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位结构、区域合作与管理经济增长
——对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2016-11-27吴宗伟赵振宗

新东方 2016年6期
关键词:区位经济学理论

吴宗伟 赵振宗

区位结构、区域合作与管理经济增长
——对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吴宗伟 赵振宗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整体上陷入下行通道。近年来,除了美国经济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恢复外,世界各大经济体,包括新兴国家经济一直都处在各种增长的矛盾中。传统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也因此备受责难。随着区域经济学和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世界视阈下关注本地区、本区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景况,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方向、政策和路径。譬如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和逆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新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公共管理;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回顾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历史演变,对于我们研究当前的经济问题十分重要。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战胜了二战以前的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取得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机构)的设立,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政治和军事对立的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些主要国家也凭借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的中国,其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门类体系。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经济学、管理科学理论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如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格龙申科的后发优势理论,以及莱昂惕夫“悖论”等,特别是新经济制度学和契约理论(合约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经济增长和经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注解和支持。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二战战败国日德重建和重新崛起,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重新遭遇竞争,加上战后美国为控制世界经济而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的地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创造和发行技术日臻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增无减。国际贸易秩序和贸易技术成为贸易摩擦的武器,个别国家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积极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差别待遇。部分学者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角度将之解读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倒退,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对经济发展的误读。相反,这种个别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其本质上是对传统贸易自由化的补充和推动,是在局部地区开展的更有效的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手段。而这些措施也推动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关联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也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譬如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分化加剧等市场失灵的表现。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加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副产品,譬如由局部或者主要经济国、资源国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过贸易和金融体系引发的风险传导,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更大危机,譬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

因此,我们在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国家自觉和民族自决问题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而这些后工业时代出现的问题,是以前的经济学从来没有遇到的。我们在关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变化的同时,有必要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就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实践,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对以下几个问题作出回应:即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性作用是否过时,如何认识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如何更好地应用经济学原理,通过政府和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的等问题。

二、对传统经济学的反思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研究的深入,在经济问题复杂性的背后,也出现了批评传统经济学过时论,对传统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一些负面评论经常见诸媒体。笔者认为,厘清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作用,正确区分理论和实务定位,做好经济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分工,对于认识当前经济界的某些混乱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关于经济学的定义很多,以下定义都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①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科学。———Rabbin(1932)

②经济学是对人类日常商业生活的研究。——马歇尔

③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治理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凯恩斯

④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萨缪尔森

⑤经济学的作用是解释经济社会现象。——张五常

⑥经济学的作用在于提出一个有关社会秩序,社会中的人相互作用的理论。——奈特

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曼昆

⑧不完全竞争与不完全信息对市场有更深刻的影响。——斯蒂格利茨

……

由于经济学家研究的视角差异,其对经济学的定义本身也是千差万别。但就其研究问题的基础而言,其结论的一致性基本上大于分歧。很多经济学家的结论看上去大相径庭,其实就如从南北两个方向攀登珠峰一样,目标都是珠顶,但是由于分布的不同,南北景观和文化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经济学不应当是用一方看到的风景否定另一方的风景,这也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所在。

张五常先生的经济学概念尽管笼统,但他确实道出了经济学的实质。经济学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总结,是形而上的认识,是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而斯蒂格利茨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奥妙,说出了经济学家在认识经济社会并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局限,也就是经济学的不完备性。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而言,如斯密的分工理论、休谟的“货币—价格—流通机制”、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认知上的历史进步,这些理论现在不仅没有过时,就是将来也不会过时。笔者认为那些认为传统经济学过时的说法,除了缺少对经济学的把握,就是我们自身的认知出现了问题,是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出现了问题。对于经济学假设的批判只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经济学假说从静止到动态的发展演化历史,恰恰是经济学科所展示的魅力。至于效率问题并不属于经济学家的责任,而是管理学和管理学家的责任。管理学分离于经济学,但是管理学恰恰研究的就是如何在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基础上更好地动员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高水平的产出和经济效益。厘清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责任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社会分工。笔者将命题定义为管理经济增长,就是说更有效的经济增长是管理者决策的主要职责。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未必会成为好的管理学家,正如迈克尔·波特(竞争理论)管理下的Moniter Group破产一样。

