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靖国军促进陕西社会近代化的措施及影响

2016-11-26郭宏飞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民国陕西

郭宏飞

浅析靖国军促进陕西社会近代化的措施及影响

郭宏飞

陕西靖国军正式成立于民国七年(1918年)咸阳三原,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杨虎城离凤,李夺、麻振武被刘镇华收编为镇嵩军结束,共存4年。虽然时间短,但在陕西历史甚至民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靖国军在行政区内的治理,更是给久经战争、风气闭塞的陕西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为陕西人民思想解放和生活改善提供了保障。

靖国军 教育文化 社会治理

陕西靖国军作为一支较为强大的军队力量,在陕西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时人所看好,《政务会议覆陕西靖国军胡曹郭樊高卢各司令电》中称赞“自护法军兴,诸公崛起,孤峙西北,苦战经年,英风伟烈,敬仰莫名......陕事前途,实利赖之”[1]但对陕西靖国军的研究著述却很少,主要是因为资料较少。笔者不揣冒昧,在各方搜集基础上(主要为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及陕西各县地方志等)撰写此稿,愿为靖国军对陕社会文化治理做一大概梳理。

陕西靖国军对陕控制虽仅历时四年(1918——1922年),但因其主要领导人,如井勿幕、于右任等都是20世纪初中国史上有名的知识分子,思想开放、视野广阔,因此,在其领导下的靖国军对陕西近代化,尤其是对陕西经济、社会治理及文化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是具有开创、引导之功劳的,颇值得后来的史学工作者关注。

一、靖国军调控辖区内财政、粮食及发展水利设施

地方政权更迭纷战,社会控制大为减弱,各地社会治理、灾难救济等面临挑战,自然灾害因人为救济的滞后与无力给地方人民造成大量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面对陕西境内战争不断、灾害频发的实际,为解决境内农作物生产困难、粮食储备不足的情况,靖国军在辖区内运用政府力量全面调剂粮食,尽量满足民众及军队对粮食的迫切需求;为防止军队与民争粮,靖国军政府制定各种规章条例限制军队行为,禁止军队随意取用民粮。针对前任政府任意发放军用券,变相掠夺民众财产的状况,辖区内规定“迄不发行军用券”,以此来稳定金融和民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总司令部明令禁止北洋政府所订的各种苛捐杂税,撤销盐禁,推行调节民食政策,严禁烟毒,制裁农村豪绅地主高租、高利盘剥,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利商贾、活贸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2]

近代以来,陕西水旱灾害频发。省政府屡次呈请中央赈灾减税。如民国六年(1917年)《大总统令》称“陈树藩电称陕省入秋以来,蒲城十余属淫雨成灾、山水爆发、河流横绝、浸没田房、淹毙人口......请予拨款赈济”[3]而民国七年(1918年)以来,北方大旱,连亘数年,陕西尤为严重。于右任等陕西靖国军领袖运用自身优势及人脉,撰写文章,介绍陕省民众困苦、灾害情况等,积极号召全国各界人士组织义赈会救济陕西灾民,为陕西灾民筹集了一定的物资和社会支持。同时,引泾河水灌溉,重新疏通、恢复郑、白渠工程等,并建立渭北水利工程局,制定开凿钓儿嘴计划。最终,在杨虎城督陕期间,调用军队力量,分派军人与民工一起修筑水利工程,最终将此计划付诸实施。这些措施,方便了陕境内的农业灌溉、缓解了水旱灾情,为陕西农业发展、民众生活等带来了诸多便利。

二、积极发展近代报刊事业

靖国军总部三原县,是关中重镇,豪商巨贾多聚族在此,出外贸易、求学者也多于其他县城,文风较盛,因而,接受外来影响也较快,易得风气之先。加之于右任等先进人士引导,此地政治空气较为民主,言论多趋于自由,新思潮、新学说输入也较早。作为新思想的宣传重地——现代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陕境人民的思想现代化带来了深远影响。靖国军辖区内的主要报刊及其宗旨笔者现整理如下:

陕西靖国军治理陕西期间所办主要报纸有:

战事日刊:创刊于民国七年(1918),是靖国军第三路参议淳化于鹤九创办,报纸宗旨为“灵通国内外消息,介绍最新思想学说,欲促醒献身革命诸人,知有国家,知有世界,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以克服扩充个人势力之野心”,但不幸主编在1920年被岳维峻部暗杀。

启明日报:创刊于民国八年(1919),蔡江臣主创,报纸宗旨是“传播革命思想,刊载国内外大事”,是靖国军总部机关报,于民国十一年靖国军结束时停刊。

捷音日报:创刊于民国七年(1918)靖国军第一路军参谋长党晴梵任社长创办,报纸宗旨是“报导战事消息,宣传革命言论,激发人民意志,矫正社会观念”,是第一路军的机关报,民国九年(1920年)停刊。

救国日报:创办于民国九年(1920),杨悍尘主办,报纸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呼吁同胞奋起自救”,后主创遭冯子明枪杀,报遂停刊。

正义日报: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参谋李椿堂主办,报纸宗旨是“宣传革命思想,评论时政得失,介绍中外学说”,后李椿堂被曹俊夫差人暗杀,报遂停刊

