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016-12-01吴思梦马立宝

智富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吴思梦+马立宝

【摘 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解答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守自然规律,还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的概念

要具体理解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就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出发。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的分划分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天然自然以及由于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无法认识和改造的未知自然称为自在自然;而人类产生之后,逐步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实践活动的对象的称为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就是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人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丧失了它的异于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对象。对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地创造出来的,即全部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化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加之外化而形成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从本质上说具有主观性和非实践性的特征;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否认了人的作用抛开了认识实践活动,因而,这两种自然观都不是科学的。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这两种自然观,科学的回答了自然的本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自然生态的现状

(一)水土资源退化严重。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使我国的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流失面积近国土面积的80%。同时,我们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以上,据统计每年光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二)水体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泽,据统计,全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达到400多亿吨。其中70%—80%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地表水污染严重,更造成了地下水源的污染。同时,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资源尽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

(三)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非常广,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汽车尾气等大量排放,已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居民生活。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国占到16个,导致每年35万人提前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年,北方城市尤其是京津唐地区,半数城市雾霾天气超过200天。

(四)人口膨胀、资源紧张。我国虽是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平均资源占有率一直处于低位,煤炭矿石和石油可开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生态自然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自然界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持大自然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同时,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不能忽略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建设健康完好的社会发展体系,要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更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正是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解”。

四、如何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树立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科学的解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的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将自然规律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结果,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安全。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界定。从广义上说,“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问的和谐战略。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可持续性发展这种模式要求人们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高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点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十分严重。这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反自然的,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不持续的问题。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现代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原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发展观念。放弃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三是调整产业结构。

(三)研究新技术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研究和实践表明,新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根据国际权威单位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即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世界能源舞台的主角,目前大量燃用的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所以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符合生态自然观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