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锐张伯伦与刘靖之翻译观比较

2016-11-26张倩华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张伯伦严复译者

杨 雯 张倩华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罗锐张伯伦与刘靖之翻译观比较

杨 雯 张倩华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性别隐喻这一概念的出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然而对基本翻译观的学习和斟酌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分别罗锐张伯伦的性别隐喻观和刘靖之的传统翻译观做了分析与比较,力图提供一个更加简洁明了,实用性强的翻译准则。

性别隐喻;俄底浦斯情节;信达雅;形似;神似

1 引言

严复的“信,达,雅”早就被人们所熟知了,傅雷的“忠实,通顺,美”把翻译纳入了文艺美学的范畴。性别隐喻的出现将女性与译者的地位联系在一起,将儿子与译者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女性被统治,被占有的不公平现象。传统的翻译观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隐喻是有异同的。充分合理的掌握这个异同对译者是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2 罗锐张伯伦女性主义观点的简析

罗锐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在其1988年的论文《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中很好的阐释了译者和女性在身份,地位,权力上的相似性,揭示了翻译研究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的问题。女性在婚姻中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是相似的,都是被主导,被统治,从属的,次要的,边缘的地位。女性在婚姻中必须要忠诚于丈夫,就像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要忠实于原作者一样,一旦出现了“不忠诚”,那么婚姻或者译作都不再有任何意义了。

张伯伦在文章开头说到,一提到忠诚,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女性的贞洁,这个忠诚是对女性而言,并不是男性。文章是从性别隐喻的历史观点和现代观点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性别隐喻的观点至少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法国翻译家吉尔梅纳日1654年的名喻“不忠的美人”为标志。张伯伦认为这个比喻之所以会这么出名,不仅仅是因为“美”和“不忠诚”在法语发音中的相似性,而且是因为在婚姻和翻译中存在的一种跨文化的相似性。德兰特在16世纪翻译贺拉斯的作品时用到了一个隐喻,充分体现了殖民主义统治和性别统治的重叠部分。德兰特为了将贺拉斯改造成一位遵从基督道德的妻子,要“剪掉他的头发,指甲,去除他身上所有的虚荣与奢侈”,认为这是圣经中上帝命令以色列人改造女俘的方式。

在现代翻译研究中保留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性别特点。张伯伦还提到了斯坦纳的性别隐喻,斯坦纳将译者翻译文章的过程比作男性对女性的性占有过程。而补偿过程是译者为了弥补侵入过程造成的失衡的行为。

3 刘靖之翻译观浅析

再来看看刘靖之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文章开篇就引用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开门见山的阐述了严复的译事楷模,文章的正轨—信,达,雅以及严复摸索出的可以达到信,达,雅的一套方法。后文中列举出了林语堂,赵元任,胡适,傅雷,林以亮,钱钟书等人在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时,发展出的各具特色的见解。林语堂将严复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其1932年的名篇《论翻译》中,为翻译定下了三个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他认为“信,达,雅”包括三个问题;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刘靖之认为除了译者的心理和所译的文字这两个问题外,读者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倘若译文水准高,读者感到阅读这种译文是一种享受。林语堂还提倡用“字译”和“句译”来表示两种不同的翻译态度,“字译”不通,“句译”才是正确的方法和标准。在翻译问题上,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将严复的“译事三难”的理论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还启发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

刘靖之提到了赵元任和胡适两人的翻译观。赵元任不仅全盘接受了严复“信,达,雅”的理论,还以语言的观点,从各种角度探讨了翻译里的“信”的幅度,译文里“信”的幅度此消彼长,视情况而定,视需要而定。胡适在支持“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了译者有三重责任;向自己负责;向读者负责;向原作者负责。傅雷还提倡“神似”的观点。林以亮一如林语堂和胡适,把翻译过程和翻译的文字分为几个不同的领域和层次:译者和原作者之间心灵上的契合,读者的创造上的满足,读者的美感经验。对钱钟书来说,“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刘靖之认为上述各家之“翻译论”都是从翻译出发,伸引至文学,语言,美学等各种问题;从原著出发,研究如何以最适当的途径来用中文表达原文的风格,内涵,精神,神韵。但瞿秋白和鲁迅代表了另外一种翻译观点,他们强调要“创造中国现代的新的语言”,要求翻译者应用“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中国白话文”。

4 罗锐张伯伦与刘靖之翻译观的相同之处

总的来说,张伯伦和刘靖之的翻译观是有相同点的,他们都提倡“忠实”。张伯伦强调了在翻译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的问题,揭示了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现象以及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文,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不平等的地位。刘靖之对从严复以来翻译界出现的各种翻译理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与认可,他认为我国的翻译理论始终是朝着“重神似不重形似”的方向发展的。要做到“神似”,译者必须首先理解,体会,感受,领悟原作,吃透原作,将原作“化为我有”,并与原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呼应与契合,才有可能将原作的精神传达给读者。

5 罗锐张伯伦和刘靖之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然而,不同的是,张伯伦的《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一文仅仅是揭示了翻译研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强调要“忠实”,但是却没有提供具体的,切实际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在翻译中做到“忠实”,对翻译的实际应用是没有意义的。而刘靖之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不仅体现了“忠实”,更从两个方面解释了“忠实”的含义,即不仅要在形式,结构,句型结构上“忠实”于原文,更要在意象,韵味,心灵上“忠实”于原文。这种忠实是双重层面的,不仅遵从严复的“雅”,更在其基础上提出“神似”。

[1]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于岚.《英汉实例翻译技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3] 喻云根.《英汉对比语言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H059

A

1672-5832(2016)02-0241-01

猜你喜欢

张伯伦严复译者
严复的遗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维尔特·张伯伦 篮球之王
英文摘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