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进展

2016-12-03□张

关键词:二语外语动态

□张 婷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进展

□张 婷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的研究是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态势。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重点关注二语发展动态系统的非线性、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性,以及个体与群体变异性等动态特征。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归纳国内外动态系统路径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动态系统理论;二语习得;进展

一、引言

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戴炜栋、周大军,2005),迄今已有40多年历史,国内外学者从社会文化、认知等不同视角对二语习得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解释。20世纪末,发源于数学等学科的动态系统理论被引入二语习得领域。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 DST)、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和涌现主义(Emergentism)在文献中常交互使用(Larsen-Freeman, 2012; Ellis, 2008)。尽管名称、渊源和常用领域不同,这些理论都指向同一个动态的、循非线性轨迹发展的复杂系统(郑咏滟,2011;李兰霞,2011)。动态系统理论契合二语习得过程中诸多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的动态过程,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王小宁,2015)国际学术期刊《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和《双语:语言与认知》(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分别于2006和2007年推出专题讨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日益受学界认可与关注,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态势。鉴于此,有必要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便明确未来需重点着力的研究方向。

二、数据来源

笔者在外文和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试查相关文献并调整检索式,最终得到最切合本研究文献检索的中英文检索式:(第二语言+二语+外语+英

语)*(习得)*(动态系统) (second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or English) and (acquisition) and (dynamic system)。检索得到发表在12种国际权威外语学术期刊上的32篇相关论文,这12种期刊均是SSCI来源期刊(2014),分别为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Teach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Second Language Research,TESOL Quarterly,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System,Re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另外,检索得到发表在国内10种外语学术期刊上的19篇相关论文。10种期刊中,7种为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其余3种为业内公认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分别是《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

三、DST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趋势

国内外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分布(见图1)表明该研究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2005)为萌芽期,发展相对缓慢,该阶段研究主要是国外学者对动态系统理论的引进与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初步应用(如Ellis, 2007),共有4篇(约占总数的8%),属于非实证研究;第二阶段(2006-2015)研究深入发展,数量呈上升趋势,短短10年中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均成果丰硕,共有47篇(92%)。这是因为学界对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的探讨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探索和介绍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化。

图1 国内外研究总体发展趋势

年份类型1986-20052006-2015总计比例非实证研究国外4111529.4%国内0151529.4%实证研究国外0171733.3%国内0447.8%

四、DST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从方法论上打破了传统二语习得研究的“单向因果分析”模式,采用“双向因果关系”的视角跟踪探索一定时期内变量间的交互作用(许希阳、吴勇毅,2015)。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电脑建模、语料库等动态系统路径的历时研究手段对二语习得影响因素、二语学习者语言和二语教学等领域进行了探索。根据Henning(1986)和Lazaraton(2000)对量化法和质化法的分类,国内外实证研究可分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三类。

定性个案研究在相关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包括访谈、录像、文本分析和电脑建模等。与大规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操作性强,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被试群体数量及同质性的影响,长期跟踪研究有助于凸显个体层面变量的非线性特征和不可预测性,更好地揭示二语发展的内部动态性 (Cherciov, 2012)。如Spoelman & Verspoor(2010)应用极值图、蒙特卡罗(Monte Carlo)分析等动态系统路径研究的专门方法探究了二语学习者书面语准确度和复杂度的可变性。Dörnyei(2014)通过“回溯定性模拟(RQM)法”(一种特殊的定性系统模拟手段)识别和分析二语课堂动态系统中典型的学习者类型模式。

定量研究通过大规模调查探究群体发展模式与变异,不过对二语学习初始状态等个体层面的变量缺乏细节刻画。比如,King(2012)采用该方法调查了高校二语课堂的沉默现象,发现沉默有多种涌现路径。郑咏滟(2015)采用横截面设计探究了四组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库广度与深度的动态发展轨迹。

近来,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呈上升趋势(Cherciov, 2012; Zhang & Lu, 2012;De Bot, Waninge & Dörnyei, 2014)。大规模二语学习者语言数据或问卷调查,辅以日记、访谈、观察等定性数据,能够揭示二语发展动态系统的宏观和微观模式,探究个体内部及个体间的变异,并通过相互验证增强研究的解释力。

五、DST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参照Ellis(2005)提出的二语习得研究框架,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归纳入理论介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个体差异、学习者语言和语言教学6大领域,相关统计如表2所示。以下据此对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表2 文章研究领域分布表(含重复分类篇目)

