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机云锦用在我 巧裁妙写习作活

2016-11-28许新燕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习作微信作文

许新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在教学改革中,许多老师将网络平台、微视频引入习作指导,给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世界,它能让学生经历多次的感官体验,也更有利于表达技法的借鉴和吸收。以本校为例,将习作教学置于moodle这一网络学习平台,不仅实现了习作时空的拓展,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顽疾”显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的作文特别是网络作文缺乏创意的表达和情感的投入,而习作能力也并没有得到显著地提升。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阻碍学生习作表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内容形式方面,原有的习作内容及表达形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胃口。面对信息传递迅速的现代生活,轻阅读、微习作的方式,越来越多受到学生的青睐,他们喜欢用简短明快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情感体验方面。在我们研究多元化快乐作文及网络创新作文的过程中,由于其开放多元的特点,往往忽略了写作的情感体验过程,课堂缺少了有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习作自然也就流于单一了。三是语言运用方面。以网络创新作文为例,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舞台,导致学生很多语言的组织缺少思考。很多同学往往“粘贴”了之。这种看似符合要求的语言组织,实际上却没有了思维的含量,更别说个性表达了。因此,习作教学亟需一个触发学生语言思维的按钮。

如何改变?在思考中,“微信”这一热门的名词映入眼帘。作为现代生活最常用的一种表达交流工具,微信以其短小精练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大家所青睐的交际手段。何不将此引入习作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内驱力呢?于是,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尝试了以“影像”为载体,开展了“微信体”创意习作的研究。以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为习作抓手,借鉴微信交流表达方式,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创意“微习作”和课外创意“微活动”,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有意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构建平台,丰实“微习作”资源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改变习作的内容和形式是关键。因此,研究伊始,我们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变革写作的方式,除了课堂上“短平快”的微习作外,还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习作提供新的舞台;二是改变习作内容,精挑细选素材,借助影像等媒介,构建立体多元的习作资源库。

(一)搭建微信平台,开辟独特天地

登录微信公众平台注册公众微信账号,成为公众号订阅号用户,建立“微信创意习作”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介绍微信公众平台的添加、操作和运用,吸收班级和年级学生进入“微信创意习作”平台。随后,结合教学计划和进度,定期发布“创意习作”内容。学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作文撰写,参与活动。这样的微信平台,简便易行,整合课内,拓展课外,动静互补,使得创意习作课内外活动相得益彰。

(二)精选习作素材,挖掘爱写元素

在研究中,笔者抓牢教材与生活两大素材源泉,精挑细选习作内容,开发影像资源,不断丰实习作的资源库,起好习作教学的第一步。

1.教材中选择兴奋点

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内容往往只有简短的要求提示,这样的“学习库”显得有些贫乏,很多时候,学生找不到可写的内容,表达就无从谈起了。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目的地择取写作素材,如口语交际,课文内容上的兴趣点、课文学习过程中的争议点,课文与生活的衔接点都是潜在的习作资源。在具体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依据当地特色,灵活地扩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四年级上册为例:

除了语文教材外,我们还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比如品德课中的德育话题,劳技课里的生活窍门等等,让它们成为学生习作的话题。如四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我也会当家”实践活动,学生有的初次进入菜市场购买了各种菜;有的亲自下厨为父母准备午餐。家长也为孩子的行动所感染,纷纷为自己的子女拍摄买菜、做饭的照片和视频,发上了朋友圈。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的当家体验,也成了习作的有效资源。

2.生活中挖掘兴趣点

生活是最大的素材库,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给予了学生无限的习作灵感,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视频和图像的形式拍摄下来,引导学生去观看,去观察,去表达。

