降,精神赡养也越来越需要引起关注。

(五)保障状况变量与生活满意度

表5 保障状况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表6 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满意度

注:数字来自问卷选项人均年纯收入人均月消费*12之比。

对于经济状况变量,我们选取了“生活质量满意度”“老人家庭收入”,一个相对变量一个绝对变量进行分析,这样能体现受访者所持标准的差异性。从表5整体得出,被调查者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老两口每年的家庭收入5000元及以下的有190人,占51.8%,满意比是21%;5001-10000元的有126人,占34.3%,满意比是19.6%;10000元及以上的只占13.9%,满意比11.2%。对经济状况感到满意的人数占73.6%;不满意的占26.4%。对新农合报销满意的占85.8%;不满意的占14.2%。主要经济来源依次是本人/配偶的劳动收入、子女供给和低保。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四个变量的离散程度小,数据比较集中、稳定。从中不难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收入较低,但是对新农合报销和村委会关心的满意度较高。

从表6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满意度分析看出,老人生活质量满意度等级降低,消费收入比也在降低。虽然收入高的老人消费也高,但是生活质量满意度也是最高。收入消费比和生活质量满意度呈正比。因此,为提高生活质量满意度最根本的是提高消费收入比。

(六)社会参与变量与生活满意度

表7 社会参与变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

老年人积极参与老年活动、兴趣组织等对其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从表7看出: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空巢老人只有33人,占9.0%,满意比是6%;偶尔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有195人,占53.1%,满意比是30.0%;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有139人,占比37.9%,满意比是15.8%。对敬老院满意度方面,愿意进敬老院的老人只有21人,占5.7%,满意比是3.0%;不愿意进敬老院的有113人,占30.8%,满意比是13.4%;说不准的有233人,占63.5%,满意比是35.4%。从均值、标准差来看,两个变量比较稳定,但参与社区活动的标准差略大。这些数据说明山东农村虽然80%的地方有室外活动场所,但是缺乏老年协会和社区的组织,村委会管理不当,老年人对其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也不强,导致老人生活质量显著不高。

五、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前文通过对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展现了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有无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各自变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本文又采用OLS进行试验性逐步回归分析。笔者将5大类,12个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分析,各变量赋值及基本描述见下表8。

表8 变量处理与分布结果

将生活质量满意度看做连续变量,用OLS进行试验性逐步回归,得到的结果见下表9。

(一)在个人特征变量中,生活质量在性别上存在着5%(P=0.0232<0.05)的显著性差异。估计出对应的回归系数0.1657,T值为2.2794,可知性别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女性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低于男性。其原因是,大多农村女性空巢老人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均较低。家庭中,丈夫一般比妻子年龄大且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因此妻子在家里除了要照顾孩子、承担繁重的家务外,随着丈夫年老,还要全心全意当丈夫的全职护士,照顾其起居生活,导致女性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如男性。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T值分别为-0.0484、0.0505、-0.8203、0.7417。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质量会略有降低,但生活质量和年龄没有太大关系;随文化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略有提高,但并不显著。这表明:空巢老人年龄增长,人体的器官及其功能逐渐衰老,不能很好抵御疾病,患上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病的几率不断增加,导致老人的生活功能、社会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也略有下降。文化程度高的老人能摆脱封建迷信的束缚,注重健康保健,生活质量比文化程度低的略微好点。

(二)在居住安排变量中,“独居或者与配偶居住”对生活质量没有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应的回归系数、T(t-Statistic)值分别为-0.0748、-0.9151.说明是负向影响,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比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相对好点。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是:独居基本存在两种情况,离婚或丧偶。离婚是一种非自然的失去,它的发生会给老人带来强大的心理、感情上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阴影,诱发精神疾病。而丧偶是一种自然的失去,它与离婚性质不同,留给老人的多是美好的回忆,它比离婚带来的不愉快感要少很多。山东是孔孟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思想相对保守,农村老人思想更加传统。离婚会因土地所有权、孩子抚养权等问题对女性造成更大伤害,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外界社会影响,所以山东农村老人的离婚率非常低。大部分的独居原因是随着慢慢变老,配偶的自然失去。所以独居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不显著。

表9 老年人生活质量决定因素的OLS估计结果

注:*P<0.1,**P<0.05,***P<0.01。

(三)在健康状况特征变量中,我们选取了“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自评”和“是否有孤独感”两个变量作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变量。这两个变量在生活质量上存在着1%、1%(P=0.0006、0.0002<0.01)的显著性差异。从对应的回归系数和T值可知,身体健康的空巢老人比患有疾病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高,经常感到消极、孤独的老人比从未感到消极孤独的老人生活质量要低。经过分析发现:身体健康的老人的主观感受比较好,生活能够自理,不用求助子女甚至保姆,医疗费用少且降低了经济负担,所以身体健康的老人生活质量更好。同时,老人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重视。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空巢老人精神赡养被忽视、被侵害的现象非常严重。子女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难得团聚几天。时常打电话也是寥寥数语,老人的感情交流极度缺乏。农村老人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只是看电视、听广播、下棋等,娱乐活动、娱乐设施几乎没有。“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是写照。这些现实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孤独、寂寞感增加,严重的甚至患上精神疾病,因此孤独感强的老人生活质量低。

