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性道德的影响

2016-11-30罗倩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性道德实训课程大学生

罗倩莹

【摘要】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旨在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道德教育与道德情境相结合的实训式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增强大学生性道德的敏锐感和判断力,减少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的性道德失范行为。研究重点考察课程中道德相对主义正反意义的板块内容对大学生性道德的影响。结果显示,道德相对主义对被试的负面影响减小,被试的性道德观念得到正向改变。由此可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训的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能有效应对大学生受道德相对主义影响产生性道德失范和性行为偏失的状况,是高校性道德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 实训课程 大学生 性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80-02

一、引言

道德相对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与道德绝对主义对立的思潮,近年来成为西方伦理学的主流立场[1-2],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据2016年1月《人民论坛》的调查评选结果显示,“道德相对主义”入选“2015年中外十大思潮”,其影响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冲击。道德相对主义主要表现为价值澄清,“强调道德观的多样性,注重道德的情境性,坚持道德标准的相对性”,这虽然有助于人们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但却忽略了道德内容的教育,忽视了道德行为的指导,在一些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上束手无策,最终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无政府主义[3]。随着发展,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已经蔓延到高校,尤其是在大学生性道德观问题上。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比例的显著提高、感染艾滋病人数的不断攀升等均充分反映出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性道德观的影响。目前,国外研究对道德相对主义在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影响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学研究通过引介国外著作和观点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批判的较多[4-6],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教育的思考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7],具体探究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抵御道德相对主义负面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性道德这一方面。然而,面对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性道德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厘清道德相对主义的正反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高校性道德教育主要以专题教学和主题讲座两种形式展开。前者虽然此后者能够大范围传递正确的性道德规范,但对大学生性观念偏颇、性行为不当的实际改善效果较小;后者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规范异性交往上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但影响效果持久性不够,并且两者均属于大班化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性道德问题不仅仅是思想和行为问题,也存在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性道德教育问题上,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的内容将更为行之有效。也就是说,德育和心育相结合的实训式小班化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性道德是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

大学生性道德的改善,可以从个体的性心理入手,加深其对性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境对性道德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进行辩论,明确其中的正反意义,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规范性道德行为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道德相对主义实训式课程中道德相对主义正反意义板块内容对大学生性道德的影响效果,以进一步论证道德相对主义实训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性道德所起的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浙江财经大学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选定30名存在性道德观念偏失或者性行为失范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3人,女生17人,年龄在18-24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问卷[8]。该问卷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易遵尧、张进辅和曾维希编制,问卷的因素结构清晰,信效度较高,可以作为评判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有效工具。问卷共3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记分,包括“完全同意”、“基本同意”、“说不清楚”、“基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条目采用正向叙述的时候,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采用反向叙述的时候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条目3,5,7,11,14,20,26,29,30为反向叙述。

2.课程效果检验问卷。该问卷为自制开放式问卷,用于检验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性道德提升效果的检验,分别在课程前后进行施测。主要包括“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是否同意婚前同居并说明理由”、“在异性交往中应该注意哪些性道德问题”、“课程前后你的性道德观发生了哪些变化”等四个问题。其中,“课程前后你的性道德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仅用于课程后问卷。

(三)研究步骤

1.前测。使用“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问卷”和“自编课程效果检验问卷”对3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试。

2.实施道德相对主义教育“正反意义”板块课程。该板块课程分为2次,每次课程2个课时,共约90分钟。2次课程之间间隔一周,具体流程和内容见表1.

