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

2016-11-28唐大鹏

体育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模式体育

唐大鹏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

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

唐大鹏*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

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与应用。在人本主义学习理础上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实践特征、设计原则,以原则为依据阐述人本主义学习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的路径,所得启示: (1)学生主体教学为主线;(2)多种教学方式和组织手段相结合,建立开放性机制;(3)体育教师教法意识转变,实现弹性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的思维范式,为体育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人本主义;体育教学设计;视角

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诠释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张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发挥人个体能动性,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个体行为动机是内在意识经验的判断,并非外在刺激和本能反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学习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学生是学习主题,注重发展个性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学习论为基础,人本主义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包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课程的目标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学习的情景;课程核心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并允许学生探索自己所想的、所关心的事情;课程类型提倡合成课程,即通过把感情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一种个人意义,以实现情感领域与认知情域的整合;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移到个体身上,教材的呈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的意义。[1]这种教育思想观念打破了常规教育思想模式的禁锢,充分展现了个性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地位,拓展了在教与学方式方法上的思路,也是对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体育教学实践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人性化教学,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过程。在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以下特征:

2.1 注重个性塑造与全面提高的双向提升

人本主义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能的激发,这对体育教学的主旨是完全吻合的,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的过程,在体育锻炼中激发着每位学生的运动激情和运动潜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塑造了个性,达到自我实现。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自己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发挥的学习路径和发展方式,鼓励学生去寻找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断激励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实现全面提高。

2.2 注重自主学习,培养体育习惯

人本主义主张“非指导性教学论”,反对过分依赖“教”的行为。体育教师不应只是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上下功夫,要着眼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能力、锻炼习惯在方法上的掌握。

2.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人本主义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规矩意识的培养,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将品格的磨练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享受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形成健全人格。

3 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模式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自主学习的客观性、合理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偏重于“言传身教”,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学生在自觉学习过程中,不断开拓思路,从而也提升了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探索现代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新路径,使体育教学与开发人的社会属性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我们把握体育教学本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改善体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教法的改革,通过改善教法促进学习。“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模式是从学法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或主持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根据学法的改善从而倒逼教法的改革。

具体形式,适用于小班针对性教学,学生有一定运动基础,能够掌握一定运动技术。主要采用课堂分组教学,组建学习小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小组成员要相互督促、相互负责,教师可根据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为保持自主学习的效率,定期组织小组自评,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学生积极性等进行自评。使学生经过阶段学习感知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存在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配合程度很高,在执行过程中很难达到“绝对公平”,与当前教育环境还存在相当大距离。每个学生性格各异,体育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是个考验,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了教育成本。

3.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是把体育兴趣作为目的内容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快乐体育”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日本,是当时日本教育界影响力较大的思潮,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开始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日本在体育教学方面开始主张自发地自主学习,从而诞生了“快乐体育”模式,倡导以运动目为内容作为理论基础,以小集团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建立目标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以学习的过程为教学评估体系的主要标准,但是由于过于娱乐性至上的体育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单单凭自己的兴趣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2]

20 世纪 90 年代,快乐体育指导思想一度对我国高校体育产生较大影响。快乐体育的本义不是“一个哨子三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纯粹的欢声笑语”,而是一种结果导向性的,是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甚至是忍受痛苦、挫折而战胜自我、战胜自然、战胜他人的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3]

应用中注意:1.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和谐向上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阶段性目标,加强互动交流,不断创新教材教法,最终达到体育技能与培养兴趣的双向提升;2.注重教学思路和程序的整体性,重视学习过程每个阶段设计,将运动技能、情感认知、学习方法的培养按照整体思路,按程序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3.强调开发学习内容中“快乐”元素,合理利用身边资源,改造教学环境,创造性利用教学场地使学生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兴趣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体验不同教材乐趣,构建新的教学体系。4.体育教师应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灵活运用运动项目的教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对技术难度要求不高。

存在问题,学习内容因教学目标易变得单一,学生体育兴趣存在暂时性,教学方法单一或默守陈规会导致学生兴趣消退,体育教师需下大工夫不断变化教材教法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持久性。

4 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的路径探索

4.1 发展体验式教学,培养教学情景角色

关于体验的研究,在教育学领域,“体验” 最初来源于杜威的“经验学习”,他认为世界不是物质和精神的,而是经验的。 在我国代表人物有蔡元培、 陶行知等。近年来,教育的体验问题获得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张楚廷认为人的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必须经过体验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真正的品质。[4]

人本主义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技能和知识,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潜能,教师应着重将学生带入设计的情景角色中,亲身体验体育的丰富内涵和乐趣,在情景中模仿、实践、创新。比如,在技术动作练习中,模拟实战中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巩固和加强记忆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从学习动机入手,注重引导学法创新设计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系统中,应该注重体育知识形成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给学生提出更多的启发式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教师应主动在教法上将运动技能、知识传授与教学设计创新相结合,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握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和兴趣走向,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掌握学法,以探索学生学法创新来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严密的组织与营造活泼向上的教学氛围相结合,集中授课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教技术、教知识、教方法、悦感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思维,获得创造力,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对学习训练过程的把握,能够及时的调整、纠错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通过学法创新,引导学生的运动技能及自学能力在实践、摸索、探讨、纠正、再认识过程中得到提高。

4.3 注重教学过程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指标,新时期,我国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内涵及功能发生变化,不再过分强调甄选,强调通过评价开发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改善教授能力,评价不再仅仅将作为一种直观评价手段,这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一种突破,从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发展、教师素质提高不断改善教学评价手段,建立评价内容、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现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评价更加关注成长发展的过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体育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且更需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与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的方法为基础,不仅要考察“技术”’或“知识”等认知层面的内容,更应重视考察“表现”等行为层面的内容。[7]

4.4 注重合作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带来了一些新型的师生关系走向。体育教师是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必然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应成为新型师生的发展趋向。[8]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的桥梁,体育课内容及方法是否有效,安排是否得当,师生关系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采用合作式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首要解决问题。要摆脱以往对学生强制灌输、循规蹈矩的做法,突出课程内容和方法更具有弹性、多样化,更适宜教学环境的应用,教师在各种教材、教法取舍也是存在博弈的,在坚决执行学校体育原则的基础上,围绕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目标,结合实际需要自选教材,开放体育教学内容、运用把握情景教学、拓展教学方法以期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4.5 合理利用资源,创造适宜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包含了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一些硬件指标,同时也包含了学生体育观念与习惯、规章制度及学校重视程度等软件指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模式不仅是场地设施满足教学需要,一些看不见的意识形态指标更应当得到重视。因此,如何开发利用高校的学校体育资源是创造适宜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每个高校因情况不同,可开发利用的学校体育资源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在体育场馆合理规划使用基础上,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全民健身”活动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与;一些高校在体育场地不足的情况下,在宣传、组织活动、器材设备购置等方面投入资金给予支持。总之,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根据高校不同特点发掘学校体育可开发资源是提升学校体育内涵的重要路径。

[1]张振华.体育教学策略与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

[2]刘虹.当代中西方体育教学模式特点对比研究[J].运动,2013,2:153-154.

[3]徐艺佳.人本主义视野下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现状研究.科教文汇,2016,3:47-48.

[4]舒宗礼,王华倬.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4:502-507.

[5]赵峰,康鹏飞,平朋刚.冲击与展望:新时期体育教学设计模式探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130-131.

[6]王宝刚.国外体育教学评价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 ,2011 ,10.

[7]李剑,杨继星.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1:58-60.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PE Teachi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with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ANG Dapeng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isity,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唐大鹏(1980-),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教学模式体育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