(四)在以“经济状况满意度”、“老人家庭收入”、“新农合医疗报销满意度”、“村委会关心”为保障状况变量的自变量中,它们分别以1%、1%、5%、5%(P=0.0001、0.0095、0.0198、0.0418<0.1(0.05,0.01))的显著性水平对生活质量存在影响。对应的P值、回归系数、T值说明经济状况越满意、老人家庭收入越高、医疗保险越满意、村委会越关心,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越高。解释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老人对吃、穿、住、行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老人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经济能力决定着养老信心和物质水平。本文选取了新农合这一具有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分析其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山东参加新农合人数6378.8万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大病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和服务更加完善。2014年又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等各项制度快速完善。农村老人深感新农合带来的积极效应,因此生活质量满意度大幅提高。空巢老人子女不在家,村委会的责任增加。要经常和老人交流,缓解老人的心理空虚感,给五保户、高龄老人提供基本物质帮助,组织文娱活动,关心安慰老人等都会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五)在社会参与变量中,“敬老院满意度”对生活质量上存在着5%(P=0.0114<0.05)的显著性差异。其对应的回归系数、T值分别为-0.1554、-2.5426,呈现负向影响且愿意去敬老院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敬老院不够完善,物资筹集、服务人员匮乏;服务对象和服务面非常狭窄;在敬老院具体落实操作上也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农村老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住敬老院是子女不孝,自己脸上无光,对敬老院存在严重偏见[8]。因此,愿意住敬老院的老人比不愿意住敬老院的老人生活水平低。“参与社区活动”变量未通过检验,对生活质量没有影响。山东农村81.7%的地方仅有室外活动场所(含一般公用健身设备),很少有老年协会、兴趣组织、社区活动。所以“参与社区活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六、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山东省367位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及相关启发如下:

1.从总体看,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满意度较高,不满意人数极少。这与多年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政府惠民政策推行息息相关。调查数据只代表过去,若想继续不断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还要不断完善农村老人的惠民政策。比如2014年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

2.影响山东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可按高到低排序为:经济状况满意度>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老人家庭收入>敬老院意愿>新农合医疗报销满意度>性别>村委会关心度(按照显著性排序)。而年龄、文化程度、独居或与配偶居住、参与社会活动四个变量对山东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二)对策建议

1.加快山东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山东农村老人占山东老年总人口的70%之多,其中空巢老人中有42%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收入,这种自给方式能增大老人对自身的评价,同时给后代子孙减轻负担,维护家庭和谐。因此要增强老人自我养老意识,村委会应积极拓宽老人参加各种有偿劳动的渠道,不断增加自己的养老储蓄。

同时,山东农村空巢老人中有41%的老人经济来源是依靠子女供给,这种代际互惠式的赡养方式依然不可或缺。虽然这种保障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但是利于强化家庭关系。因此政府要鼓励子女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降低失业率,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来保障甚至加强子女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赡养老人,让老人获得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除了要增加老人的绝对经济收入,相对经济收入也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对收入就是老人对比参照群体收入的不同而获得的满足感。因此,农村村委会制度的制定和利益分配上,要秉承“公平原则”,从宏观上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

2.以“孔孟文化”为引导,全面保障老人身心健康。子女要尽量多抽空回家探望,每年定期带老人体检,帮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因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陪伴老人的子女也要定期给老人打电话,给予精神上的慰藉。村委会加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的建设,挑选本村老人中文化素质高的老人组成“志愿服务组”。由于他们对本村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比较了解且能给他们发挥余热的机会,调动老人的积极性,所以成立“志愿服务组”可对空巢老人进行心理辅导,让老人感受到“互帮、互助、互爱”大家庭的温暖[9]。对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老人,政府要完善救助体系,对贫困老人给予资助,并提供一些公益性医疗护理工作[10]。鼓励老人及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社会积累,给健康多加一份保障。

3.加快农村养老机构、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建设。政府可以用政策引导市场、保险进入等,因地制宜的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子女外出工作,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等建立敬老院,满足他们的需求[11]。村委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让老人走出家门,融入村集体,交流心声,沟通思想,享受快乐,排解自己的孤寂之情。

4.解放思想,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农村深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女性地位远不及男性。大多数的学者研究也表明:在不同程度上,女性的生活质量比男性低。因此,女性要通过自身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扩大社会活动范围、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

[1] 郭爱妹,张戌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60-71.

[2]李越.崔红志: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河南、陕西三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18-28.

[3]李建新,冯莹莹,杨鹏.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4(5):3-13.

[4] 李宗华,张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岳论坛》,2012(6):108-112.

[5] 姜娜,邹玉莲,廖淑梅.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2):3761-3762.

[6] 赵华硕,许爱琴,金英良,黄水平.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4):1006-1008.

[7] 黄金,黄玲.三峡库区农村女性空巢老人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24-28.

[8] 焦花,王倩,毕红霞.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5):42-51.

[9] 陆建兰.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6):2354-2356.

[10] 魏国芳,曹梅娟.杭州市某农村城市化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报》,2015(6):1-5.

[11]Dan Su, Xiao-Ning Wu.“Depre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China’ rural and urban empty-nest elderly”.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2,(11):564-569.

2016-06-1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养老质量的农村空巢老年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14YJCZH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焦 花(1990- )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王 倩(1989- )女,山东德州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毕红霞(1978- )女,山东文登人,管理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本文通讯作者。

F323.89

A

1008-8091(2016)03-0047-08

猜你喜欢

空巢变量满意度
抓住不变量解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也谈分离变量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医院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