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2016-11-28

体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观效能幸福感

杨 琰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384)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杨 琰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384)

对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讨论,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今后研究方向与应注意的问题:(1)加强锻炼时长、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形式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2)尽量控制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3)加强考虑锻炼情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研究对象选取中增加普通人群的研究。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抛砖引玉提供新的视角。

身体锻炼;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个体现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定的理想生活状态之间差距的认知评价。随着20世纪60-70年代锻炼心理学的兴起,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视野,本文试图对国内、外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梳理,进一步推动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1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研究

1.1 不同人群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等领域都有研究,只是研究的比例不一样。从总的文献来看,研究最多的人群属于老年人群,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有显著地改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其主观幸福感较高。也有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研究,如,研究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成年女性其生活满意度要明显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成年女性;体育锻炼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有了非常明显地改善;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情绪状态改善明显比没有进行锻炼的学生大;中、低收入的家庭中,主观幸福感受运动的影响更明显。以上可以看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人群体育锻炼对他们产生的主观幸福感效益强度是不同的,但是体育锻炼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这一结论是一致的。

12体育锻炼组织形式、项目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参加不同组织形式和项目的体育锻炼所产生的锻炼心理效益也明显不同。徐海波(2005)研究发现就60-70岁的老年人而言,一次体育舞蹈和太极拳的练习所带来的短期心理效益要优于一节书法课所带来的短期心理效益。Bosscher发现严重抑郁症患者进行打篮球、打羽毛球、舞蹈等混合型锻炼方式后其身体症状和抑郁感觉明显减轻了不少,并且本身自我效能也有所增强,身体状态有明显好转,而进行散步、慢跑后生理和心理上无任何变化。

1.3 体育锻炼的时长、频次、强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目前,在体育锻炼时长、频次、强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这一问题尚存在争议,不过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地效益是毋庸置疑的。有研究表明一次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精力感和快乐程度,改善焦虑、急躁、愤怒等不良情绪;长期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比不锻炼者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降低正常人的抑郁感,还可以对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情绪的改善,比进行大强度练习和小强度练习更能给锻炼者带来满足感。

2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认知维度的研究

2.1 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已有的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支持人数、来源、影响因素及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等,也有一些研究按照积极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思想,从接受社会支持和提供社会支持两方面入手,阐述体育锻炼的时长、体育锻炼的频次、体育锻炼的强度、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对社会支持差异产生的原因。国外的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大多数比较偏向于女性和大学生。研究表明妇女的个性特征、体育锻炼的经验对社会支持产生一定的影响,她们主要从家庭、邻居、朋友、同事中获得归属感和情感支持[1];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体育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得分明显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的社会支持分数[3];体育锻炼可使航海专业的学生增加社会支持、增强心理健康并可改善学生的防御方式[4]这些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增进社会支持和改进应对方式。

参与不同组织形式的体育锻炼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坚持有规律的参与集体体育锻炼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人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时会将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会提升社会认知水平,从而使其给予和接受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程度要高于进行个人体育活动的人[5];团体体育锻炼对增强大学生社会支持有积极的作用[6];体育锻炼的时长和组织形式对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有一定影响,是其或得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方面[7]。

2.2 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是目前社会体育锻炼领域中较为成功的行为学代表科学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婚姻状况、文化背景以及实验设计中都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支持自我效能能较好的预测体育锻炼。有的研究者还试图将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及阶段变化理论加入其研究,同样也显示了自我效能对体育锻炼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在McAuley等人(1995)的研究结果中发现,自我效能和体育锻炼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换句话说,自我效能能够激发和使得体育锻炼能够坚持下来,相反,不管是短期的或者是长期的规律的体育锻炼同样能够导致自我效能的提高和增加;在Armstnng等人(1993)的研究结果中也表明,有目标、有意图的体育锻炼者与没有目标、没有意图的体育锻炼者相比,前者具有更高的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自我效能感。

