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①

2016-11-28彭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6期
关键词:特长生体育训练心理健康

彭涛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元 628017)

高中体育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①

彭涛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元 628017)

面对21世纪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中体育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该文通过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城区3所中学进行实地考察,针对高中体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察情况,指出影响体育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品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升学率有提高,思想上有进步,并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体育生 心理健康 高中生

近年来,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给普通高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一方面由于体育特长生他们所具备的特殊个性特征以及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刻板印象的关系,可以说,在以文化课成绩也即升学率论成败的普通高中校园里,高中体育特长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小群体绝对是一个弱势群体。而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心理健康是一种包含着正常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个性等要素在内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能在各种环境中保持一种比较好的心理状态。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意识受到束缚,因此在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生理功能而轻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导致了学校在体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缺乏相对应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与措施。学生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摆正高中体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位置,探索一套理论与实践操作一体的体系,对学生的健康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发展性意义。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体育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体育特长的优势使大多数在文化成绩方面较一般的的学生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为他们增加了读上好大学的另一条途径。但体育特长生作为高中学校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扰和心理上的问题。他们虽然拥有更加出众的身体素质、过人的艺术天分。但是在文化课水平方面不是很优秀,他们所面临的特殊社会就业压力等因素也导致高中体育特长生缺乏足够多的信心,缺少对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因此他们在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相对来说较差一些。

3所中学的体育生普遍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双上线的升学率不高,虽然平时训练大多都还是比较偷懒,但他们的体育这一块上本科线几乎没有多大问题,影响升学的往往是文化成绩,雅二中的双上线率相对要高一些,但本科升学率都只在40%~60%,雅中学生体育成绩很不错,几乎都能上体考线,但就是文化课成绩太差,许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并无太大的问题。3所学校老师也都有反映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校参加体育训练的定向学生总是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刚进高一那会儿,大家都兴趣浓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慢慢懒散了,不能坚持,而到了后期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的差距,然而又想上本科大学,于是努力培养兴趣并刻苦训练来圆自己的大学梦,高三就基本稳定下来。

1.2 心理特点分析与研究

通过走访过程中的了解以及对调查问卷资料的分析统计发现,3所学校都存在着部分学生厌烦体育训练的行为倾向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体育训练的动机缺乏足够认识和了解,训练态度不够认真;第二,训练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同时又害怕吃苦,对于一些技术特征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动作感到害怕和恐惧,导致最后双上线人数不多。从体育特长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分析来看,体育特长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懒惰心理,二是自卑心理,三是怕吃苦心理,四是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1.3 学校外部环境方面

学校在宣传方面,大多数都是对一些好人好事的和一些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做宣传,很少对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予宣传和表扬,从而造成学生思想意识薄弱,对体育生缺乏理解,激发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再加上有些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术方面存在太多缺漏,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方法,对体育训练中的动作技术特征缺乏足够认识与掌握且缺乏对自身身体素质方面的突入力度,思想觉悟不够高,因此在训练中失去了提高成绩的信心,产生了不愿继续训练的不良消极情绪,游离于集体训练活动之外。学校投入资金较少,运动场地、器材缺乏也是影响体育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学校缺少运动场地和器材,学生无法进行训练,打击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对体育生的关心、了解和鼓励不够,虽然体育老师有关心和辅导学生,但与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还是有差距,另一方面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较大且体育训练教学有其特有的训练特征,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密切相关。而在体育特长生训练中,部分体育教师为了完成训练目标,不能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训练方法传统且缺乏创新意识,使部分体育特长生在训练中的训练压力过大。学生急需与专门的心理老师交流,减轻压力。体育教学训练一般都是在室外运动场进行的,训练环境非常艰苦,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很大的考验,也是引起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如果体育老师的训练方法存在问题,不能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那么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承受失败的困扰和痛苦。从而对学习运动以及提高训练效果产生害怕情绪,影响正常训练。而体育训练中。有些技术动作结构特征本身比较复杂难学,器械难度较大。这也容易诱使学生在训练中产生胆怯害怕等心理问题。

2 结语

高中体育生的心理问题和普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存在于学习中或训练中遇到的自己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出现无法回避的矛盾,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体育特长生的成长而出现的一般性问题。它们既不是心理障碍问题,更不属于心理疾病。如果处理恰当,可以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并成为他们学习进步的动力源泉,反之,如果处理不是很恰当,就会造成他们的心理危机。学校方面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和方法结构,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对培养学生体育训练有指导作用,对学生的顺利升学有积极的意义。

对学生自我健康意识的培养,做到及时的自我调节。学生通过在身体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提升自我评价水平,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养成健康、理性的心理状态。对社会化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运动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等意识和观念,促使学生真正社会化。充分完善教育途径:教师要充分结合体育文化、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讲解,详细阐明训练的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运动中要及时准确关注学生的锻炼自觉性与坚韧性,并在训练中适时地引导、激发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倾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还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象,把握适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疏导。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曾芊.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23-l42.

G8

A

2095-2813(2016)12(c)-00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23

彭涛(1988—),男,汉,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学院体育专业队的训练工作。

猜你喜欢

特长生体育训练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体育训练中的兴趣与培养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谁是体育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