(一)理论介绍

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介绍以理论框架引介和方法讨论为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阐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介绍了与二语习得密切相关的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术语,厘清了二语习得与二语发展等核心概念。Larsen-Freeman(1997)介绍了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和系统关联性等特征,指出混沌论/复杂系统科学与二语习得的契合性(即关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De Bot, Lowie & Verspoor(2007)认为语言发展呈现动态系统特征,如初始状态敏感依赖性、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涌现性,以及个体内部与个体间的变异性,指出动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融合二语习得社会和认知层面的框架,重视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王涛(2010)指出关注个体发展的内在变异性是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的一大进步。

其次,探讨了动态系统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Larsen-Freeman(1997)从复杂系统的视角探讨了习得机制、学习的定义、中介语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个体差异、教学的作用这些二语习得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De Bot(2008)指出语言习得和语言磨蚀都是动态的语言发展过程。De Bot, Lowie & Verspoor(2007)认为母语及二语发展数据库的建立对于认识和探究语言发展模式至关重要。Verspoor & Lowie(2015)认为交互的复杂性决定了二语发展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探究二语习得顺序的群体模式与个体特征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二语习得顺序的群体模式需要开展有一定规模的定量研究,而二语习得顺序的个体特征则需要通过历时研究进行非线性分析。

此外,结合二语习得的主要研究问题,对传统的主流二语习得研究范式与动态系统理论进行比较反思。韩大伟、邓奇(2013)比较了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视角、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指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交叉点为构建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可能和基础。Baten & Håkansson(2014)比较了动态系统理论与可加工性理论对二语从句发展的解释,指出动态系统理论关注复杂性、准确度和流利度,而可加工性理论则从涌现的角度描述语言发展。国内外学者在构建二语习得理论体系、二语习得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韦晓保(2012)将构式语法和联结主义纳入动态系统理论体系之中构建了一个D-C-C模式,尝试用统一的二语习得理论体系对二语习得的重要议题做出解释。还有研究者综合二语习得的影响要素(环境、学习者和语言)和内容构成(二语习得的过程模式、心理机制模式和通用模式)构建二语习得模式(Van Geert,2008;戴运财、王同顺,2012;戴运财、杨连瑞,2013)。

(二)内部因素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重点关注学习者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Hancin-Bhatt(1994)提出了音段传输的特征竞争模型,试图解释不同语境下二语语音如何映射到母语的语音范畴。郑咏滟(2015)采用横截面设计探究四组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二语心理词库广度与深度的动态发展轨迹,指出二语心理词库广度与深度的不稳定关联体现了频率效应影响下二语单词主要词义与次要词义竞争有限认知资源的动态过程。王小宁(2015)综合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二语词汇习得中注意机制运作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三)外部因素

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主要考察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学习者交互及语言输入(戴运财、崔文琦,2014)。Dörnyei(1997)聚焦合作学习课堂的小组动态性和同伴合作的动机系统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探究语言合作学习成功的原因。Zhang(2010)发现学习者的元认知动态系统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以英语为外语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推崇语法、有声阅读和考试驱动的传统教学环境阻碍了学习者二语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整合社会、文化系统来探究二语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及二语阅读技能的发展轨迹。Sockett &Toffoli(2012)发现基于社交网络虚拟社区的非正式英语学习因二语学习者、学习资源、同伴等因素的不同交互而产生不同结果。Marek & Wu(2014)则专门探究了影响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四)个体差异

学习者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的最重要变量(Dörnyei,2005)。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主要涉及个体认知差异、个体情感差异(学习动机、态度、焦虑和交际意愿)。个体认知方面,Zhang(2010)对中国高校学生二语阅读元认知系统进行动态视角研究,发现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阅读元认知知识上存在显著差异,二语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与自主学习行为存在互动关系。其次,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学习动机的动态特征及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Csizér & Lukács(2010)发现外语学习选择对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有持续影响,理想二语自我作为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吸引子,对动机有很强的解释力;De Bot,Waninge & Dörnyei(2014)发现二语学习动机在某些阶段是稳定、可预测的,其动态性受学习环境的影响;李绍鹏、杨连瑞(2015)概述了传统动机研究线性模式的弊端,介绍了以社会文化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动态视角的二语动机研究。此外,Cherciov(2012)探究了态度对母语磨蚀和二语习得的影响。另外,关晶、石运章(2015)发现二语课堂焦虑具有动态性、内部关联性等动态系统特征,探究了个体二语课堂焦虑模式及影响因素。交际意愿方面,Macintyre & Legatto(2010)发现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存在变异,在记忆中搜寻词汇是影响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Mary(2015)则认为社交因素、任务相关因素、自信和二语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小组任务情境下二语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任务情境下的交际意愿动态系统模型。