3.后测。课程结束后一周,使用“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问卷”和“自编课程效果检验问卷”再次对3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性道德价值观问卷差异显著性检验

使用SPSS16.0对30名被试性道德价值观各维度前后测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看出, 通过道德相对主义教育实训课程,被试学生的性道德价值观得到了提升,并且除自慰(p=0.396)和同性恋(p=0.436)两个子维度外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

(二)自编开放式课程效果检验问卷比较

通过对课程前后自编开放式问卷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上,88.6%的被试学生参与课程后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加谨慎;在“是否同意婚前同居”上,85.9%的被试学生参与课程后表示反对婚前同居,性道德是所表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在异性交往中应该注意哪些性道德问题”上,授课前提出具体应注意的性道德问题的只有8.7%,而在授课后77.5%的被试学生都从不同方面提出注意点;在“课程前后你的性道德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上,90.4%的被试学生认为自己的性道德观有了很大的改进,9.6%的被试学生认为自己的性道德观有了一定的改进。由此可见,被试学生在参加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后,在性道德问题上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讨论与展望

(一)课程的效果及产生原因

1.课程提升了学生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认识。参加课程的被试学生课前大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思想中的道德相对主义成分,少数意识到的学生也并不认为其对自己的性道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课程的过程中,被试学生通过活动、案例、辩论、视频和情境表演等实训了解并认识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对性道德的影响,在分享和讨论中增强了自身对性道德的敏感性、判断和选择能力,提升了对自身性道德问题的监控和教育。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实训课程前后被试的性道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位学生表示:“参加课程之后,才发现原来道德相对主义在婚前性行为问题上是给人推脱和逃避责任的一种借口,对之前不反对的态度我需要反思”。

2.课程增强了学生对性道德的敏锐感和判断力。课程花费了大量时间引导被试学生去分析具体案例和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反思和澄清自身的性道德价值观,使被试学生的性道德敏锐感和判断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从大学生性道德观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在责任、感情、伦理、贞操、忠诚和自愿等六个维度上课程前后的得分差异均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p < 0.001)。开放式问卷中学生的回答也反馈出,绝大多数被试学生在实训课程后对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等涉及大学生性道德失范行为的问题有更积极的态度,认为不应该发生,表示爱情、婚姻和性都需要责任,爱和性不是划等号的。这表明,相比实训课程前,被试学生对异性交往中的性道德有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对性道德观的偏颇和性行为的失范有了更高的敏锐感和判断力。

3.课程加大了学生对性道德失范行为的自我监控。课程中的分享讨论部分,让被试学生在交流中对自己的性道德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队的认可和性道德问题的一系列实训活动设计,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性道德失范行为的认识。课程前后,“责任”和“伦理”两个维度的显著差异(p < 0.00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被试学生对性道德失范行为的自我监控和教育有所提升。并且,从被试学生开放式问卷的自我反馈中也能看出,参加课程后的学生更能约束自己性道德的行为问题。例如,有名学生说:“参加课程后,我对自己向女友提出性要求表示惭愧,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太多关乎责任、道德的问题,我觉得相爱又自愿就可以,现在我不这么想了,除非走入婚姻,不然以后我也不会贸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二)课程的不足与改进设想

首先,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在道德相对主义的正面成分的实际运用上有所欠缺,使得学生通过课程所获得的性道德的正向改变的持久性得不到保证。其次,本课程因为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同与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心体验更加深刻,在实训活动环节,尤其是交流讨论的欲求时间大于课程的预设时间,虽然在实际课程中进行了及时调整,但是时间仍然略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一方面应增加对应相对道德主义中积极成分的体验环节,另一方面应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以求将课程的效果提升到最大限度。

然而,总体而言,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训的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能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道德相对主义,增强大学生性道德的敏锐感和判断力,提高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对性道德失范行为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大学生的性道德整体得到提升。道德相对主义教育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原则上进行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应对大学生受道德相对主义影响产生的性道德失范和性行为偏失,是高校性道德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G. Harman & J. J. Thomson(1996), Moral Relativism and Moral Objectivity,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pp.3-6.

[2]John W. Cook(2000), Mora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0l. 102, No.2, pp.415-416.

[3]史蒂文·卢克斯著,陈锐译,《道德相对主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

[4]王晓升,“道德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批判”,《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陈真,“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

[6]聂文军,“道德相对主义的多重合理性、挑战与续思”,《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1期。

[7]程红艳,“道德相对主义时代的公民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8]易遵尧等,“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结构及问卷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性道德实训课程大学生
新时代高职生性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路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本科生性道德教育之需与践行之策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高职生性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