从自我效能对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影响的方面来看,Maws等人以城市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阶段的身体锻炼,个体所体现出来的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自我效能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的阶段越高,个体的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相关研究发现,个体拥有的自我效能越强烈,体育锻炼的认知也会越积极。在国外学者有关自我效能在体育锻炼中作用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Biddle等人(1994)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锻炼的自我效能与锻炼意图是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体有强烈的自信,其能够保持锻炼频度和持续时间时也是恒定的。在Ducharme等人(1995)的研究中这一结论同样也得到了证实,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障碍效能、计划效能都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图有关。也就是说,个体只要能够意识到自己能够将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生活中时,就可以克服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其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图也会有所增强。另外,自我效能在体育锻炼的时长、频次、强度以及锻炼坚持的时间和投入的努力程度起着重要的角色作用。

2.3 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三者的研究

在早期的一些有关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有研究推测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可能是体育锻炼具有本质性的快乐所致;也有研究者在提出体育锻炼行为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强化了价值感和能力感进而使个体主观幸福感提高;还有研究者认为体育锻炼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或者是改善了社会支持来促使主观幸福提高的。近年来,有学者对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探索,发现体育锻炼不能直接对80岁老年人的主观幸福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中介变量(自我健康感、社会支持等)间接的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8]。

虽然研究结果不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体育锻炼能够产生流畅体验和增加或提高愉快感等正性情感,能够减少或降低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感,能够提高幸福满意度的认知评价水平,诠释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机制。从前人研究中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一个人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生活各领域的满意度,并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已有研究成果验证了体育锻炼能够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感,但未揭示出其作用的机制。锻炼只是外在的行为活动,那么如何从人的行为活动内化为人的主观认识才是提高人们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已有的研究可以推断,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交际情况,社会支持也会受到影响,一个人的社会支持受到影响后,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当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健康充满信心,其社会支持也会相应的增加,进而能够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4 体育锻炼、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研究

国内将体育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已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也存在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那么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怎样?目前国内研究尚未涉及这些问题。

但是,自我效能作为影响运动锻炼行为能力的一种信念,它决定着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动,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人们的成就感,加强幸福的体验。有研究显示通过提高退休军人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主观幸福感,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9]。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归纳与总结后发现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很少考虑锻炼时长、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形式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综合作用及交互作用,而更多的研究停留在这些因素单独对锻炼者的心理效应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研究中缺少对人口统计学、生活事件等客观因素的控制。(3)缺少考虑体育锻炼社会属性(锻炼情境)的考虑。(4)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多以特殊群体为主,对普通群体的研究偏少。因此,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要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加以重视,尽量将研究设计的更加严谨,考虑锻炼时长、频率、方式、强度的综合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加强客观因素的控制,重视锻炼情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

[1]陈耕春.体育类大学生与理工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4(18) 2: 100-102.

[2]Fontana PE.Exercise, fitness, feelingwell.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J].1996,39(3):288.

[3]吴永慧.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成人教育,2005(7):73-74.

[4]崔小梅,郑权,吴洁.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J].体育学刊,2002,11(9)6:78-79.

[5]张敏杰,汪梅.体育类大学与文科,理科大学提供和接受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 (10):74-76.

[6]张敏杰,汪梅.体育类大学与文科,理科大学提供和接受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74-76.

[7]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4):185.

[8]Ryff CD,Keyes L M.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

[9]索红梅,田建全,计磊.某部离退休人员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调查[J].实用医药杂志, 2009(11) :69-70.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YANG Yan
(P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Tianjing 300384, China)

This paper makes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oints out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 in this field.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ynthesis andinterac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actors such as exercise time, type,frequency andintensity.Pay attention to relation of exercise circums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variable that can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uch as life affair anddemography.Increase the research oncommon people.

physical exercise; subjective well-being; review

杨琰(1983-),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锻炼心理学与学校体育学 。

猜你喜欢

主观效能幸福感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