(五)学习者语言

学习者语言研究是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的主体。Chaudenson, Valli & Véronique(1986)率先从目的语动态性的视角看待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的不同发展阶段,指出二语学习者、不同语言系统及与母语使用者的交互构成动态系统,该系统的自我组织导致不同形式中介语出现。Pust(2008)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语法变化与稳定的动因。郑咏滟(2011)探讨了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适用性及研究方法。相关实证研究大多聚焦二语流利度、复杂度、丰富性和准确性来探究二语习得的动态模式。就数据来源而言,写作、口语均有涉及,表明二语产出能力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就习得内容而言,词汇、句法习得是研究的热点。Larsen-Freeman(2006)探究了五名二语学习者口语和书面语的复杂性、流利度和准确度的涌现过程,发现就个体层面而言,各种语言模式的消长方向和速度各不相同,从群体特征来看,语言模式的发展有多种路径。Spoelman & Verspoor(2010)从准确度和复杂度维度探究了二语学习者书面语的个体内部可变性,发现被试的出错率通常下降很快,不同语言结构的复杂度既有同步发展,也有相互竞争,其交互随时间而演变。Babaa & Nitta(2013)探究了二语学习者的写作流利度,主要判断指标为骤升、不规则变异、差异和吸引子中的定性变化(如连贯性),结果表明写作流利度的发展的确存在相移。Polat & Kim(2013)探究了一名未受专门二语教育的学习者口语的语法准确度、句法复杂度和词汇丰富度,发现对于未受正规二语教育的学习者,语法准确性的习得比高级词汇和句法的习得更困难。Churchill(2012)发现二语词汇学习是非线性的,某些阶段基本稳定,其发展受到环境的显著影响。还有研究者对特定构式的习得进行了探究:Verspoor,Lowie & Van Dijk(2008)发现二语否定句的习得在个体层面上呈现非线性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动态交互和竞争;Zhang & Lu(2012)则通过写作文本从流利度、丰富度和准确性三个维度探究了二语量词系统发展过程中个体内部及个体间的变异,发现这三个维度的发展路径多样,呈非线性,波动与衰退程度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不完全一致,交互方式复杂多样;江韦姗、王同顺(2015)探究了中国语境下二语写作句法知识结构的动态发展。

(六)语言教学

二语习得课堂教学研究主要考察课堂环境下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有效性及方法(王立非、江进林,2012)。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教学研究试图对二语发展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探究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二语教学效率。王淼(2011)提出网络英语阅读动态系统模式,阐释了教师、学习者在使用网络二语阅读资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学习者二语系统的发展趋势。Sockett &?Toffoli(2012)发现基于社交网络虚拟社区的非正式英语学习这个复杂系统存在以下特点:1)二语学习者的初始条件不同;2)系统具有非线性和变异性;3)存在一些特定模式,如二语学习者对词汇习得给予更多关注。作者据此指出这种社交网络式的语言学习不适合引入二语课堂。Feryok & Oranje(2015)则探究了一名参与跨文化二语教学促进项目的中学教师的认知过程。

六、结语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短短20多年间,在研究数量与研究广度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国外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早,在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上探索比较深入;国内学者紧跟国际研究趋势,研究主要涉及动态系统理论核心概念和方法论原则的介绍及其在中国语境下二语习得领域的初步应用。总之,国内外学者着眼理论和方法论探索,借助电脑建模、纵向个案研究等动态系统路径研究的专门方法展开角度多样的实证研究,尝试对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学习者语言以及教学等二语习得重点问题做出更加系统科学的解释。

笔者结合以往研究的统计结果,对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第一,自然条件下详实的母语及二语发展数据库将为群体及个体二语发展动态模式研究提供科学数据,使对比性和验证性研究更便利丰富。第二,随着动态系统路径专门研究方法的普及,跨学科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探究个体二语发展新模式出现、消失、变化与稳定的时间节点的研究将走向深化。第三,二语习得内部和外部因素将得到更多关注。个体二语发展动态系统的初始状态和影响因素往往难以确定,语言本身处于复杂环境中并与环境相互作用,探究这些相互影响的成分中值得研究的变量是一项艰巨任务(De Bot, Lowie & Verspoor, 2011),关于二语学习心理机制和外部因素的研究有望向纵深发展。

[1] Babaa, K. & Nitta, R. Phase transitions in development of writing fluency from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J]. Language Learning. 2013, 1: 1-35.

[2] Baten, K. & H?kansson, G. The development of subordinate clauses in German and Swedish as L2s: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4, 2.

[3] Chaudenson, R., Valli, A. & V ronique, D. The dynamics of linguistic system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French as a second languag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6, 8: 277-292.

[4] Cherciov, M.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attitude on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2012, 6: 716-733.

[5] Churchill, E. A dynamic systems account of learning a word: From ecology to form relations[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 3: 339-358.

[6] Csiz r, K. & Luk cs, 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tivation, attitudes and selves: The case of English and German in Hungary[J]. System. 2010, 1: 1-13.

