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共和国史
——胡性能小说《消失的祖父》的叙述学

2016-11-25孔莲莲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共和国叙述者祖父

◎孔莲莲

一个人的共和国史
——胡性能小说《消失的祖父》的叙述学

◎孔莲莲

对于出生于文革后的一代,我对《消失的祖父》所呈现的我“史前”的共和国史兴趣不大,个中原由除了缺少个人体验所带来的漠然之外,还因为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我,对革命和战争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然而,因着小说叙述者流露出来的浓重的伤感情绪和深刻的反思精神,我还是认真的把祖父的故事看完了。

时至今日,新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胡性能作为一个60后作家,对共和国初期没有记忆,只能从上辈人那里道听途说。因此,小说设置的叙述者,那个和60后的作家相仿年龄的“我”,所呈现的叙述风格显得絮絮叨叨,模棱两可,犹犹豫豫,甚至凄凄惨惨戚戚。那些曾经和祖父有过生活交集的人,零星地向“我”再现着祖父的过往,这些人包括姑妈,祖父的情人安青,父亲,和祖父消失前的两年中我对祖父的记忆。这一叙述技巧很显然会让人想起了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不同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个事件,却会有不同的景观、体验和情绪意识。在中篇《消失的祖父》中,这种多声部的叙述使得祖父的个人史全面开花却又面目不清。作者胡性能也许觉得这种模糊不利于表达他对历史、对祖辈的态度表达,所以,他安排讲述者将多声部的只言片语连同祖父的“申诉资料”搜集整合起来,再加入因祖父“灵魂附体”而使“我”想象再现出来他在缅甸战争和生活的十多年的历史。就这样,一个为民族征战大半生的老兵凄凉、漂泊和被“软埋”的一生被较为立体清晰地勾勒出来。与严歌苓对一个知识分子祖父的塑造不同,胡性能笔下的祖父是一个潜伏于国军内部的地下党。这类人物在共和国初期的“十七年”文学中多有出现,他们大多被塑造成为了共和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共产主义信仰者,如红色经典《红岩》里的江姐等,英勇就义是对这类人物最极致的刻画和最神圣的歌颂。然而,那些没有牺牲而留下来的地下党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关注者并不多,即使在当下的文学中。胡性能笔下的祖父正是在当代文学史中被遗漏的一类。作者通过复调叙述技巧的运用,除了立体塑造出早期共产党人的英勇善战,机智多能,以及坚定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些在早期文本中一脉相承的的品质,更重要的讲述了他们的不幸。我们在唏嘘之外,更应该反思历史。

不能不承认,作者对叙述技巧的运用是超群的。我想起了历史学领域的叙述范式的革命。早在上个世纪末,一个亲历过远征军战争的美籍华人,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了一本史书《万历十五年》,这本史书改变了传统的编年体甚至传记体的史学讲述方式。史书内容虽然只写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年(1587)发生的重要事件,然而,这一年却是中国历史命运在世界范围内起承转合的关节点,因着这一年大明王朝的重要政治变革,以及世界范围内国际力量的变化,大明王朝这个东方帝国不可阻挡地走进了没落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一种史学讲述范式。胡性能的这个作品就选择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个人史的讲述方式。他先从祖父40岁的时候的一张照片讲起,那是1943年,也是祖父军人生涯最荣耀的时候,他因抗战受伤回家养病,而后被部队急召归队,然而这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个时候,他从一名中央国民军,转为了一个地下党。然后小说进入1981年的历史,祖父以反动军官为名,被共和国的监狱关押了十多年,这一年他从监狱农场出来回到几十年未归的家中;接着是对1982年祖父在家里和儿孙们一起生活状况的描述,这一年祖父的主要工作是写材料申诉自己的真实政治身份,但一直未有答复,导致祖父在古稀之年离家出走。再之后小说进入世纪末的1999年,这一年也是一个转折点,父亲和我因为惭愧而开始了对祖父真实身份的探寻,这个时候拉出了重要人物安青,因着安青的回忆小说再次回溯到1983年祖父从家中离开后和安青见面的经历。之后,借着历史材料和“我”的想象讲述了祖父随国民军到达缅甸的1955年的历史和他从缅甸曲折辗转回国的1966年的生命片断。最后,小说回到当下,在2015年的补叙中,叙述者将祖父的一生以重要时间点的方式做了完整纪年体的陈列。 小说讲述的这些年份:1943,1955,1966,1981,1982,1983,是祖父生命中重要的“岔路口”,最能展现祖父曲折的一生,祖父在人生的岔路口的人生选择,也最能体现他的坚定信念和理想主义品格。把这些时间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线,再加上不同叙述者的反复回忆和想象,一个共和国军人的现代史就立体的展示出来。

有个问题,这些时间点构成的祖父生命史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要打乱顺序进行呢?很显然,因为这里的讲述者是“我”,一个和老兵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他在用他意识流写祖父,因此时间点的先后次序选择是以“我”对祖父人生揭秘认知的先后顺序为基础的。为了展开“我”辈的这条亲情线,作者不惜用了1999年和2015年,把祖父的历史和我辈联系起来,这是该小说因为“我”和“祖父”的血缘关系,呈现出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亲情和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得更形而上一些,就是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大家”和“小家”的关系。

小说讲了一个家族三代男性之间的情感隔膜。父亲因为祖父的反动军人的身份,人生际遇受到很大牵连,对祖父充满抱怨甚至仇恨,导致祖父在回家呆了两年之后,满怀愧疚的离家出走,凄凉地消失人间。而叙述者“我”,与自己的父亲之间同样存在隔膜,人生选择上故意与父亲的想法背道而驰。直到世纪之交的1999年,政治意识形态的力量已经在中国全面消退的状态下,三代男性的隔膜才真正打破,而这个破冰之旅的开始,则始于父亲第一次主动与“我”长聊祖父的事情。那个时候,父亲忽然对祖父充满了愧疚,并很想查清祖父的身份和历史,而我,也被父亲的情绪唤醒,担当起了父亲不能完成的家族使命。于是,“消失的祖父”重新被“我”寻找出来。若从亲情的角度来说,“我”和父亲对祖父的寻找,更多的不是为了确认祖父的政治身份和历史,而是一次心灵的碰撞,灵魂的交流。本该在祖父生前就应该进行的亲情沟通,在祖父消失三十多年之后,才在父亲的悔悟之下完成。我们不禁要问一声,是什么阻断了三代男人的亲情关系?由此,我想到了《陆犯焉识》里陆焉识和女儿丹丹的关系。在政治和亲情的关系问题上,这两个作品的处理方式异曲同工。

谈到人类感情,我们还有必要说说祖父和安青的关系。安青是在三十年代爱上的祖父,二人在四十年代的时候本可以一起幸福生活,但是被战争阻隔,再次相见是1983年,已经四十年过去了。有趣的是,当时已经另嫁,且生儿育女的安青,已经和祖父几十年没联系的安青,在1983年,祖父离家出走的那一年,却成为祖父唯一可以托付的人。而安青终究没有辜负祖父的信任,帮助“我”完成了对祖父的寻找。安青对祖父的情谊是长久且挥之不去的。同样的主题在《陆犯焉识》中也有呈现。若说亲情在政治强权面前显得脆弱不堪,爱情则可以超越权力,在时间之外散发出瑰丽浪漫的迷人气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学家们特意为人类留下的希望和温暖之光。

(作者单位:曲靖师院)

责任编辑:程 健

猜你喜欢

共和国叙述者祖父
祖父瓷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共和国历次特赦钩沉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