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管理用于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观察

2016-11-25兰晓娥姚美蓉吴雪华

安徽医专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护理部敏感性住院

兰晓娥 姚美蓉 吴雪华 李 涵

PDCA循环管理用于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观察

兰晓娥 姚美蓉 吴雪华 李 涵

目的:PDCA循环质量管理手段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改进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应用终末质量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质量管理的平均每天住院12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对护理质量进行改进后平均每天住院12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手段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054%下降至0.030%,患者给药错误、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预期性压疮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PDCA循环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观察

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1],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系统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能持续改进,运用于护理管理,可使护理管理更为便捷、高效,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2]。它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前护士犯错后总是一味处罚,导致护士犯了错误不愿意上报,有时本来可以及时纠正的小错因当事人的隐瞒不报而拖延成大的差错,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3]。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与要点中指出“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质量可追溯机制”[4]。我院按照安徽省护理质控中心工作要点,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专项管理研究,强化护理质量控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经过9个月的临床实践,达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住院41714人(平均每天住院1248人次,住院实际占用总床日455520床日)为对照组,男20378例,女21336住院日,平均年龄(46.2±28.21)岁,平均住院时间10.8 d;病重患者2921例;选取2014年1-9月的住院患者33234人(平均每天住院1256人次,住院实际占用总床日342888床日)为观察组,男16089例,女17145例,平均年龄(46.2±28.32)岁,平均住院时间10.3d;病重患者2397例;疾病诊断包括各种类型的心脏病、血液病、高血压病、脑出血、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病重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疾病程度、住院时间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质量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质量管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或与绩效挂钩。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每月进行1次分析总结,召开不同层级护士大会,采取RCA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出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跟踪效果。

1.2.1.1 护理部制定“病人相关护理敏感性指标”以评定护理质量 包括患者给药错误、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预期性压疮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为质量指标;以专科为单位收集、统计、归纳总结2013年度护理质量指标,形成护理质量基本数据,找出主要的护理质量问题并分析原因。

1.2.1.2 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每天对本科的质控项目检查 每月将4个关键敏感指标上报护理部,护理部督导组不定期及每月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监控。

1.2.1.3 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针对2013 年度的相关护理敏感性指标,结合我院护理工作特点和总体目标,制定2014 年度的护理质量管理的详细计划,护理部对各病区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运用RCA分析法,查找主要原因加以分析,找出管理中各个薄弱环节。创新提出了“1+3”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即发现一个问题、找出一个根本原因、制定一套管理制度或改进流程、使得一批人受益。

1.2.1.4 制订明确的计划 确立高危人群,通过全面入院评估,收集整理综合分析资料,正确评估住院患者的活动能力,认真筛选高风险患者;制定相关措施,如防跌倒、防坠床等措施;对重点患者加强巡视;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电子版上报表格,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1.2.2 实施 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分管院长担任委员会组长,护理部、大专科、科室层层负责,责任到人,按计划实施管理。

1.2.2.1 对危重患者实施“链条式”护理管理,建立并实施危重患者抢救登记报告和质量检查制度 突出对重点时段、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及“七类”病人的管理。每夜专门安排临床高年资护士及护士长对“危重、高热、腹痛待查、诊断不明、区县转入、压疮、跌倒坠床、纠纷隐患”等病人实施夜间护理质量督导工作,有效地加强对夜间年轻护士当班经验不足、观察病情能力缺陷等重点时间段及重点环节管理,从而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1.2.2.2 加强危重患者的风险识别质量控制 医院制定了《危重病人病情风险评估表》《压疮风险评估表》《管道滑脱风险评估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输血安全管理核查表》及会诊制度等,形成了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预防及治疗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院范围内建立“临床科室-大专科-护理部”三级纵向护理质控网络,科室内建立“临床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横向护理质控网络。

1.2.3 检查 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护士长按照“护士长四查房”内容每天检查各班工作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每周进行质控通报。护理组长每天检查本班所质控的内容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大科护士长每月对专科护理常规、专科工作流程等予以督查,护理质量安全委员会成员每季度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护理质量交叉检查;护理部完成季度护理质量分析报告,发现问题,拟订改进策略。

1.2.4 总结处理 每月底进行护理质量点评,每季度深度分析护理质量,把尚未解决的或新发现的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使护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省护理质控中心拟定的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自行选择4项。

1.4 统计学方法 包括患者给药错误、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预期性压疮等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设计考核量化表,比较两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的情况。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患者走失/自杀等情况比较(见表1、表2)。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生预期性压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实施PDCA前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次比较

表2 实施PDCA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敏感性指标例次比较

3 讨 论

3.1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实施是循环的中心环节,检查是督促计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处理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措施。PDCA是促进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本结果显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把握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是一项目标管理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授权艺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李勤等[5]的研究表明,实施护理目标管理充分调动了护士长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责任心和压力感。本研究表明, 实施目标管理后, 护士主动意识提高,对自我工作有了更好的规划意识,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符。

3.3 目标管理能够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目标是引起人行为的最直接动机,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设置合适,会使人产生达到目标的成就感。本研究显示,在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管理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说明护士在实施自我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6]。护理部新制定的预防老年人跌倒、坠床流程中的“三个一分钟”,即睡后觉醒一分钟、床上靠起一分钟、床边静坐一分钟,该流程执行后有效地预防了老年人跌倒、坠床发生。

3.4 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管理能够留给护士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间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能发挥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主动思维,鼓励其运用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患者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7]。本组病例给药错误,均是患者身份识别不重视而导致差错。为此,本着三级质量管理及前瞻性管理的原则,充分体现护理质控前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应用物理的屏障,可有效地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升护士整体素质,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1] 黄斯楠.PDCA循环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8,30(12):1984~1985.

[2] 肖毅.运用PDCA循环法控制临床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05,34(6):954~955.

[3] 孙秀玲,王玲勉,薛晓英.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163~16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3~174.

[5] 李勤,余桂林.护理目标管理方法与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2):205~207.

[6] 李惠兰,符林秋.强化激励机制的目标管理在医护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1073~1074.

[7] 岳利群.PDCA循环在护理关键指标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 18(9):l1064~1065.

(编审:任春霞)

Observation of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for nursing quality sensitivity index

The nursing department of Huangshan People's Hospital,Huangshan 245000,Anhui
LAN Xiao-e,YAO Mei-rong,WU Xue-hua,et al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by means of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48 hospitalized patients using final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to control the nursing quality in 2013 were control group. 1256 patients using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of quality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in 2014 were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n the nursing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the nursing quality se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for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drops from 0.054% to 0.030%. The nursing quality sensitivity index values, such as medication errors, fall / falling out of bed, non planned extubation, expectations of beds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Conclusion:PDCA cycle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DCA cycle;Nursing quality;Sensitive index;Observation

R47

A

1671-8054(2016)05-0009-03

黄山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安徽黄山 245000

2016-07-15收稿,2016-09-13修回

猜你喜欢

护理部敏感性住院
妈妈住院了
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我国六护士荣获第四十六届南丁格尔奖章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