[7] De Bot, K., Lowie, W. & Verspoor, M. 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7, 1: 7-21.

[8] De Bot K., W. Lowie & M. Verspoor. A Dynamic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9] De Bot, K.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2: 166-178.

[10] De Bot, K., Waninge, F. & D rnyei, Z. Motivational dynam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Change, stability, and context[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4, 3: 704-723.

[11] D rnyei, Z.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Group dynamics and motiv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7, 4: 482-493.

[12] D 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2005.

[13] D rnyei, Z. Researching complex dynamic systems:Retrodictive qualitative modell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 Language Teaching. 2014, 1: 80-91.

[14] Ellis, R. Research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5] Ellis, N. C. Dynamic systems and SLA: The wood and the trees[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7, 1: 23-25.

[16]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8.

[17] Feryok, A., & Oranje, J. Adopting a cultural portfolio project in teaching German as a foreign language: Language teacher cognition as a dynamic system[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5, 3: 546-564.

[18] Hancin-Bhatt, B. Segment transfer: A consequence of a dynamic system[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4, 3: 241-269.

[19] Henning, G.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 TESOL Quarterly. 1986, 4: 701-707.

[20] King, J. Silenc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of Japanese universities[J]. Applied Linguistics.2012, 3: 325-343.

[21] Larse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1997, 2: 141-165.

[22] Larsen-Freeman, D.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 fluency, 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Applied Linguistics.2006, 4: 590-619.

[23] Larsen-Freeman, D.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A new transdisciplinary them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J]. Language Teaching.2012, 2: 202-214.

[24] Lazaraton, A. 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statistic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 TESOL Quarterly. 2000, 1: 175-181.

[25] Macintyre, P. D. & Legatto, J. J. A dynamic system approach to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Developing an idiodynamic method to capture rapidly changing affect[J].Language Teaching.2010.

[26] Marek, M. W. & Wu, V.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succes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conceptual model[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4, 6: 560-578.

[27] Mary, E. U.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or non-participation in group tasks: A dynamic systems model of task-situate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J]. System. 2015, 50: 43-55.

[28] Polat, B. & Kim, Y. Dynamics of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advanced untutored development[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3, 2: 184-207.

[29] Pust, C. P.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nd universal grammar: Holding up a turbulent mirror to development in grammar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2: 250-269.

[30] Sockett, G. & Toffoli, D. Beyond learner autonomy: A dynamic systems view of the informal learning of English in virtual online communities[J]. Recall. 2012, 2: 138-151.

[31] Spoelman, M. & Verspoor, M. Dynamic patterns in development of accuracy and complexity: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in the acquisition of Finnish[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0, 4: 532-553.

[32] Van Geert, P. 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2: 179-199.

[33] Verspoor, M., Lowie, W. & Van Dijk, M. 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2: 214-231.

[34] Verspoor, M. & Lowie, W. Variability and vari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ders: A dynamic reevaluation[J]. Language Learning. 2015, 1: 63-88.

[35] Zhang, L. J.A dynamic metacognitive systems accou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EFL reading[J]. TESOL Quarterly. 2010, 2: 320-353.

[36] Zhang, J. & L, X. F. Variability 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umeral classifier system[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2,1:46-60.

[37] 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6):62-70.

[38] 戴运财,崔文琦.基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外语教学十原则——从理论到实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6):31-39.

[39] 戴运财,王同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环境、学习者与语言的互动[J].山东外语教学,2012(05):36-42.

[40] 戴运财,杨连瑞.二语习得的一体化模式及其动态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3(06):49-53.

[41] 韩大伟,邓奇.动态抑或互动?——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3):10-15.

[42] 关晶,石运章.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焦虑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5):91-99.

[43] 江韦姗,王同顺.二语写作句法表现的动态发展[J].现代外语,2015(04):503-514.

[44] 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3):409-421.

[45]李绍鹏,杨连瑞.社会动态视角的二语动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01):50-56.

[46] 韦晓保.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C-C模式[J].外语界,2012(06):18-27.

[47] 王立非,江进林.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十年热点及趋势的定量分析[J].外语界,2012(06):2-9.

[48] 王淼.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网络英语阅读模式[J].外语界,2011(02):43-49.

[49] 王小宁.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二语词汇习得中的“注意”机制运作研究[J].外语界,2015(06):54-60.

[50] 王涛.从二语习得到二语发展:一个动态的观点[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4):1-7.

[51] 许希阳,吴勇毅.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02):1-7.

[52] 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2011(03):303-309.

[53] 郑咏滟.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系统发展与频率效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5):82-90.

2016-03-24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张 婷(1989- ),女,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H319

A

1008-8091(2016)03-0119-07

猜你喜欢

二语外语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