(1)校园生活凸精彩

校园生活精彩纷呈,每天都在上演,如动手实践、体育比拼、创意绘画、艺术节庆等活动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可以作为创意习作的资源。在校艺体节时我们开展了激烈的“象棋堆高赛”,我用手机拍摄了当时比赛的小视频。在校本习作课上,我选取了典型比赛视频,引导回忆比赛情景,激发习作欲望;指导反复观看选手的表情和动作,渗透习作方法。在“微片段”描写中,学生直奔重点,描写的比赛扣人心弦。今年暑期我们学校刚进行搬迁,特色的学校建筑引来了围观。微信上“这么古朴的建筑竟是海宁的一所学校”在朋友圈不断转发。作为这所学校的一员我们深深地感到自豪。于是,结合学校“认识我们的新学校”这一主题活动,组织参观游览,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介绍。以图文形式的“微信体”习作,以导游词形式介绍的美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自由表达。

(2)家庭社区捕内容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另一半,当前家家户户都有手机等工具,可以鼓励学生将家庭的新变化、有趣的家庭生活、社区的文明现象、流行话题等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有的同学随父母赏花,便拍摄了九里桥的格桑花;有的同学为她刚满周岁的小妹妹拍摄了靓照;还有的同学在采风时一路拍摄了很多新奇的发现。这些素材都可以成为习作的资源。

(3)网络热点取灵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遍及千家万户,它的普及,也为学生打开了另外一扇了解社会现实的窗户。网站、论坛、朋友圈……各种热点信息铺天盖地。可以从中择取学生喜欢并也在热议的内容作为习作的素材。有一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总是在重复、传说着电视里的流行广告语,什么“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好丽友,好朋友”“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安慕希”。这些广告语短小精悍,好听易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想到这一热点也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源泉。因而有意地选取了一些积极健康的广告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的兴趣、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们一起比较着概括出了这些广告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我们学校里的新设备图片:有操场边的健身器、爬网,有刚铺好的草坪,还有干净、整洁的餐厅,引导学生也来试着为新学校里的设施写写公益广告,呼吁大家更爱护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从生活热点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微信体”习作受到了更多孩子的喜爱。

(4)影像素材选话题

将值得关注的公益微视频等内容收集下来进行改编,点燃表达的欲望。将学生喜欢看的动漫、影片精彩的片段截取下来,启发想象,引导再创作。四上第三单元“中外童话”里的故事想象丰富、神奇,童话影片、动画片更是受学生喜爱。在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后,组织看了动画短片《匹诺曹的故事》,引导进行续写。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多啦A梦》动画片系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写多啦A梦的小发明。这些影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爱写也能写。

二、聚焦课堂,进行“微习作”体验

不管是否处于网络环境,我们均可借鉴“微信”特殊的表达交流方式,尝试进行“微信体”作文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通过影像资源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鼓励学生开展有创意的“微表达”。

(一)创建模式,引表达

在课堂上我以影像为抓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为主,选取微信朋友圈的交流方式,采取轻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交流。

通过实践,我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影像的微信体创意习作的一般模式,先以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入,通过呈现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个性解读,然后进行微习作表达。基本模式为:主题切入,进行“围观”——自由交流,个性表达——典型示范,创意习作——多元评价,立体展示。这种习作课堂模式凭借影像资源的融入,点燃了学生的习作热情,促进了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二)创新形式,丰表达

因习作素材的不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个人见解。

1.热点短评式

无论是生活中流行的热点,还是网络中择取的时事话题,均可以采取“热点短评式”,以一事(现象)一议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照片,抓住热议的点,进行评论。教师适当渗透相关的表述方式,比如可以先表明观点,再引用名言证明观点。2013年那段时间《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的新闻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在2015年8月这件事情终于落下帷幕,三名学生各获5000元“委屈奖”。以此事件,我引导学生进行微习作,谈谈对事件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感受。

2.观点陈述式

一些话题虽然不是时事热点,但以现在的观点去看过去的、已经经历过的人和事,因为角度不同,旧事也能看出新鲜感。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观点分享。依据班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网上热议的观点、学校里的实事新闻等等开展微习作。近段时间网络热议:给小学生配手机,你赞成吗?于是我也把这个话题搬入了我们的课堂。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学习角度等角度出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了分享。

