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差异化策略

2016-11-30尤丽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差异化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摘要】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所选诗词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要尊重不同选诗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师精讲法、反复诵读法、情境再现法、比较阅读法、延伸阅读法等具体方法,实施差异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差异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80-02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选取诗词作品26篇,其中:现代诗歌(含古体)4篇,古典诗词22篇(诗14首、词8首)。这些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设计上,也要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实施差异化教学。

1.教师精讲法

如必修2第二单元《离骚》、必修3第二单元《锦瑟》及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之《望海潮(东南形胜)》、《李清照词两首》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作品,因为年代久远、语言习惯迥异或行文风格特殊等,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存在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精讲”,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包括诗题,如“离骚”)、学生知识的空白点(如“锦瑟”及古代音乐相关知识)、学生认识的含糊点(如《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课堂生成的新的困惑、启而不发的时间节点等,通过适时的师生互动、精确的课堂小结、实用的学法指导,加以解释、论述和说明。精讲的目的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生成中捕捉灵感,在设问中促成思考;教师必须避免“代劳”或揠苗助长式的满堂灌输。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适用于所有篇目。

2.反复诵读法

如必修1第一单元之《沁园春·长沙》、《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现代诗歌,以及必修2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其一)》和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学生基本不存在理解障碍的古典诗词,均可通过播放音频(或朗诵视频)资料、教师示范诵读、学生尝试诵读等,引导学生品鉴文字,促进对作品情感的把握。正所谓“读书可不求甚解”,指望通过几堂课的讲解让学生完全理解一部作品的全部内涵和一个作家的全部成就,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不如“舍近求远”,放下“言辞之近”,通过反复诵读,寻求“指意之远”。要知道,诗歌从来就是最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离开了诵读,便偏离了本质。特别是像《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抒情性极强的作品,更要重视诵读的意义,在诵读中和诗人一起快乐、一起忧伤,在共鸣中完成情感的整体感知。

3.情境再现法

一些学生“一讲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一考就晕”,究其原因,就在于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形成迁移的能力,不会举一反三。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大多追求某种“意境”的营造,因而,在教学当中,要想增强学生的理解,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感动,在情境中实现情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融入作品的“情境”?其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遴选优质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学生从课堂带进某种“诗意的栖居”;其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还原”或“重塑”诗境,通过之前创设的基本情境,引导学生发动想象,将文本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及各种可能情形,在大脑中促成清晰的图像、画面,变间接接受为直观体验,入境思考,强化理解。如必修1第一单元之《再别康桥》,即可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目沉思,在想象中完成诗歌意境的自我构图,切身体会其音节、辞藻及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感受新月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再如必修2第二单元之《离骚》、必修3第二单元之《琵琶行并序》,以及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均可在解决了基本的字面问题之后,配合经典诵读大赛等,引导学生将其改编为“情景剧”,通过诗、乐、舞的融合形式,演绎诗人情怀,再现诗歌意境,增强情感体验和直观感悟。

4.比较阅读法

如必修3第二单元之《登高》,不妨与诗人早年作品《望岳》进行“穿越时空”的比较阅读,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豪气,和“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那种“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暮年感慨,同时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其想象、联想和求知欲望,引导其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等辅助资源,进一步了解诗人成长的清晰轨迹,窥探诗人心境的显著变化,进而深切感悟到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再如必修4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亦可与诗人前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进行一个线性的比较阅读。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所见还是一个“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情窦初开、憨态可掬的活泼女孩;同样,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所见也只是一个慨叹“绿肥红瘦”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伤春少女,而到婚后,易安词中已经明显多了一份“人到中年”的沧桑,由伤春走向闺怨,由闺怨进而走向浓黑的凄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两地相思,所见已是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几近颓废的女子;《声声慢(寻寻觅觅)》写晚年生活,所见则是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比落寞的“时代弃儿”。透过这样的一个深度阅读,透过作者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生平,自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印记。

又如必修2第二单元之《氓》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两篇作品,还可在理解了字面意思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比较阅读,从两个“弃妇”形象的比较,把握其性格特征的异同;从《氓》之丈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之焦母形象的比较,探寻导致不同时代之弃妇相同悲惨命运的根源;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梳理中国叙事诗的基本发展脉络;等等。

5.延伸阅读法

语文课堂具有数理化等学科不可比拟的开放性、延展性,诗歌更是追求“张力”——包括单一作品内在的语言张力,以及组诗之间相互关联的系统张力。因而,在组诗或同类诗歌的教学中,还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如必修3第二单元之《秋兴八首(其一)》,即可结合课堂教学乃至课外阅读,延伸到《秋兴八首》的其他系列作品,进行系统化的解读。《秋兴八首》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全诗以遥望长安为主题,感物伤怀,既有关切社稷安危的沉重心情,亦有美好的回忆和轻快的抒情,唯有借助延伸阅读,才能透过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暮年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形成完整的情感认知。

再如前述《氓》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比较阅读,也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适度延伸:一是顺着叙事诗的脉络,向上延伸到《诗经》之周族史诗,向下延伸到杜甫“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等,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嬗变轨迹;二是顺着弃妇诗(或爱情诗)的路子,延伸到乐府民歌《上邪》及陆游词《钗头凤》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爱情与婚姻。

总之,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尊重不同选诗的个性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高中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和诗歌的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华师教育研究院.课堂上,教师如何“精讲”?何时“精讲”[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60330/n442864062.shtml,2016-03-30

作者简介:

尤丽霞(1975-),女,甘肃酒泉人,一级教师,甘肃省技术标兵,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猜你喜欢

差异化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