三、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种解释,当前有种说法是供给决定需求。这是不正确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由需求决定的。在封闭体系中,供给升级能够推动需求的开发,但是需求本身很难得到满足;在开放体系中,由于社会产品具备了很强的流动性,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消费者对于自身需求的可得性、可满足性进一步提高。我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对现有的生产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它实际上是杨小凯“后发劣势”理论的真实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我们后发经济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就是“模仿经济”到“自主创新”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国际经验证明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只有政府参与,并配套强而有力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才能实现这一过程,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这场自上而下的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其核心就是政府推动下的全民创新。

四、对区位理论反思

(一)关于区位的界定

区位通常被定义为人类活动的场所,指的是人类活动实际影响的地域。从杜能最早提出城市为核心的杜能农村区位圈以来,在区位理论上集大成、或者至少是承上启下的当属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的一般理论),直至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涉及到很多的关于区位理论的学说,譬如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克里斯泰勤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理论、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在这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关于区位、区域经济的研究在学术上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堪称经典也就寥寥数位。因为能够发现并且成功抽象出理论的毕竟少数。正如我们将斯密的分工理论尊为经济学圣经一样,市场只是斯密理论中揭示的实现手段,而并非核心实质。《国富论》的看不见的手只是实现手段,而不是目标,看不见的手只是对分工理论(效率)的一个实证手段,但是任何的割裂都无法达到目标。正如,我们在科学的结构之后,在对科学定义的时候离不开数学一样,数学只是实证的规范标志而已,所以以前有世界十大经济学家,晚年几乎无人使用数学一样。

笔者将区位定义为我们生活所能影响的圈苑,这个圈子可以像杜能一样设计为不同的生产圈,但是他不是杜能假设的要素一致性圈子,而是一个实在的生活空间。这个区位实际上是我们所能认知到的世界范围和外界对我们影响相互博弈的圈子。它包含一切自然力,它所反映的恰恰是我们与自然力博弈的空间范围。据此,这是一个繁杂的空间,以致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研究方法无法涵盖。正如斯密无法达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一样,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也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其实经济学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成本问题。如果我们将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置于其中,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其实缺少的是对经济学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至此,我们不应再用简单的现象质疑理论,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技术对区位产出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反复强调人口红利,在关于人海战术的问题上,在低层次的生产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红利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红利是不是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问题现在非常需要研究。做一个简单的人口比较,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美国约2亿人口。当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的人口大概有14亿,美国不到3亿人口,我们的有效产出仍然低于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调整,长期困扰美国的实业外移,开始回迁美国,其原因就是美国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替代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相反,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概念的提出和落实,使美国实业界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

(三)技术对区位贸易的影响

传统关于区位对于经济的影响,最典型的分析就是基于运输成本(距离)的分析,也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在区域经济学通常会使用中心—边缘的概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根据距离的远近,通过对交易费用的分析,判断一个区域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技术因素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能够更快地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但是因为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专利技术和生产秘密使高科技时代的模仿变得更加困难。技术垄断在交易双方之间可以获取更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区位不利劣势,譬如地处北欧的瑞典在海工装备和战斗机上的比较优势,就是一种技术优势。

杰文斯悖论在关于技术和资源的替代问题上为区位理论提供了另类的研究参考。关于杰文斯悖论,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替代和资源禀赋上认识的误区。正如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根据杰文斯悖论,我们采取一种方式节约资源,恰恰可能是,我们消耗更多的或者相同的其他资源来实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不难理解,使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解读最近开通的中欧铁路货运具有可借鉴的意义。一方面随着高铁和重轨的发展,铁路运输在安全和时效上可能优于价格更为低廉的海运,为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样,铁路运输由于贸易技术和政策的不完备,导致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只能限于有限的几种贸易方式和货物,由此造成的成本和海运相比旗鼓相当。但是这种更安全更便捷的运输方式确实对于内陆地区的发展更为便利高效。因此,技术进步尽管不能实现真正的能源节省(物质不灭),但有效地消弱了区位劣势带来的影响。技术对于区位,在交易成本和费用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这也是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分工活动的贡献。

[1]安虎森,肖欢.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15(9).

[2]孙久文.谋划中国经济发展新棋局[J].区域经济评论,2014(4).

[3]费希拜克,等.美国经济史新论:政府与经济[M].张晨,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安虎森,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M].杨开忠,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吴宗伟,中共陵水县委政研室;赵振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F061.5

A

1004-700X(2016)06-0073-04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次区域经济发展区位结构研究”(编号:HNSK14-3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区位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经济区位论》
坚持理论创新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