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2016-11-30曾贤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危组稳定型氯吡

曾贤光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人民医院,贵州贵定551300)

✿论著/冠心病✿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曾贤光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人民医院,贵州贵定551300)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低危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危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缺血总时间、次数以及总负荷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间,具有病变复杂、预后差的特点[1],若是未得到及时治疗,则极易发展成急性心梗或是猝死,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确诊后,进一步根据《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将患者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组。所有患者均排除有家族或个人出血史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有出血倾向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通过数字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8~75岁,平均(58.7±9.6)岁;低危组9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11例;观察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1~73岁,平均(59.7±10.3)岁;低危组10例,中危组14例,高危组12例。

1.2 方 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期需持续卧床1~3d,同时予以持续吸氧和心电监测。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合理控制住院时间:(1)低危组。患者入院后,若是没有再次出现心绞痛,心电图检查显示无缺血改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均显示正常,则仅需住院观察1周,予以院外治疗;(2)中、高危组。患者入院后检查,若是显示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升高,则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静脉点滴20mg单硝酸异山梨酯+250mL 5%葡萄糖、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钙,2次/d,持续治疗5~7d;(2)口服美托洛尔、钙拮抗剂、ACEI类及他汀类药物;(3)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次服用300mg,后调整为75mg/d,持续服用4~12周。

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低危组1次/(1~2)月,中、高危组1次/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2)有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50%~80%,患者缺血性ST段改变0.05~0.10mV;(3)无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未超过50%,缺血性改变未得到改善,甚至是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行χ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4周后,两组低危险组患者病情均得到较好的控制,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危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8%、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对比

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观察组缺血总时间、次数以及总负荷分别为(20.9± 5.4)min、(4.6±1.4)次、(1.9±0.9)min/mV,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99.1±26.8)×109,对照组为(230.8±29.5)×109,两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x±s)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斑块形成以及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引发血栓,造成动脉腔狭窄,最终出现心肌血流灌注受阻的情况,因此临床上主要以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为主。Mizuno等[2]通过血管镜检查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显示为灰白色血栓,认为冠状动脉狭窄位置血小板聚集是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行抗血小板治疗十分必要。

2002年国际抗血栓协作组荟萃分析287项研究表明[3],通过抗血小板治疗可使得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22%,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本研究重点针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可有效阻止血栓素A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4];氯吡格雷属于是ADP受体阻滞剂,通过选择性结合位于血小板表面和腺苷酸环化酶偶联的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5]。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虽然均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但是作用机制不同,通过联合使用可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低、中、高危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85.7%、66.7%,中、高危险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观察组缺血总时间、次数以及总负荷分别为(20.9±5.4)min、(4.6±1.4)次、(1.9±0.9)min/mV,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由此可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99.1±26.8)×109,对照组为(230.8±29.5)×109,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6],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王先涛.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88-89.

[2] Zagori aR J.Im agi ngofsm al lrenalm asses:am edi calsuccessst ory. [J].Am eri can JournalofRoent genol ogy,2000,175(4):945-55.

[3] Bai gentC,Kappel l eL J,Al graA,etal.Col l aborat i vem et a-anal ysi s ofrandom i sed t ri al s ofant i pl at el ett herapy f orprevent i on ofdeat h, m yocardi al i nf arct i on,and st roke i n hi gh ri sk pat i ent s[J].Bm j Cl i ni calResearch,2002,324(7329):71-86.

[4] 肖守忠.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6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194-195.

[5] 张三强,潘苗,刘建庄.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 1808-1809.

[6] 朱剑锋,李原玲,吴海林,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7):871-872.

曾贤光,1979年生,男,汉族,贵州贵定人,本科学历,内科主治医师,目前从事重症医学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危组稳定型氯吡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血液相关标志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