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初期接待外宾趣事

2016-11-26李景端

世纪 2016年4期
关键词:外宾译林趣事

李景端

改革开放初期接待外宾趣事

李景端

如今跟老外交往,太平常不过了。假如将三十多年前如何接待外国人的情况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准会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可笑,但那就是历史。

1982年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编辑部当编辑。有一天,局办公室通知我,要我参加接待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代表团。这是我头一次涉外,心中颇感茫然,连忙请示该怎么做。答复是:一、赶紧去印一盒名片;二、去省外办了解这个代表团的背景,立即起草一份接待计划报批;三、按照接待计划,落实好每项活动的时间、程序和接待人员;四、去南京饭店订好房间;五、将计划报送公安厅备案。我初次承办这种事,少不了多次折腾,忙碌几天总算一 一照办。

外宾到宁后,办公室主任张杰和我两人,也同时住进南京饭店,以备外宾临时有什么要求,好随时去办。果然客人到后希望安排晚上活动,这一点原先接待计划中没考虑。临时要增加难度不小,而那时,大家都视接待外宾为政治任务,再难也要设法去办。我连忙找到省市文化局,经多方联系,总算组织外宾观赏了一场京剧,老外连赞wonderful(精彩极了)。客人走了,我们还要向省外办写份接待报告。仅两天的接待,却前后让我忙活了大半个月。换在现在,大概几个电话就解决了。

上面讲的是公家接待,下面讲到私人接待,经历的周折就更多了。同是这一年,我有一位入了日本籍的堂姐,回福建探亲返日途中,要来南京看我。为了便于叙家常,她要求住到我家。她一行连子女和福建陪送的亲戚多达7人,那时我只住约80平方米住房,如何住得下。而且按当时的规定,有外籍人士住进我家,一定得向组织汇报。好在单位领导很重视,做出三项指示:一、为了给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环境留下一点好印象,决定派瓦工将我家墙壁粉刷一遍;二、劝请我楼下一户单人邻居,临时让出住房两天,借给我家来客暂住;三、要我向派出所申报外国人临时居住。前两项很快办妥,派出所来我家调查询问后,也登记好了。

那个年代出租车很少,私人接待外宾,用车是个难题,全靠四处求人借车用。还有个大麻烦,我家那时没有电话,而来客们却不时要同日本亲朋通电话,为此,每次我都得带她们去附近出版局传达室去接打电话。她们很不适应,但现实如此,也只好表示理解。

南京招待一番后,我要陪客人去无锡看看。那时候,找旅馆很不容易。我先托无锡师范学校的朋友代订无锡住处,哪知到了以后人家不让住,说他们不是涉外旅馆,无权接待外国人。这一下可把我们一行人急坏了,无锡又无其他熟人,后来还是找师范学校的朋友,多方联系之后才找到了住处。

有了这次教训,到苏州时,我们住进国旅旗下的姑苏饭店。那时为适应对外开放后不断增加的外国旅客,南京、苏州等地,都从澳大利亚进口了一批铅制单层的简易宾馆,外观较简陋,但内部设施还可以。姑苏饭店就属于这一种简易宾馆。

毕竟是国旅系统,在吃住行方面,比在南京、无锡时省心多了。最有意思的是,在苏州结账时,饭店竟免收我所住那间房间的房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地陪住房都不收费。”原来这是旅游界的规则,首团的“全陪”和当地的“地陪”,住房都不收费。我既是陪外国人来住,那我就是“地陪”了。从上述小故事中,也折射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巨大变化。

(作者为译林出版社原社长)

本栏目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外宾译林趣事
首迎外宾
雪天,我送外宾下井冈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街头趣事还真多
经理的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