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6-11-25

老区建设 2016年14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

刘 玉

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刘 玉

[提要]新生代女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半边天”,对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可是由于体制制度、自身素质、城市原著居民歧视、工资水平低和精神压力大等原因,让她们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障碍重重。可以通过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提高女农民工综合素质、对新生代女农民工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等途径促进其城市融入。

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排斥

一、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动因分析

(一)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1.面临身份排斥。新生代女农民工天然就具有年轻人、女性、农民、工人四重身份标签,但这四重身份却让她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四处碰壁遭到排斥。“年轻”将她们和经验欠缺联系在一起,“女性”让她们和男农民工相比竞争力薄弱许多,“农民”使人们容易将她们与文化素质低下相挂钩,“工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她们来到城市就只能做些脏、难、累、重、收入低的生计。身份的排斥是她们难以融入城市最明显的表现和原因。

2.面临制度排斥。新生代女农民工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无论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多久,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多少贡献,还是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上的限制使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追逐梦想过后,成为匆匆离开的过客。

3.面临空间排斥。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女农民工在城市都没有像样的住处,她们大部分都住在工厂拥挤的宿舍里,或者群租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民居里,极少数人能够住在正规的住宅小区中,居住的空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她们闲时的活动范围也多在工厂附近,偶尔和老乡旧知聚聚餐,逛逛街,在城市中心商业街、购物大厦、文化体育广场等地罕见她们的身影,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空间的排斥。

4.面临交往排斥。新生代女农民工们除了上班外,剩余时间基本都是和工友、老乡旧知们度过,少数在城市中有亲戚朋友的会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她们少有或者没有城市原著居民朋友,不少城市原著居民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不信任陌生人等原因,拒绝和她们交往。她们的孩子也不与城里孩子同校就学,在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排斥。

5.面临政治排斥。户籍和身份的限制让新生代女农民工们有很多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无法行使,她们的部分权益也没有受到法制性保障。

6.面临文化排斥。老实本分的新生代女农民工们从小在农村长大,被母慈子孝、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观念深深影响,来到城市,诱惑增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也挑战着她们的脑神经,使她们面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无所适从。

(二)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动因

尽管新生代女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辛苦、生活艰辛,面临着身份、制度、空间、交往、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种种排斥,却有一些来自家庭、自身、经济等原因影响着她们矛盾的选择。

1.乡人家人期望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的普遍希冀,在农村更是如此。自己家的女儿来到城市务工,大城市的光环会让整个家庭无比荣耀,家人们希望通过女儿在城市的努力打拼可以有朝一日将他们接出农村来到大城市生活,甚至希望女儿可以足够幸运嫁给城市里的男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头换面。乡人们也希望自己有亲戚、族人在大城市出人头地,需要帮助时有人撑腰。乡人家人的高期望使新生代女农民工们返乡的压力增大,动力减小,融入城市的愿望增强。

2.自身渴望强,居住在城市时间长。新生代女农民工们来到城市务工,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挣钱,给家人和自己更好的生活。城市较他们熟悉的农村而言,有更多的机会和诱惑,有更多让她们实现梦想的筹码,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越长,渴望留在城市的愿望也越强烈。

3.生存压力大,返乡次数少。“只见故乡冬,不见故乡春夏秋”,是对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与故乡关系的真实描述。由于工作繁忙、回家距离远、回家成本高等因素,很多务工者只有在过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巨大的生存压力、渐渐模糊的故乡影子,也让她们渴望融入城市、在城市有个自己小窝的梦想愈发强烈。

二、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因素和影响原因

造成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重重的原因有许多,既有客观的制度因素,也有女农民工们自身的原因;有物质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

(一)现行体制的约束,社会保障的缺位。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在特定的时期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可是现在却让新生代女农民工始终被贴上“农村人”的标签,使她们在社会保障、医疗、就业、住房以及孩子教育上都与城市居民有所差异,这只“隐形的手”让她们难以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是造成她们融入困难的制度根源。

(二)女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新生代女农民工普遍接受正规教育不足,大部分人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低层次体力劳动,难以从事技术密集型的工作;就业后,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和留人可能性,也不太愿意为女农民工们提供合适的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加之女农民工们通过再学习再教育改变自己的意识不强,又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素质较难得到提高。

(三)原著居民的偏见和歧视。少数城市原著居民认为,农民工们占用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抢掉了有些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让公交车变得拥挤,居住环境变得不安全。认为农民工就是想拼命在城市扎根的乡下人,要与他们争夺资源,而没有看到农民工们为城市做出的贡献和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巨大的偏见和歧视让新生代女农民工们在城市感受到排挤和驱逐。

(四)工资待遇偏低,面临生存困境。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偏低,女农民工更是如此,奔波于城乡之间居无定所,在城市生存要花去比在农村生存成倍增加的生活成本,除去自己的必要花费,将钱寄回老家补贴家庭,剩下的不多积蓄让他们面临生存困境,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在城市立足。

(五)精神压力大,内心孤独无聊。新生代女农民工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工厂、城市居民给予的重重压力,心理承载过重,难以得到宣泄,精神压力大。加之举目无亲只能无休止地上班加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没有人鼓励支持,内心郁闷无助、孤独无聊。冰冷的城市和遥远的亲情,让她们很难和自己梦想中的大城市融为一体。

三、破解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思路与对策

(一)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完善针对新生代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广泛开展调研,了解女农民工意愿,从根本上改变影响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根源,赋予她们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合法身份和社会福利。调整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引导农村年轻人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二)提高女农民工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资待遇。鼓励企业多关心关爱女农民工,给予她们必要的劳动保护,提高女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引入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企业加强针对女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积极鼓励女农民工自身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所需技能,丰富充实自己。

(三)进行人人平等观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改变城市居民对其偏见。运用媒体、网络等平台,通过学校、社区、工厂等的介入在全社会大力进行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展现新生代女农民工为城市作出的贡献,改变城市居民对她们的偏见,为新生代女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四)对新生代女农民工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使其从精神层面适应城市生活。发挥企业工会和妇女委员会的作用,关心关爱女职工的心理需求,为她们提供心理援助和指导,消除其对城市生活的畏惧和不适应。在社会征集志愿者,寻求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使女农民工们打开心结,从精神层面适应城市生活,加快社会融入。

(五)重构关系网,引导新生代女农民工敢于打破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强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打造新的人际关系网。新生代女农民工们传统的交际范围往往局限于老乡、亲人朋友等认识的人,应积极引导新生代女农民工们打破自己交往的地域和人群限制,加强与城市居民的交际往来。同时也应努力使城市居民更大程度接受女农民工们,看到她们的优点,真心实意地与她们交朋友,帮助她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

[责任编辑:上官涛]

刘玉(1990—),女,江西赣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江西赣州341000)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