3.图文表达式

微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图一文,一图一句,多图多句,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形式是微信一族的最爱。而在我们习作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使得习作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先描述心情,再通过多种途径为心情配上恰当的图片。或者呈现一组班中同学各种神态的照片,引导用一两句话表达人物心情或体会。在研究中,我还尝试着让小练笔的习作本变成孩子的心情涂鸦本,只要今天有什么感受特别深的事或突现的心灵感受想和同学分享的,就可以通过绘画、文字、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翻看孩子们的习作本,似乎更多了些童言稚语。

4.工笔细描式

微信体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并使之具象化。在实践中,可以呈现图片(人物、事件、事物均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细节,并用两三句话把中间的细节通过生动的描述写下来。就如绘画中的工笔细描,可以将片段练习浓缩到“微信体”中来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中,学生做仰卧起坐那咬牙切齿的镜头,玩爬网时那一张张展开的笑脸,参观新学校里满树的桂花以及孩子们捧着桂花“亲吻”的合影,都成了我们微习作的素材。孩子们一个个妙笔生花,往往平时写作时容易一笔带过的场景,也写得生动有趣,也学会了如何抓细节描写的方法。

5.配图介绍式

与表述心情的图文形式不同的是,需要介绍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通过微信体来进行,利用图像、影像写说明书、解说词、配音词。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同时注意说明方法运用和语言的准确。在我们校本习作平台上,我改变以往的习作方式,引导学生更多元地表达。在《我会观察》这一课中,学生也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以照片配文字的形式进行分享,也可以通过视频配语音的介绍方法,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多元的形式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三)活化评价,促表达

评价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评价,看语言表达是否恰当,形式是否有意义,在自评、互评、小组评和集体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其次,还可以将有典型性的创意微习作发布到公共平台,供学生在课外进行点评。这样摆脱了课堂上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习作表达的热情。

三、用好舞台,开展“微习作”活动

课内的微信体习作点燃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了让这一热情持续下去。笔者充分运用了微信这一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微习作”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手机便捷式的交流互动突破了学习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微活动,促进了课外“微信体”创意习作的开展。

(一)微作文达人赛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图文消息,开展微作文达人的争创评比,支持孩子们根据比赛主题,根据提供的影像,撰写“微信体”习作,然后上传。微作文达人赛可以弥补课堂习作的频率不足,拓宽微习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课外习作有了有趣的载体,参与自然就更积极了。如四上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学习课文《猫》时,孩子们在老舍爷爷所举的生动事例中,感受到了那小猫的淘气。在拓展阅读链接时,学生欣赏了周而复先生笔下的那只漂亮的小花猫。学生一个个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我趁热打铁,根据乡下人家总会养上一只猫、一只狗的惯例,组织开展了“我爱萌宠”的微信作文大赛。学生有了表达的需要,有了表达的内容,也学到了文章中一些介绍的方法,因而不再为习作感到为难,参与的积极性极高。有的同学为小狗拍了照片,还会学着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小动物可爱的外形,有的用语音生动地介绍了小猫玩耍时那可爱的姿态。

(二)焦点对对碰论坛

通过微信建立微信群,向学生推送近期关注的热点话题,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对事件和内容的看法。教师随机进行点评,对观点鲜明又有说服力的看法进行表扬,作为话题的推荐观点。如学校开放为市民健身场地后,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垃圾乱扔的现象较为严重。因而,我抓住了这一现象,拍摄了照片,上传至群中,组织学生对是否该开放学校的活动场所发表热议。同时讨论该如何规范引导市民文明锻炼的方法。在群聊中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鲜明的看法。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讨论中也有了文明锻炼的意识。

(三)创意习作我来评

与课堂习作进行结合,将课堂上有典型性的创意微习作和没有点评过的微习作发布到公共平台,请学生和家长做点评。学生在按键之间,就可以对同学撰写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平台点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完善了整个习作链,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微信体”习作将习作的阵地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从书面延伸到了网络,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轻习作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在真正实践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还需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习作微信作文
微信
微信
微信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