尽管靖国军掌控范围只有十几个县,同时又有敌人查禁森严,重重封锁,但各报皆想尽办法,辗转将报刊寄往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尽量将西北方面的护法行动传到全国各地,对外界了解陕西的军事、政治动态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陕西人民而言,各报刊均以评论时政、介绍先进思想学说为宗旨,因此,也为陕西人民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先进思想,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近代报刊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也为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等在西北地区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铺垫、启蒙作用。

三、带头发展先进教育

靖国军在当时是一股比较进步的势力,尤其是总司令于右任等本为全国知名人士,多方兴办教育事业,因此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兴办学校、培养新式人才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因而即使在长期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依然颇为注重教育,靖国军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了注重教育发展的良好风气。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一、在总司令部下设置教育处,总领行政区教育事业。二、在可行范围内缩减军费开支,兴办学校,并且,于右任身体力行的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中山学院、渭北师范、地方自治讲习所等,给学校添置设备,命靖国军的主要将领担任校董。三、要求各乡村尽力开办小学。在总司令的引导强制下,一时之间,靖国军统治区内兴起办学之风,与陈树藩统治的辖区形成鲜明对比。下表即为靖国军在各地兴办的中小学。

(一)新建学校

靖国军创立的学校有[4]:

于右任在民国七年(1918),在三原县创建了:渭北中学、女子小学,民治小学(后设中学)民国八年(1919),又创办了模范小学;靖国军大将郭坚在民国八年(1919),在凤翔县创办了右辅中学;马青苑在民国九年(1920)在三原东里堡创办了树人小学;胡景翼同年在富平庄里镇创办立诚小学(后改中学);张如翼,同年在富平流曲镇创办通川小学;冯子明在富平觅子镇创办了明道小学,在富平留古镇创办东壁小学;石象仪在淳化县创办淳化小学;于鹤九在淳化方里镇创办方里镇小学;康子定在蒲城兴市镇创办兴市镇小学;杨虎城在临潼栋阳镇创办栋阳小学,共计14所学校。

(二)改进学校学风

由于学校是在靖国军与陕西军阀激烈对峙时期创办,因此,学校师生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成为了靖国军对敌斗争的一支政治力量。靖学辖区校形成一股自由、开放、革命的新学风,这与当时的陈树藩、刘镇华统治区的学校形成不同风气。

渭北中学是其中的典型。渭北中学是靖国军区内的最高学府,教学主力为辛亥革命后赴日留学归来的学生和辛亥以来的革命志士,这两类人多不满现状,要求变革。因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不拘泥于旧章旧规,时有大胆革新的议论,自由民主的风气洋溢于校园。据渭北中学学生李子健回忆说:“记得这年(1919年)六月十五日补行开学典礼,除一班新生外,到军政界知识界人士六百余人。讲坛之上议论风生,有的倡言科学救国,有的主张民主办学,有的畅谈学术自由,有的反对学校讲经(书)等等,洵一时盛会。渭北中学师生间共有一种蓬勃朝气”[5]学生在校内有自治会,有各种学科的学习组织。教师在校外则有更多的学术研究组织,如数学研究会、教育讲演会等。而教育讲演会研讨内容关乎社会、经济、政治及新思潮传播问题等各方面。

民国十一年(1920年)三原县立高等小学校的师生创作了两部反应新思潮的话剧在当时非常有名,一个是《新理想国》一个是《列宁传》。前者讲的是一家三兄弟生民(代表正义)、威武(代表军阀)、富贵(代表资本家),他们各走一条路,经过反复、曲折而又激烈的斗争,最终,正义打败了军阀和资本家,建立了理想的国家。后者主要宣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革命斗争。其中的唱词“世界民党是我们的布尔什维克,一锄一锤,这红旗要照耀万国......博爱、平等、互助,才能真改革;无阶级、无贫富、更无白黄黑.......”等句宣传马列主义色彩鲜明。通过话剧等通俗易懂又吸引民众的方式宣传新思想、新形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陕北民众中的传播。

靖国军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努力兴建学校,普及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当地民众知识水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改进学风,使得新文化、新思想在靖国军统区内得以较好的传播,同时通过话剧、改进秦腔等为新文化在民众中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切为当地的教育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让风气闭塞的西北人民得以了解当时的先进思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改变了当地民众对待新兴事物的态度等。

四、总结

罗荣渠先生结合中西观点、汇集古今历史,把现代化定义为“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其中,适应现代世界环境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看具体是指“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尽管靖国军在陕西统治仅四年,但在三原建部、军事改组以来,靖国军在各项发展事业中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辖区范围内社会、教育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辖区内民众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的进步,为陕西人民更好的接受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后靖国军人士杨虎城督陕期间,继承靖国军遗志,继续兴办教育、兴修水利等,为陕西全省的近代化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军政府公报[N].修字97,第六号,10~11.

[2]刘永瑞,熊美杰.陕西靖国军综述[J].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陕西靖国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8~19.

[3]政府公报[N].北京:北京政事堂印铸局发行,1917(633):2.

[4]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西北革命史征稿[M].陕西靖国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64~465.

[5]原稿存于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办公室.转引自<陕西靖国军>[M].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郭宏飞(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民国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